講座︱鏡詩證史:解讀白居易的鏡中人生

2020-12-15 澎湃新聞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北窗三友》中說他有三個朋友——琴、酒、詩。實際上,他還有第四位朋友,可稱為「諍友」,那就是鏡子。1992至1993年,考古工作者對位於隋唐洛陽城洛南裡坊區東南隅的履道坊白居易宅院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在唐代地層中出土兩面銅鏡,雖然無法證實白居易是否親自使用過,但它們和白居易曾經共存於同一時空,或許見證了白居易的晚年生活。「顏衰訝鏡明」,晚年白居易在鏡子中照出自己滿頭華發,蒼老面容,一定感嘆歲月蹉跎,人生苦短。

2018年1月1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霍宏偉先生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主講《菱花鏡上行:白居易的鏡中人生》,從白居易鏡詩入手,一一對應詩中涉及的古代銅鏡類型,如百鍊鏡、鸞鏡、金鏡、菱花鏡和雙龍鏡等。從鏡子這樣一個微觀的角度,解讀白居易的人生歷程。

現場圖片(石石攝影)

諷諭、贈友:樂天鏡詩照天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晚年定居洛陽履道坊17年。目前可知白居易存世詩作2800餘首,其中明確以鏡為題的有13首,另有70餘首詩歌內容與鏡有關。近年來,他的覽鏡詩頗受文學研究者的關注,主講人霍先生另闢蹊徑,借鑑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從白居易鏡詩涉及的具體銅鏡類型入手,結合鏡詩的內容主題,將有關鏡子的詩歌分為五種來進行探討。

第一種是諷諭詩,與政治相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百鍊鏡》。這首詩前面是講唐代揚州鑄鏡的故事:「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全篇結束時點明主題,「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鍊銅」。學者王拾遺認為這首詩表面上是歌頌太宗「以人為鏡」的美德,實際上是諷諭憲宗應向太宗學習。

《太平廣記》引《異聞錄》云:唐天寶三載(744年)五月十五日,揚州參軍李守泰進獻給唐玄宗李隆基一面水心鏡,鏡背有盤龍紋。同時還給玄宗講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在揚州鑄鏡過程中,有一白衣老人自稱龍護老人,攜一黑衣小童名玄冥來見鏡匠呂暉,並進入鑄鏡作坊,關閉門窗,三天三夜,其後消失不見。後來,呂暉等人將鏡爐移到船上。鑄鏡之時,波濤洶湧,龍吟不止,給百鍊鏡的來歷增添了種種神秘色彩。唐代百鍊鏡有實物資料留存,在蘇門達臘海域沉船——著名的「黑石號」上出水一面百鍊鏡,鏡銘云:「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西安郭家灘65號唐墓曾出土一面千秋盤龍鏡,應該也是與「揚州鑄鏡」的典故有關。

蘇門達臘海域沉船「黑石號」出水唐百鍊鏡(《以銅為鑑:中國古代銅鏡藝術》)

西安郭家灘65號唐墓千秋盤龍鏡(《千秋金鑑: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銅鏡集成》)

白居易還寫過一首詩《太行路》,以夫妻比喻君臣關係,以妻喻臣,說明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詩中寫到鸞鏡:「古稱色衰相棄背,當時美人猶怨悔。何況如今鸞鏡中,妾顏未改君心改。」另有一首《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說到孤鸞:「闇鏡對孤鸞,哀弦留寡鵠。」鸞鳥是古代的一種瑞禽。《山海經·西山經》記載:「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採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以鸞鳥為題材的銅鏡廣泛見於唐代社會生活之中。

洛陽中信重機公司723號盛唐墓雙鸞鴛鴦銜綬鏡

第二種是贈友詩,最早的一首是《以鏡贈別》,描寫一位少年即將遠行,詩人以銅鏡相贈,表達深厚的情誼:「豈如玉匣裡,如水長澄澈。」這裡提到的「匣」即是鏡匣,唐人盛放銅鏡的一種器具,漢代叫鏡奩,兩者屬於同類器物,現在一般認為鏡奩是圓形,而鏡匣是方形。

