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地產除了故事作表皮,更需要高效資源整合與專業、精細化運營的肌理。
4月23日,上海豫園旅遊商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豫園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於當日向上海策源置業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策源股份」)公告稱,擬通過要約方式收購策源股份100%股權,本次要約收購股份數量為9000萬股,要約價格為6.98 元/股。要約收購完成後,策源股份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納入上市公司業務體系和合併報表範圍。
資料顯示,策源股份成立於2002年7月,經營範圍包括投資管理、房地產經紀、房地產營銷策劃、諮詢服務。註冊資本9000萬元,於2015年9月9日在新三板掛牌,浙江復星商業發展有限公司持有策源股份6750萬股,以佔總股份75%位列其第一大股東。
追溯來看,此次豫園股份要約收購策源股份,相當於復星對旗下豫園股份進行二度重組。進一步講,這也描繪出豫園股份的角色變遷,以及其所承載的更多期待。
- 1-
豫園股份的前身是豫園商場,其於1987年獲批成為上海商業系統首家股份制企業。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集中交易,「豫園商場」成為第一批上市的「老八股」之一,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股」。1992年5月,「豫園商場」經歷重組成了「豫園商城」,商業設施從1.8萬平方增至10萬平方,至此,上海豫園逐漸家喻戶曉。
所謂「家喻戶曉」,指的是豫園股份此前主要經營商業零售,旗下有黃金珠寶飾品、餐飲、旅遊商業、中醫藥、商業地產等業務,黃金珠寶飾品是其第一大產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文保單位、商業地標和百貨公司等標籤,構成了上海本地人與外來遊客對其共有的既定印象。
事實上,即便2002年復星持股20%後十餘年,外界對豫園股份的認知仍根深蒂固。自復星入主以來,包括強勢推動老廟黃金、亞一珠寶的快速發展,打造出中國排名前三的黃金珠寶零售體系,推動崑曲成為上海豫園的文化品牌等,系列革新始終圍繞豫園股份傳統的商業零售展開,2013年,黃金珠寶業務收入佔比甚至高達九成,豫園股份幾乎成為一家珠寶公司。
儘管該主營業務具備相當的品牌影響力,但由於近年來黃金珠寶飾品、文化商業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豫園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2014-2016年,豫園商城黃金珠寶業務營業收入分別為175.21億元、158.73億元和136.68億元,呈持續下滑趨勢,到2017年,其營收只有2014年的53%,淨利潤只有68%。為逆轉頹勢,豫園股份不斷拓展自己的經營領域和區域範圍,而主攻方向,則瞄準了房地產。
2011年,豫園股份的前身豫園商城投資開發瀋陽豫瓏城,該項目總投資額18.9億元;2015年末,豫園商城以9.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日本星野Resort Tomamu 公司100%股權,該公司主要資產為位於北海道Tomamu的滑雪場度假村,拓展旅遊地產業務;2015年,豫園商城試圖整合豫園商圈資源,擬投資67億元開發上海豫泰確誠商業廣場,項目後來命名為豫園商城二期。
如果將上述動作視為小幅突破,那豫園股份的全面轉變,則發生在2017年6月。彼時,豫園股份宣布與復星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復星將旗下地產業務資產注入豫園,交易對價223億。2018年5月,豫園股份收到中國證監會對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核准批覆。到2018年7月二者重組完成,復星對豫園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至70%。
為反映公司實際發展情況及未來發展戰略,「豫園商城」證券簡稱變更為「豫園股份」,重組完成後,豫園股份將成為復星旗下地產業務平臺,復星承諾,2018-2020年注入豫園股份的資產淨利潤不低於70億元。而豫園股份2017年年報顯示,其黃金珠寶業務營業收入約145.4億元,佔總營收85%,但淨利潤僅為3.3億元,對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的貢獻不到一半。
