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啥叫「粒粒皆辛苦」

2020-12-15 騰訊網

當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已成為一個熱點話題,那麼,你是否知道從田間地頭的一棵稻,到餐桌上的一粒米,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華亭本土草根畫家嚴永芳老伯的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粒粒皆辛苦」。

01

攤田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吃苦耐勞的耕牛是農民們的好夥伴,牛耕田,打百草,平整耕地……在沒有機械化耕作的時代,種田就靠農民們與耕牛的親密合作。

02

蒔秧(插秧)

戴鬥笠、披蓑衣。為趕農時,農民們冒雨插秧。他們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秧苗,更是一個個美麗的希望。千百年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鑄就了中國農民堅忍耐勞的品質。

03

耥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辛勤的汗水才能浸潤出飽滿的稻穀。

04

斫稻

小時候,娃娃們總會拿個專屬小鐮刀,故意遠遠地落在大人們後面撒個歡、偷個懶。雖然田間的活兒都是苦差事,如今回憶起來,似乎又有點甜。

05

捆、挑稻

捆稻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技術含量,然而卻完全是個技術活,捆不好就會散掉,費時又費力。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灶頭,做飯、燒菜、燒水都得靠這些稻柴。

06

鞭稻

過去,稻麥脫粒全靠手工操作。上下翻飛的槤耞,奏出一曲豐收的交響樂章。

07

澆水糞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那時候,牛糞、馬糞在農民眼中可以算是寶貝。莊稼長得好不好,它們的功勞真不小。

08

踏水

這種裝置相信不少人一定見過,這種引水灌溉的方式稱為「踏水」,一般由兩人合力完成,既省力又省時。

09

牛車棚

由於當時沒有機械化灌溉,為了降低勞動強度,農民們就用牛來替代。牛車棚是江南水鄉一道亮麗的風景,池塘邊、小河邊,東一座、西一座。牛兒們戴著用烏龜殼做的「眼罩」,拉著牛車,一圈又一圈地把河水引上來,再通過溝渠歡快地瀉入稻田。

10

秋收

「稻床」脫粒,靠風「揚谷」。你以為只是簡單的收割?其實,揚谷不僅講究技術方法,還得靠天,要風向、風速都對才行,真正應了那句「農事看天」的俗語。

看了這組手繪圖,有沒有勾起你曾經的記憶?未曾下地種過田的你們是否感受到了農民伯伯的不易?儘管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其實從一顆種子蛻變為一粒大米仍然要經過一系列繁雜的工序以及漫長的等待。從選種、曬種、浸種,到催芽、育苗、插秧,再到管理、收割、脫粒……每個環節都要付出辛勤勞動和無數汗水。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

請自覺踐行舌尖新「食」尚

堅決對浪費行為說「不」

將「光碟行動」進行到底!