《說文·竹部》云:「籢,鏡籢也。」古代婦女梳妝用具。籢,同「匳」、同「奩」。《後漢書·皇后紀》載:「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唐太子李賢註:「奩,鏡匣也。」偃師杏園唐李景由墓出土一件銀箔平脫方漆盒,由此可一窺鏡匣的內部結構。其上層加一木屜,放有梳子及金釵飾物,下層置以小型鎏金銅鏡、圓形漆粉盒、鎏金銀盒、小銀碗等。偃師杏園唐李守一墓發現一件鏡奩,裡面放置一面保存完好的瑞獸葡萄鏡。

偃師杏園唐李景由墓銀箔平脫方漆盒內部結構示意圖(《偃師杏園唐墓》)

偃師杏園唐李守一墓盛放瑞獸葡萄鏡的漆鏡奩(《偃師杏園唐墓》)

白居易還有贈官場同僚的詩《贈友五首並序》:「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君出臣奉行,謂之握金鏡。」詩中以「金鏡」來比喻顯明的正道。中國出土唐代金鏡實物,實際上都是金背鏡或鎏金銀背鏡,屬於一種複合工藝鏡。正面是青銅鏡面,金質或銀質鏡殼鑲嵌於其鏡背。

西安馬家溝一號唐墓金背瑞獸葡萄鏡(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洛陽十里舖唐高秀峰墓鎏金銀背鳥獸鏡(《文物》2004年7期)

寫景、狀物、映自身

第三種是寫景詩,以鏡子來比喻明靜的水面,在唐人詩歌創作中是常用的寫作手法,白居易的詩作也不例外。以鏡喻水,諸如「鏡水」「鏡色」「鏡面」「清鏡」,信手拈來。如《渭上偶釣》:「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泛春池》:「蛇皮細有文,鏡面清無垢。」《湖上招客送春泛舟》:「慢牽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鏡上行。」

白居易將平靜的湖水比作菱花鏡。此類銅鏡在唐代極為盛行,題材豐富多樣。但是,對於何謂「菱花鏡」,學界存在一定爭議。主要有四種說法:一是指鏡子的形制,二是指銅鏡背面的紋飾,三是指銅鏡「青瑩耀日」的精美程度,四是指透光鏡映在牆上的菱花形圖案。

《飛燕外傳》云:「上二十六物以賀。金屑組文茵一鋪,……七出菱花鏡一奩。」《飛燕外傳》經學者考證,成書時間當在中晚唐之前。花分瓣稱為「出」,七出即為七瓣。此處「七出菱花鏡」,反映出唐人眼中的菱花鏡,是指銅鏡的形制為菱花形。

偃師杏園唐袁氏墓鸞鳥瑞獸菱花鏡(徐殿魁供圖)

伊川縣白元鄉杜河東岸盛唐墓鸞鳥瑞獸鏡(《考古》1985年5期)

第四種為狀物詩,內容繁雜,且具畫面感。雙盤龍鏡見於《感鏡》,約作於元和七至八年(812-813年)的故鄉下邽。「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這裡提到鏡背的雙盤龍紋飾。唐代的龍紋鏡有許多種,有單盤龍鏡,龍體纏繞盤旋,身形健碩,鱗爪飛揚。雙龍鏡則以鏡鈕為中心,左右對稱,冉冉升起。還有單龍繞鈕鏡,龍體纖細,狀如蛇身。今天能夠看到的雙盤龍鏡實物數量極少,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藏雙盤龍鏡,鏡背有兩條盤龍,首尾相接,呈逆時針方向旋轉,龍紋細膩,構圖精巧。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藏雙盤龍鏡(《西安文物精華•銅鏡》)

白居易將很多精美的銅鏡寫進詩歌,寫進自己的人生歷程,卻在57歲之時想要以鏡換杯,借酒消愁。《鏡換杯》是白居易鏡詩中一首極為獨特的詩作,作者為逃避現實中的衰老,希望以銅鏡換金樽美酒:「欲將珠匣青銅鏡,換取金樽白玉卮。鏡裡老來無避處,樽前愁至有消時。」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另一位詩人劉禹錫撰有《和樂天以鏡換酒》,以唱和白居易《鏡換杯》,成為詩壇上的一段佳話:「把取菱花百鍊鏡,換他竹葉十旬杯。」唐代文人宴飲作詩唱和的現象較為普遍,洛陽澗西晚唐陳曦墓出土一面高士宴飲螺鈿鏡,鏡背就描繪有文人高士宴飲雅集的生活場景。

