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種菜自己吃 00後大學生學當農民感悟粒粒皆辛苦

2020-12-25 網易教育

(原標題:新民特寫|自己種菜自己吃 00後大學生學當農民感悟粒粒皆辛苦)

在上海電機學院臨港校區,有一塊地讓00後大學生們格外牽掛。那本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如今長滿了蔬菜和鮮花,成為了師生們的「心靈花園」。這不,材料學院的吳儀幾乎每天中午休息時都會和小夥伴們來地裡打探一番,在他們學院的「承包地」裡,小白菜長勢喜人,這幾日到了收穫的時節。可吳儀決定晚些下手,「老師說,霜打過的菜更甜!」

從閒置荒地到如今的「心靈花園」,「拓荒者」們正是學校的大學生們。上海電機學院學生事務中心主任張可可告訴記者,現在孩子的生活條件優越,柚子是樹上來的嗎、芋頭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地下?他們對這些知識一問三不知。開闢「心靈花園」的初衷是想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粒粒皆辛苦」,切身感受「光碟行動」的必要性。

材料學院的「承包地」最大,可要說服00後們踩進泥地並不容易。剛聽說這間「心靈花園」,大家的熱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高,沒經驗、怕髒、怕累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學院輔導員程明傑老家在山東農村,今年年初疫情最吃勁那會兒留在了學校裡,擔心封閉管理期間留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帶領大家耕地,種種蔬菜,倒也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00後大學生們有了興致,可真動起手來,大家才知道,故事好聽活難做。「翻土地可累了呢!我們學院認領的那塊荒地到處是雜草,底下還埋著不少碎石。」吳儀邊回憶邊向記者比劃,「好幾塊直徑有60多釐米,特別沉。」

剛開始那會兒,「拓荒者」們還擔心褲腿上、手上碰到土。幹著幹著,大伙兒逐漸樂在其中,也就沒了那麼多顧慮。「他們之前從沒有接觸過這些。剛上手時工具都不會用,翻土都不均勻。」程明傑笑著說。他與學院另一位老師劉志超當起了「技術專員」,手把手培養「小白」種菜。排水溝怎麼設計、什麼季節適合種什麼蔬菜,兩人稍稍點播,大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自己決定。

意外還是出現了。今年9月底、10月初的時候,地裡的菜苗黃了,這讓大家有些手足無措。程明傑看出了問題所在,但並沒有點明。在他的循循善誘下,同學們「頭腦風暴」分析情況,得出了水份不夠和缺乏營養的結論。嘿,多澆水、適量施肥後,菜苗又「活」了!收割那天,學生們蹦跳著將自己種植、採摘的青菜交到了食堂阿姨手中,等著出鍋。憑著一張「小菜券」,大家兌換到了一份別具意義的美食。「自己種的,真好吃!」

「我們種過黃瓜、芋頭、青菜、水果蘿蔔等七八種蔬菜。黃瓜存活率有90%,但最好吃的還是水果蘿蔔,那次我們收穫了15斤左右。」程明傑說,「種子種下去,到發芽再到結果,既是蔬菜成長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們蛻變的經歷。」

據介紹,「心靈花園」今後將構建一個融合生活勞動教育、專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等為一體的校園文化育人示範項目。而在師生們的共同耕耘下,「心靈花園」已經「進階」到2.0版——無線網絡覆蓋後,智能灌溉系統開始應用。學生們設計了一個小程序,對土壤溼度、澆灌時間予以監管。大家期盼著,實踐改良後的智能灌溉系統能從學校的「心靈花園」走向田間大棚。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王錦忱_NBJS12745