通訊員:陸蓓蓓

編輯:唐敏、王軼凡

相關焦點

  • 一堂生動的德育課,龍山小學孩子們體驗「粒粒皆辛苦」
    我市開展 「粒粒皆辛苦」 青少年短視頻大賽線下示範活動 龍山小學孩子們體驗「粒粒皆辛苦」
  • 他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一頓飯被自己的詩打臉
    詩人是怎麼樣一個人呢,他們的情操也身心又是如何的呢,就像是一個人,性格上有各種的不同,有的很傲慢,有的高傲,有的則是高風亮節,這些都是一個人從小就修有的性格,那麼,詩人的性格當然也是一樣的,就像一首詩,你可以看出裡面的很多東西,喜怒哀樂,等等,這就是最客觀的,中國古代的詩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陶冶情操了
  • 「粒粒皆飽滿」的「秕谷」倉
    這本名為《秕穀倉》的文集,雖然以「不飽滿的穀子」作為書名,作者大有自謙之意,但我讀過之後,卻覺得其文其意非常豐富,非常充實,反而是「粒粒皆飽滿」。凝聚了他大量心血,記錄他多年論著和工作情況的文集,讀罷讓我眼前一亮。
  • 自己種菜自己吃 00後大學生學當農民感悟粒粒皆辛苦
    (原標題:新民特寫|自己種菜自己吃 00後大學生學當農民感悟粒粒皆辛苦)
  • 深圳一塊稻田種在五樓,引來城裡娃來體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但是在深圳這座中國最具創新與創意力的城市,只怕你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高樓平臺種植水稻就是一大創意。這塊高樓稻田位於寶安壹方城的樂只村。壹方城是一個綜合商業城,城裡有一個村叫「樂只村」,取名沿用《詩·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
  • 世界糧食日,吃「五穀雜糧」別忘「粒粒皆辛苦」 - 新京報 - 好新聞...
    圖/新華社官方微博截圖眼下又正是秋糧收穫之時。據農業農村部15日數據,目前秋糧已收穫近7成,增產趨勢明顯。我們從小就會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很多人的腦海中,還抹不去小時候「糧票」「糧本」的記憶。雖然如今的生活條件非昔日可比,但是珍惜糧食依舊是珍貴的美德。
  • 傳承節儉之風 武漢未成年人"光碟就餐"體會"粒粒皆辛苦"
    在家吃飯,付韓鈺做到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不剩飯,同時還引導妹妹愛惜糧食,用一些小獎勵的方式讓妹妹做到光碟行動,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外出吃飯,付韓鈺更像小大人般提醒父母使用「N-1」的點餐方式。  「我們不僅自己做到不剩飯不剩菜,還要用手中的小喇叭,用快板、小曲在苑區、樓棟將節約理念『唱』進小朋友心裡。」付韓鈺說道。
  •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農民中相傳著大量的老話、俗語等,大多是對農民勞動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們簡明扼要,易於理解,它們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寶貴農業文化的一部分。這句俗語所說的「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什麼意思?這句俗語總結了農民如何做好作物以獲得高產的經驗。在這句話中,禾,豆子代表所有的作物;耘,鋤頭代表所有的耕作方法;三,不是實數,而是虛數,意思是更多。這就意味著,要想獲得好收成,就必須勤奮、精耕細作、管理莊稼。才會有個大豐收。
  • 長沙舉行「粒粒皆辛苦」詩會 千餘所學校百萬學生上「雲課堂」
    9月22日下午,我們的節日·豐收節「粒粒皆辛苦」詩歌朗誦會在長沙後湖錦繡瀟湘文化創意產業園芙蓉國劇院舉行。此次詩歌朗誦會是一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大型融媒體教育活動,通過長沙市及九個區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同步直播,全市千餘所學校百萬名學生上「雲課堂」,線上線下齊聯動,豐富了學生的思政課堂和德育教育。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許昌市各界反響強烈,反對餐飲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在許昌市引起強烈反響。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但是,正是農業依靠自然這一特點,從事農業仍舊是非常辛苦的事。每一顆糧食的收穫,包含著巨大的辛勤。 所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仍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告誡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就算是當代,糧食風險和危機仍然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天災,還有未知的戰爭因素。
  • 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冤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因為唐朝科舉不僅靠考試成績,還可以參考他們平時的作品和才氣,考生將自己比較得意的詩文收集成冊,用漂亮字體寫成捲軸,考試前送給當時文壇上有名氣、政治上有聲望的人,或者是與主考官關係密切的人,以求得推薦,這種行為被稱為「行卷」。
  • 「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新華社發(曾丹 攝)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 題:「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新華社記者周楠  金秋時節,洞庭湖平原上稻浪滾滾。飯香四溢,同來參賽的人聞香而來,吃了幾口,扯住他,「你別走,你這個肯定拿冠軍!」  經過相關指標檢測、100多名評委品嘗和「盲選」,這位膚色黝黑、穿著土氣、背著一個編織袋的老農民舉起獎盃,成了湖南首屆「米王」。  隨著光陰流逝,「米王」的榮譽漸漸淡去,但李昌浩還是特別珍惜「米王」這兩個字。「米王」年齡增大,兩個女兒不放心他,去年好幾次要接他進城住。
  • 10副智慧對聯:粒米皆從辛苦出,寸薪豈是等閒來
    10副智慧對聯:粒米皆從辛苦出,寸薪豈是等閒來 2020-12-09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寫下「粒粒皆辛苦」的詩人,一頓飯竟殺雞三百?假的!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長期被收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恐怕沒多少人會知道他。 圖:最新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憫農》詩 粗略檢索可以知道,李紳在中文網絡世界被人指責「好吃雞舌」,大約始於2010
  • 小編手繪丨一粒米的一生,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小餐桌體現大文明拒絕餐飲浪費需要社會各界付諸行動或許你未曾想過小米粒也有屬於TA的一生吧
  • 蒸米飯不要直接上鍋蒸,加入「它倆」,米飯柔軟香甜粒粒飽滿
    在我們家,基本上一星期有三四天,中午都是吃的米飯,不僅我喜歡吃,小朋友們也非常喜歡吃我做的米飯,因為米粒看起來粒粒飽滿,讓人非常的有食慾感,但是我知道有一些人在蒸米飯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有的米飯會粘鍋,有的米飯蒸出來太硬,有的米飯蒸出來水分太多,其實這都是沒有掌握好技巧。
  • 詩詞:一犁翻過水中天,粒粒盤中白米餐
    永田題圖憐農一犁翻過水中天,粒粒盤中白米餐。婦呼鞭趕牛竭盡。薄利辛勞有誰憐。青山依舊題圖小句//健婦耕田畝,男丁皆打工。少陵千載泣,野老嘆邊窮。漁你同行老牯牛嘆年年歲歲事南疇,啃草躬耕老牯牛。主子豈知心力瘁,鞭笞口喝戾何休?
  • 「山茶花」粒米如山
    它那「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的標語時刻讓我想起母親「粒米如山」的教誨。粒米如山!我深信不疑。山,沉穩堅韌,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恰似米,炊煮煎炸,滋養著繁衍的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民讓粟米馥鬱芬芳累累成實,到達餐桌恩養生靈。由此,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說:「糧食有靈性,粒米要蓄積。粒米之恩重如山!」
  • 「粒粒茶夏」果茶店開業了——川妹子張薩夏將愛在喀什進行到底
    就這樣,張薩夏的「粒粒茶夏」果茶店開業了,店裡不僅有各類果茶,還有喀什當地水果做成的芝士蜜瓜、芝士西瓜等等。「孤身一人,來到陌生的小城,你問我孤單嗎?不孤單是假的。剛來的日子裡,只有薩弟陪我,一個人跑辦開店還有住宿等各種事宜,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我每天都過得特別快樂,因為有他們,讓我在這裡真切地感覺到了溫暖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