洛陽澗西唐陳曦墓高士宴飲螺鈿鏡(國博供圖)

第五種是對鏡詩,即描繪詩人日常生活中照鏡子時的所思所想,並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細節。「對鏡」一詞源於白居易以鏡為題的詩歌。在13首以鏡為題的詩中,就有4首以「對鏡」為題,分別是《對鏡》《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各一首,兩首《對鏡吟》。詩中記錄詩人對鏡觀察不同年齡段的體貌特徵並抒發心路歷程的變化。依其吟詠主題的不同,可細分為惜時、二毛、白髮、發落、面容、晨照、夜鏡等七類。

「惜時」這一類鏡詩,主要見於白居易32至35歲創作的詩歌中,屬於最早的一批鏡詩。這一階段,詩人尚且年輕,照鏡之時感悟歲月流逝,白駒過隙。如《秋思》:「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又如《感時》:「不覺明鏡中,忽年三十四。」

白居易鏡詩中開始出現「二毛」,是在他35歲之時。二毛即黑髮中夾雜著白髮,頭髮斑白,顯現兩種顏色。白居易35歲任周至縣尉時的生活狀態,見於《權攝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到官來十日,覽鏡生二毛。」白居易自江州司馬升至忠州刺史時,寫有《新秋》:「二毛生鏡日,一葉落庭時。」

白髮是白居易鏡詩吟詠的永恆主題,此類詩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日本學者埋田重夫專門研究白居易的白髮詩,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分為十項。與鏡子相關最早的一首詩作《初見白髮》,大約作於36-37歲:「白髮生一莖,朝來明鏡裡。」及至四十不惑,在照鏡時或有所悟,或被白髮所困擾。如41歲白居易所作《聞哭者》:「餘今過四十,念彼聊自悅。從此明鏡中,不嫌頭似雪。」而45至47歲時,又有《照鏡》:「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50多歲時,白居易創作的鏡詩反映出他已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滿頭白髮的事實了。如54歲有詩《秋寄微之十二韻》云:「覽鏡頭雖白,聽歌耳未聾。」

然而,讓白居易苦惱的是,在頭生二毛、白髮的同時,掉發這個人體衰老的信號也悄然而至,令其無限傷感。在他39歲之時,就開始將掉頭髮這一現象寫入詩中。如《早梳頭》:「夜沐早梳頭,窗明秋鏡曉。颯然握中發,一沐知一少。」還有《漸老》:「白髮逐梳落,朱顏辭鏡去。」在詩人69歲之時,無論是黑髮還是白髮,掉落得令人惋惜,頭髮稀疏,以至於讓白居易都感到了頭巾的重量。《春暖》:「發少嫌巾重,顏衰訝鏡明。」這首詩也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對鏡觀察,詩人外表呈現出的不僅是黑髮斑白,成為二毛,逐漸華發滿頭,發落無蹤,而且朱顏已逝,面容蒼老。更有《醉歌》:「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蘇州李中丞》:「杯前笑歌徒勉強,鏡裡形容漸衰朽。」

白居易的鏡詩大多較為悲觀,但有一首寫於64歲、題為《覽鏡喜老》的詩,是難得一見的樂觀之作。該詩創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洛陽履道坊宅第。「今朝覽明鏡,須鬢盡成絲。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親屬惜我老,相顧興歡諮。而我獨微笑,此意何人知?笑罷仍命酒,掩鏡捋白髭。……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我今欠六歲,多幸或庶幾。儻得及此限,何羨榮啟期。當喜不當嘆,更傾酒一卮。」白居易還將此處的「榮啟期」看作自己的老師,見於《北窗三友》:「嗜詩有淵明,嗜琴有啟期。嗜酒有伯倫,三人皆吾師。」《不與老為期》:「百憂非我所,三樂是吾師。」

