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海市印發《上海市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 》,提出到2025年,上海「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和服務輻射能級顯著增強,跨區域多領域深化合作達到較高水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上海龍頭帶動作用更好發揮,努力形成長三角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合作與競爭相互促進、集聚與輻射相輔相成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格局。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仔細閱讀,發現裡面有不少與嘉興息息相關!
往下看!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推進上海大都市圈協同發展。加快編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圍繞上海和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嘉興、舟山、湖州的「1+8」區域範圍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格局,發揮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在功能、交通、環境等方面的銜接,促進區域空間協同和一體化發展。
鼓勵支持虹橋-崑山-相城、嘉定-崑山-太倉、金山-平湖、楓涇-嘉善等跨省市城鎮合作。推進崇明東平-南通海永-南通啟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鶴-蘇州花橋、金山楓涇-松江新浜-嘉興嘉善-嘉興平湖等三個跨省城鎮圈協調發展,進一步實現功能布局融合、基礎設施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
著力提升製造業產業鏈水平。圍繞長三角共同打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世界級製造業集群,立足上海優勢,聚焦研發設計、高端製造等環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和產業鏈延伸,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位勢。加快推動船舶、汽車、化工、鋼鐵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加快生產方式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轉變,培育發展新優勢。聚焦「3+5+X」重點區域整體轉型,打造高經濟密度「產業新區」。鼓勵臨港、漕河涇、張江、市北高新等品牌園區輸出開發管理標準和品牌,支持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海寧分區等一批跨省合作載體發展,推動產業鏈優化布局。
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海寧分區
加快建設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加快構築「五個方向、十二條幹線」的鐵路網絡,推進滬通鐵路一期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滬通鐵路二期,重點推進北沿江、滬蘇湖高鐵等項目規劃建設,啟動滬乍杭鐵路項目前期工作。促進城市軌道、市域鐵路、城際鐵路等不同層次軌道網絡的融合,謀劃統一的技術制式和運營組織保障。
現代有軌電車、嘉興火車站樞紐、滬嘉城際鐵路先行工程。
強化國際航運樞紐港功能。落實《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六大行動方案》,推進區域港航協同發展。推進鐵路進外高橋港區,促進海鐵聯運發展。大力推進長湖申線、杭平申航道項目建設,開展蘇申內港線規劃銜接和前期工作。推進長江貨櫃江海聯運綜合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鼓勵上港集團與長三角港航企業開展多層次合作,聯合浙江省開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小洋山北側作業區規劃編制工作和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項目建設。深化滬蘇長江口港航合作,以市場化為導向優化貨櫃航線布局。
12月16至17日,嘉興「百年百項」重大項目、浙江省「大通道」建設工程杭平申線嘉興段美麗經濟交通走廊精品示範線創建考核驗收通過
這些內容對嘉興也將產生巨大利好!
鄉村
大力推進城郊融合型鄉村振興。實施「美麗家園」工程,全面完成村莊布局規劃、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編制,實施鄉村規劃師、建築師制度,優化村莊布局,加大政策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編制「四好農村路」建設規劃和設計導則,推進實施提檔升級改造,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鞏固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收運處置體系,全面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改造、生活汙水處理。實施「幸福樂園」工程,實施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推進城鄉一體醫聯體建設,實施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行動計劃,發展互助式養老,實施「離土農民就業促進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推進農村綜合幫扶。實施「綠色田園」工程,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創建農村產業融合新載體,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打造一批精品鄉村旅遊路線、民宿集群,提升和培育一批農村雙創空間,加快長三角農創平臺建設,支持長三角「田園五鎮」鄉村振興先行區等省際毗鄰地區探索鄉村振興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2019年長三角「田園五鎮」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之山塘論壇
科技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依託上海技術交易所深化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功能,建設線上技術轉移服務平臺,推進長三角技術市場一體化,建設全球技術交易市場。依託科技創新承載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閔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推動創新產品在長三角示範應用。建設一批高水平功能平臺和新型研發組織,推動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探索市場化的「綠色技術+金融」綜合解決方案,推進高新區「零排放」試點示範。引進和培育市場化、專業化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推動建設高校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合力打造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合力辦好浦江創新論壇、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組織好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
生態環境
