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已成為一個熱點話題,那麼,你是否知道從田間地頭的一棵稻,到餐桌上的一粒米,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華亭本土草根畫家嚴永芳老伯的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粒粒皆辛苦」。
01
攤田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吃苦耐勞的耕牛是農民們的好夥伴,牛耕田,打百草,平整耕地……在沒有機械化耕作的時代,種田就靠農民們與耕牛的親密合作。
02
蒔秧(插秧)
戴鬥笠、披蓑衣。為趕農時,農民們冒雨插秧。他們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秧苗,更是一個個美麗的希望。千百年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鑄就了中國農民堅忍耐勞的品質。
03
耥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辛勤的汗水才能浸潤出飽滿的稻穀。
04
斫稻
小時候,娃娃們總會拿個專屬小鐮刀,故意遠遠地落在大人們後面撒個歡、偷個懶。雖然田間的活兒都是苦差事,如今回憶起來,似乎又有點甜。
05
捆、挑稻
捆稻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技術含量,然而卻完全是個技術活,捆不好就會散掉,費時又費力。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灶頭,做飯、燒菜、燒水都得靠這些稻柴。
06
鞭稻
過去,稻麥脫粒全靠手工操作。上下翻飛的槤耞,奏出一曲豐收的交響樂章。
07
澆水糞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那時候,牛糞、馬糞在農民眼中可以算是寶貝。莊稼長得好不好,它們的功勞真不小。
08
踏水
這種裝置相信不少人一定見過,這種引水灌溉的方式稱為「踏水」,一般由兩人合力完成,既省力又省時。
09
牛車棚
由於當時沒有機械化灌溉,為了降低勞動強度,農民們就用牛來替代。牛車棚是江南水鄉一道亮麗的風景,池塘邊、小河邊,東一座、西一座。牛兒們戴著用烏龜殼做的「眼罩」,拉著牛車,一圈又一圈地把河水引上來,再通過溝渠歡快地瀉入稻田。
10
秋收
「稻床」脫粒,靠風「揚谷」。你以為只是簡單的收割?其實,揚谷不僅講究技術方法,還得靠天,要風向、風速都對才行,真正應了那句「農事看天」的俗語。
看了這組手繪圖,有沒有勾起你曾經的記憶?未曾下地種過田的你們是否感受到了農民伯伯的不易?儘管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其實從一顆種子蛻變為一粒大米仍然要經過一系列繁雜的工序以及漫長的等待。從選種、曬種、浸種,到催芽、育苗、插秧,再到管理、收割、脫粒……每個環節都要付出辛勤勞動和無數汗水。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
請自覺踐行舌尖新「食」尚
堅決對浪費行為說「不」
將「光碟行動」進行到底!
通訊員:陸蓓蓓
編輯:唐敏、王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