「榮啟期三樂」的典故見於《列子·天瑞》。傳說春秋時期,孔子遊至泰山,見到了行走於郕之野的隱士榮啟期,身穿鹿皮襖,腰繫繩索,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孔子好奇地問:「先生為何如此快樂?」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可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為一男子,是二樂也。人的壽命有時短得死於娘胎、亡於襁褓之中,而吾年已九十,是三樂也。」

這一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唐人更是熟知,在銅鏡上也有反映,鑄造以此為題材的「三樂鏡」。1991年,陝西西安蓮湖區熱電廠出土一面三樂鏡,鏡鈕左右分別為孔子與榮啟期的形象,鈕上方為楷書九字銘文「榮啟奇問曰答孔夫子」。

西安蓮湖區熱電廠出土唐三樂鏡(《西安文物精華•銅鏡》)

在白居易50歲出頭的時候,喜歡夜裡照鏡子,那樣能夠隱藏鬚髮皆白的客觀事實,甚至已萌生了辭官歸隱田園的想法。如作於杭州刺史任上的《祭社宵興燈前偶作》:「夜鏡藏須白,秋泉潄齒寒。欲將閒送老,須著病辭官。」唐長慶四年(824年)秋,白居易來到洛陽,購買了履道坊楊憑故宅,作為退隱之地,此時仍不忘夜照面容,寫有《自詠》:「夜鏡隱白髮,朝酒發紅顏。」

白氏鏡詩尤證史,人間此會更應無

縱觀白居易的一生,有兩大轉折點:一是29歲中進士,讓他從平民步入仕途,此時的他躊躇滿志,心懷天下。二是44歲謫遷江州,官場失意使他的人生觀開始轉向獨善其身。在他寫給元稹的信《與元九書》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即「志在兼濟,行在獨善」,成為他中年之後的人生準則,而他的鏡詩則明確顯露出從「兼濟」到「獨善」的轉變過程。

前兩種諷諭、贈友詩,表達的是白居易樂觀進取、兼濟天下的理想與抱負。後三種寫景、狀物、對鏡詩,反映的是詩人退居田園、獨善其身的隱士情懷。這些鏡詩既客觀記錄了詩人的生理漸變:從黑髮惜時到頭髮斑白,從滿頭華發到發落半禿。又寫明了詩人的心理變化:從積極進取到退隱山林,從兼濟到獨善,由儒家的自強不息走向道家的無為隱逸,最終歸於佛家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

他的一系列鏡詩,既是一部銅鏡使用的生活小史,也可以進行詩史互證,映照出的不單是他個人的生命歷程,更是一位唐代為官者顛簸的仕途命運。晚唐詩人皮日休有一首以白居易為鏡的讚美詩《七愛詩·白太傅》:「吾愛白樂天,逸才生自然……仕若不得志,可為龜鏡焉。」令人浮想聯翩,遐思萬千。