相關焦點

  • 他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一頓飯被自己的詩打臉
    詩人是怎麼樣一個人呢,他們的情操也身心又是如何的呢,就像是一個人,性格上有各種的不同,有的很傲慢,有的高傲,有的則是高風亮節,這些都是一個人從小就修有的性格,那麼,詩人的性格當然也是一樣的,就像一首詩,你可以看出裡面的很多東西,喜怒哀樂,等等,這就是最客觀的,中國古代的詩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陶冶情操了,看到一件非常感人的事就會寫成一首詩之類的,反正詩人就是如此,今天要說的就是,他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啥叫「粒粒皆辛苦」
    華亭本土草根畫家嚴永芳老伯的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粒粒皆辛苦」。 吃苦耐勞的耕牛是農民們的好夥伴,牛耕田,打百草,平整耕地……在沒有機械化耕作的時代,種田就靠農民們與耕牛的親密合作。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許昌市各界反響強烈,反對餐飲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在許昌市引起強烈反響。
  • 一堂生動的德育課,龍山小學孩子們體驗「粒粒皆辛苦」
    我市開展 「粒粒皆辛苦」 青少年短視頻大賽線下示範活動 龍山小學孩子們體驗「粒粒皆辛苦」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有些人甚至講場面擺闊氣,吃不完的,轉眼成垃圾,有些人,為了噱頭,直播吃飯,吃了吐,只是博人眼球。在這樣的錯覺中,仿佛天生糧食就是吃不完的。 但是,是這樣嗎?中國的農業科技科技已經高度發達,而且糧食已經產量夠吃,用7%的耕地人口養活了世界22%的人,但是這個背後的危機,一直存在。
  • 自己種菜自己吃!浦東這所高校裡,有個學生的「心靈花園」
    自己種菜自己吃!以校園大學生勞育基地「心靈花園」建設為實施載體,構建一個融生活勞動教育、專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等為一體的校園文化育人示範項目。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宣傳及後勤等多部門的通力合作,讓學生從土地中收穫自己的勞動成果,體會到「粒粒皆辛苦」,響應國家「光碟行動」的號召,切身體會「光碟行動」的必要性。
  • 傳承節儉之風 武漢未成年人"光碟就餐"體會"粒粒皆辛苦"
    在家吃飯,付韓鈺做到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不剩飯,同時還引導妹妹愛惜糧食,用一些小獎勵的方式讓妹妹做到光碟行動,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外出吃飯,付韓鈺更像小大人般提醒父母使用「N-1」的點餐方式。  「我們不僅自己做到不剩飯不剩菜,還要用手中的小喇叭,用快板、小曲在苑區、樓棟將節約理念『唱』進小朋友心裡。」付韓鈺說道。
  • 深圳一塊稻田種在五樓,引來城裡娃來體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不但讓家長擁有了一份懷舊的滿足,而且讓孩子學到了自然知識,知道自己每天吃的飯是種植水稻而來的,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穫,更明白古詩裡的「粒粒皆辛苦」的含義與意義。不少網友說,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樂只村能夠利用五樓平臺種植水稻真的很有創意,是罕見的空中水稻田,讓來到這裡的都市娃能夠做回鄉村娃,體驗到鄉村兒童特有的快樂。
  • 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冤枉!
    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李紳吃雞是當代人挖掘的歷史真相還是歷史發明?
  • 世界糧食日,吃「五穀雜糧」別忘「粒粒皆辛苦」 - 新京報 - 好新聞...
    我們從小就會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很多人的腦海中,還抹不去小時候「糧票」「糧本」的記憶。雖然如今的生活條件非昔日可比,但是珍惜糧食依舊是珍貴的美德。圖/大眾點評網截圖◆ 熔時FIRESIDE很多人把五穀雜糧糯米鴨當作主食來點,既有鴨肉又有糯米,吃過後有很強的飽腹感
  • 長沙舉行「粒粒皆辛苦」詩會 千餘所學校百萬學生上「雲課堂」
    9月22日下午,我們的節日·豐收節「粒粒皆辛苦」詩歌朗誦會在長沙後湖錦繡瀟湘文化創意產業園芙蓉國劇院舉行。此次詩歌朗誦會是一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大型融媒體教育活動,通過長沙市及九個區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同步直播,全市千餘所學校百萬名學生上「雲課堂」,線上線下齊聯動,豐富了學生的思政課堂和德育教育。