統一長三角移動汙染源的油品質量標準和燃油、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政策。完善高汙染機動車的信息共享和聯動監管。深化落實臨界市區縣生態環境協作機制試點並複製推廣成功經驗。建立健全長三角應急指揮體系,完善水源地過境危化品船舶信息共享機制和突發水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及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完善長三角空氣品質預測預報機制和應對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機制,聯合做好重大活動環境質量的協同保障工作。共同制定區域環保標準統一建設規劃,逐步推進區域統一的汙染物排放標準、清潔生產標準、綠色產品標準和環境執法規範,配合研究建立太湖流域生態補償和汙染賠償機制。
公共服務
持續提升異地公共服務便捷度。建立信息溝通和應急聯動機制,探索異地就醫備案互認,深化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爭取實現全部統籌區和主要醫療機構兩個全覆蓋,完善異地就醫協同監管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公共衛生聯防聯控,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信息通報和衛生應急聯動,建立嚴重精神障礙重點患者信息交換機制,完善跨省市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協作機制。探索建立信息比對認證合作機制,便利長三角居民異地辦理社會保險。推動實施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建立互認互通的檔案專題數據標準體系。
科創
持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導向和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積極開展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加快建設全要素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平臺和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打造長三角高端製造業主陣地。通過實體化運營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服務G60基地、建立特色產業基金等方式,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科創型企業的成效。深化G60科創走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試點,在推動長三角政務服務一體化中發揮先行先試的區域作用。
滬嘉科技人才交流暨人才工作全面接軌上海「十個一批」行動推進活動
教育
在互動合作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聯合開發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協同開展監測評估應用,推動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發揮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等平臺作用,鼓勵大學大院大所開展跨區域全面合作,推進校校、校企協同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進校長和教師聯合培訓、交流合作,鼓勵上海一流大學、科研院所面向長三角設立分支機構,鼓勵上海學校開展跨區域牽手幫扶。推進區域開放教育和社區(老年)教育聯動發展。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強化長三角國際化人才服務。統籌區域職業教育院校和專業布局,做大做強聯合職業教育集團。探索教育人才評價標準互認機制。
醫療
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推動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採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和專科聯盟等形式,支持推進優勢醫療資源品牌和管理向外輸出,探索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柔性流動。以常見病、多發病為切入點,實施跨區域聯合醫療質量控制。共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互聯互通。共建醫療協作系統,完善遠程醫療服務,實現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掛號。加強急救信息共享和網絡連通,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聯動機制,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加強中醫藥合作,共建中醫藥傳承創新一體化發展平臺。
滬嘉合作共建嘉興市兒童醫院
養老
加快推進區域養老服務合作。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統籌規劃布局,建設區域養老服務公共信息平臺,推進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標準、服務標準、照護需求評估標準互認銜接,制定區域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當地養老市場指引,支持養老服務機構規模化、連鎖化發展。協同開展養老服務行業聯合執法監管。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共同建立養老護理員綜合水平評價制度。建立跨區域養老服務補貼等異地結算制度,研究規劃和建設異地康養基地。
青浦吳江嘉善758項事項「一機通辦」
體育
促進體育產業聯動發展。共同編制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推動建立長三角體育產業聯盟,搭建體育資源交易平臺,完善體育產業項目庫和資料庫,推動體育資源共享、賽事聯辦、信息互通、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養,共同打造區域性體育品牌項目。加快群眾體育、競技體育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促進長三角「體育+」發展。
文化
提升區域文化協同發展能級。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打造一批彰顯文化特徵的示範點和城市文化地標。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協同共建一批資本化、數位化、平臺化重大創意產業和文化項目,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辦好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建立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機制。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機制,加強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群眾文化場館等館際聯動。強化長三角新聞宣傳聯動和網信協作發展機制。建立長三角非遺保護聯盟,開展聯合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推進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旅遊
打造世界級高品質旅遊目的地。深化旅遊合作,鼓勵扶持優勢旅遊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依託上海特色自然人文資源,打造一批高品質休閒度假旅遊區和世界聞名東方度假勝地,推出「樂遊長三角」網絡服務平臺和優惠聯票產品,聯手開發「一程多站」精品旅遊線路和互聯互通紅色旅遊線路。推進高鐵站點文化和旅遊諮詢、集散和服務設施建設,推出「高鐵+景區」「高鐵+住宿+門票」「高鐵+汽車租賃」等自由行要素組合產品。以「中國長三角」為統一品牌形象,共同拓展入境旅遊市場。建立假日旅遊、旅遊景區大客流預警等信息聯合發布機制。
內容綜合自上海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