《鑑若長河》立體書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鏡詩證史:解讀白居易的鏡中人生
    [摘要]「顏衰訝鏡明」,晚年白居易在鏡子中照出自己滿頭華發,蒼老面容,一定感嘆歲月蹉跎,人生苦短。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北窗三友》中說他有三個朋友——琴、酒、詩。實際上,他還有第四位朋友,可稱為「諍友」,那就是鏡子。
  • 菱花鏡上行:白居易的鏡中人生
    縱觀白居易一生所寫的鏡詩,最早的一首《秋思》寫於32歲,最晚的《春暖》詩作於69歲,時間跨度長達37年。根據鏡詩內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包括諷諭、贈友、寫景、狀物、對鏡,以最後一種詩歌數量最多,映照出白居易的鏡中人生。諷諭:乃知天子別有鏡「諷諭」是白居易自定的一種體裁。
  • 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通篇不知所云,其實是表達了一種人生感悟
    白居易,字樂天,中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可以與李白和杜甫相比較的詩人,他的詩雖然寫得很直白,也很簡練,但是在他的詩作中,往往可以讀到他對於人生,以及對於當時社會一種深刻的描寫,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成為了一代偉大的詩人;後世還給予他「詩魔」和「詩王」的稱號,據說在日本他也是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
  • 以史讀詩 以詩讀人
    說新鮮,是因為既然為遴選,以詩人的成就高低為標準當是自然而常見的做法,而以歷史為標準,頗具趣味;說不新鮮,是因為王立群對於詩詞的解讀始終都堅持以史讀詩的理念。李白、杜甫均為盛唐詩人,李白的浪漫狂放正是盛唐氣象的直接反映;杜甫則抓著盛唐細小的尾巴,一個甩動,便跌入安史之亂的怒潮中,失落、憤懣、悲涼。
  • 白居易最難以解讀的一首詩,不知道所要表達是什麼?
    另外他在國外的名氣也是最大,一度超過了李白和杜甫,所以白居易很多的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只要上過學的人都讀過他的作品。人們之所以會喜歡白居易,那就是他的作品通俗易懂,一讀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詩意,也很是有趣,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那麼我個人是偏愛白居易,每次讀他的詩都令我很感動。
  • 講座|史小軍:《金瓶梅詞話》的文化解讀
    11月7日,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796場「古典小說」專題第1場在明倫堂明德廳舉行,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史小軍作了題為「《金瓶梅詞話》的文化解讀」的專題講座,帶領大家真正走進《金瓶梅》的藝術世界,400餘名市民群眾和高校師生現場聆聽。
  •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導語: 經歷過命運的大起大落,愛情迷夢的無情破滅,老來喪子的人生悲劇,白居易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改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過起了隱居閒適的生活。晚年的白居易篤信佛教,常常與僧人往來,在為人處事上也表現得極為超脫。那麼,此時的白居易到底找到了怎樣的人生道路呢?
  • 白居易觀魚時寫下這首千古絕詩,兩種心態引人深思,道盡人生哲理
    觀魚和釣魚是兩個不同的行為,觀賞魚兒時看的是希望,但是垂釣時卻想著釣起來成為盤中之餐,兩個行為兩種心態引發深思,白居易曾在池畔觀魚時寫下了一首經典古詩,古詩的用詞雖然簡單質樸,但將這兩種心態相對比並形象地刻畫,也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一起來品讀這首古詩。
  •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白居易養生詩《思舊》解讀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白居易養生詩《思舊》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五古·思舊 @[唐]白居易[詩] /
  • 白居易這首詩如詩如畫,不僅描寫的很唯美,同時還充滿了哲理!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和「詩王」,他對於唐詩有著很大的貢獻,要知道在他之前的很多詩人,他們在創作時,往往喜歡加入一些典故,以及使用一些生僻的字,但是詩歌到了白居易手中,則是煥發出了不一樣的生命力,他的詩寫得很簡練,也非常的直白,人們一讀便是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雖然他的詩寫得很直白,但是同樣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 白居易寫《後宮詞》,藉機表達人生的絕望,卻被人說此詩膚淺
    白居易的詩以通俗聞名。據說白居易每次寫詩為了追求直白好懂嗎,都會將新的詩作讀給沒有文化的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聽不懂,就修改詩作,直到老婦人能夠完全聽懂為止。白居易的這種詩作風格在現代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比如《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都是膾炙人口的好詩。