  • 「粒粒皆飽滿」的「秕谷」倉
    這本名為《秕穀倉》的文集,雖然以「不飽滿的穀子」作為書名,作者大有自謙之意,但我讀過之後,卻覺得其文其意非常豐富,非常充實,反而是「粒粒皆飽滿」。凝聚了他大量心血,記錄他多年論著和工作情況的文集,讀罷讓我眼前一亮。
  • 蒸米飯不要直接上鍋蒸,加入「它倆」,米飯柔軟香甜粒粒飽滿
    米飯在南方是很受歡迎的一種主食,幾乎他們從早到晚有米飯,所以我感覺南方人很多皮膚都很白,嘿嘿~開玩笑,這其實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在我們北方也有很多人喜歡吃米飯,因為米飯含有胺基酸,具有很高的營養,所以對於我個人來說,還是比較喜歡吃米飯的。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吃不完、吃過飽、晚餐多吃都是折福行為.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吃不完、吃過飽、晚餐多吃都是折福行為。
  • 「山茶花」粒米如山
    它那「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的標語時刻讓我想起母親「粒米如山」的教誨。粒米如山!我深信不疑。山,沉穩堅韌,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恰似米,炊煮煎炸,滋養著繁衍的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民讓粟米馥鬱芬芳累累成實,到達餐桌恩養生靈。由此,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說:「糧食有靈性,粒米要蓄積。粒米之恩重如山!」
  • 「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新華社發(曾丹 攝)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 題:「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新華社記者周楠  金秋時節,洞庭湖平原上稻浪滾滾。李昌浩不在意,「民以食為天,吃得飽,還要吃得安全健康。」
  • 《早餐中國》同款炒飯,學著做,鮮美又解膩,粒粒香,上桌就吃光
    《早餐中國》裡有一集介紹的是福建撫市的酸菜炒飯,6元一份,老闆用自己醃製的酸菜,和米飯一起爆炒,鮮美又解膩。米飯要用冷藏過的,炒出來粒粒分明,粒粒噴香,難怪那麼多人喜歡。我超級愛吃米飯,尤其是炒米飯,通常都以雞蛋、胡蘿蔔、蔥花做搭配。從來沒想過,用酸菜一起炒。
  • 寫下「粒粒皆辛苦」的詩人,一頓飯竟殺雞三百?假的!
    他做了官之後奢侈無度,喜吃雞舌,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只用雞舌,雞肉雞毛堆積如山;還用栽贓陷害的手段打擊政敵製造冤案。這些是真的嗎? 一、子虛烏有的「吃雞舌」 先說「喜吃雞舌」。 對當代人而言,李紳其實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歷史人物。
  •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農民中相傳著大量的老話、俗語等,大多是對農民勞動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們簡明扼要,易於理解,它們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寶貴農業文化的一部分。這句俗語所說的「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什麼意思?這句俗語總結了農民如何做好作物以獲得高產的經驗。在這句話中,禾,豆子代表所有的作物;耘,鋤頭代表所有的耕作方法;三,不是實數,而是虛數,意思是更多。這就意味著,要想獲得好收成,就必須勤奮、精耕細作、管理莊稼。才會有個大豐收。
  • 自己在家也能做美味的牛肉粒了,做法簡單,當零食吃也很不錯哦
    自己在家也能做美味的牛肉粒了,做法簡單,當零食吃也很不錯哦。牛肉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很多人都經常吃的一種肉類美食,我們也都知道,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歡吃牛肉,那麼很多人就更加的喜歡用這種牛肉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來吃了,今天我們也來為大家介紹的,就是自己在家也能做美味的牛肉粒了,做法簡單,當零食吃也很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