  • 年近古稀的白居易寫下一詩,卻道出了友情的真諦,令人嚮往
    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你會發現詩人特別看重友情,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友情讚歌。如果你對白居易比較了解,那麼一定知道他是唐代詩人中比較看重友情的人,一生更是交友無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早年結交的元稹和中年結交的劉禹錫,為此人們還稱呼他們為「元白」、「劉白」。這首詩中所說的便是白居易與劉禹錫相約飲酒一事。公元837年,也就是唐文宗開成二年,六十七歲的白居易和劉禹錫同在洛陽,白任太子少傅,劉任太子賓客分司,都是閒職。
  • 別人賞花賞的是自然,白居易的詠花詩中,卻有著對人生的思考
    而白居易的詠花詩中,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對大自然美好風景的描繪,更是透過對花的詠唱,將所處的政治漩渦中,感到的孤獨感、難以實現的自我追求表達出來,更有著對友情的珍惜尊重。以花喻己白居易出生在安史之亂之後,此時的大唐盛世早已是過眼雲煙,藩鎮格局,讓李氏唐朝中央政權岌岌可危,可此時的官員們卻忙於政治鬥爭。在這種情況下,滿腹才華的白居易,面對百姓的流離失所,本想為國家盡點綿薄之力,可惜卻是人言輕微,只是一個小小的官吏。
  •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清華新聞網10月23日電 10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首屆「王步高通識教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外聘教師、東南大學教務處原處長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陳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寓言看莊子的人生境界」為題,闡釋了他對莊子作品的理解,以及從寓言的視角闡釋了對莊子人生境界的感悟。
  • 為什麼《源氏物語》中有很多白居易的詩?白居易在日本很有名嗎?
    紫式部的曾祖父、祖父以及父親都是有名的詩人,尤其她的父親擅長漢詩與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究,因此紫式部在家人薰陶下對唐詩解讀同樣有過人的造詣,加之日本嵯峨天皇對唐詩的熱愛也影響著日本文人,所以唐風在日本可謂扶搖直上。在一眾有名的唐代詩人中,白居易又深得紫式部的喜愛,白居易的詩歌首先是通俗易懂,傳播廣泛。
  • 解讀白居易《觀遊魚》:在自我的世界中獨處,這種人生觀值得深思
    說官員告老還鄉和解讀白居易的《觀遊魚》有什麼關係呢?原因是《觀遊魚》這首詩就是白居易回到家鄉後寫的詩,也是他晚年的生活寫照。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曾祖時遷居陝西、河南,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鄭,但在河南僅生活了三年左右,為避戰亂,就到了安徽宿州。即使時間很短,僅僅三年的時間,但河南已經成了白居易心中的故鄉,一生魂牽夢繞。
  • 白居易:詩裡的兄弟情
    在白居易的詩,筆者查到專門寫給弟弟白行簡的詩就有12首。這些詩主要寫白居易對弟弟的思念、喜悅、牽掛和囑咐等內容。其中給弟弟寫信的有5首:《寄行簡》、《九日寄行簡》、《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和《見小侄龜兒詠燈詩並臘娘製衣因寄行簡》;想念弟弟的有2首:《登西樓憶行簡》、《夢行簡》;剩下的都是當面寫給弟弟的。
  • 「櫻桃口」和「小蠻腰」都出自白居易的詩,白居易到底有多風流?
    在符離,白居易認識一個叫湘靈的女孩。兩人剛認識時,白居易11歲,湘靈7歲,可謂青梅竹馬。白居易23歲那年,暫時離開了湘靈。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之間應該訂有盟約的。因為,白居易在分離期間,寫過許多首懷念湘靈的詩。其中的《寄湘靈》、《寒閨夜》、《長相思》等詩非常著名。《長相思》裡還寫:「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兩年之後,白居易如願考上了進士,向母親流露出了要與湘靈結婚的意思。
  • 白居易一首經典唯美的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驚豔了整個秋天
    白居易的詩看似很簡練,但是又充滿趣味,特別是他的詠物詩,意境高遠,還充滿了詩情畫意;以他的這首《詠菊》來說,那就是寫得生動有趣,整首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驚豔了整個秋天。白居易筆下的菊花不僅漂亮,生命力也很頑強,那這首詩也是比較好理解,通篇大致的意思是,一夜過後,初降的寒霜落到了屋頂的瓦片上,窗外的芭蕉被折斷了,池塘裡的荷花也被攔腰折斷。這個世間最耐寒的只有菊花,東邊籬笆邊的菊花,此時開得正歡,花朵非常的豔麗,剛剛開出來的花,讓清晨多了一份清香。
  • 「窮則獨善其身」,白居易何出此言?
    等到了晚年,他已不再是那個想要「兼濟天下」的疏狂志士,轉而開始貫徹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比如《池上篇》《醉吟先生傳》等都是反映他晚年志趣的代表作品。直到會昌六年八月十四那天,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七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