可以看到,如果上述承諾的目標實現,房地產將取代黃金珠寶,成為豫園股份的主營業務。而為了上述目標得以實現,從拿地變奏到人事更迭,系列調整相繼展開。
土儲方面,2015年年末,豫園股份投資性房地產總額為2.05億元,僅佔總資產1.2%,到2017年末,這一數字達到78.84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為32.69%。而到2019年,豫園股份公開披露的新增房地產項目共有6個,分別位於江蘇南通、重慶、天津、昆明、珠海和長春,拿地金額超110億元,新增土儲達220萬平方米。
人事上,2019年12月,豫園股份董事會全票通過選舉徐曉亮(1998年加入復星,任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聯席總裁)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董事長、選舉朱立新、龔平(2011年加入復星,任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副董事長。同時,選舉公司第十屆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組成人員,這被外界看作是復星系在豫園股份的全面上位。
- 2-
作為主營傳統商業零售業務的國企,置身特定的時代環境,豫園股份的改制與轉型顯然具有某種標誌性意義。但回歸現實,其承載的壓力與面臨的挑戰貌似並不輕鬆。
財報顯示,2019年,豫園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29.12億元,同比增加26.4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2.08億元,同比增加5.79%。對比來看,儘管其2019年營收利潤數據實現雙增長,但歸母淨利潤的增長幅度遠不及營收增速。
具體到房地產板塊,其物業開發與銷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92.19億元,同比增長30.34%,毛利率為29.31%。同時,該業務成本達到115.6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三成,佔總成本的比例為36.84%,而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利潤空間。
伴隨豫園股份加速資本擴張,同時受新增物業開發與銷售業務的影響,近2年來,其總資產連年走高。但具體到負債,2017—2019年,豫園股份的總負債分別為127.23億元、530.80億元和629.80億元,以調整前的總資產金額計算,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2.76%、62.26%和63.33%,呈逐年增長態勢。
站在加快房產銷售效率的角度,此次豫園股份要約收購策源股份,從拓展上市公司房地產業務鏈條,強化豫園股份旗下地產項目在前期評估、產品定位、廣告策劃、銷售退出、商辦類物業運營等方面的實力,強化協同效應等方面看,似乎恰如其分。
但聚焦當前形勢,受房地產開發市場規模見頂、貝殼野蠻生長佔據渠道所有空間,以及中小代理羸弱的客戶資源沉澱及信息化建設等因素影響,傳統地產代理玩家的生存空間越發逼仄。以昔日業內的巨頭世聯行為例,其市值已經從巔峰時的80億美金跌到了曾經的零頭。
上海策源置業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業績快報公告顯示,2019年其營業總收入約5.71億元,較2018年增長約1.11億元,主要系公司本年大力發展資管業務,該收入同比增加1.51億元。以此推斷,其代理業務同比應該處於萎縮狀,而在行業龍頭玩家的擠壓下,至少在策源股份主營的代理業務上,未來其整合後預期的強化協同效應可能難如理想。
據介紹,此前注入豫園股份的資產,不再是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產業務。按照徐曉亮的說法,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房地產單邊上升的空間會越來越小,未來發展一定是跟產業結合,豫園股份已形成了珠寶時尚、文化商業、文化餐飲、文化食品、美麗健康、智慧零售等六大產業板塊,和復地產發、星泓產發、雲尚產發三大產業發展板塊,並正在利用產業、產發所匯聚的線上線下流量,建立會員生態體系,反哺產業升級。
願景雖美好,但如何讓理想照進現實,實踐路徑的摸索似乎並不簡單。
以豫園股份旗下的瀋陽豫瓏城為例,該項目從投建到開業前後經過5年時間,作為復星集團厚積薄發的結果,復星希望藉此不僅建成一個商業體,更打造一個瀋陽的旅遊目的地、一個城市秀場。但自2015年底開業以來,項目經營一直未達預期,負責項目開發運營的瀋陽豫園商城置業有限公司連年虧損,2016年虧損1.33億元,2017年虧損1.71億元。
而聚焦武漢國際時尚中心,該項目由豫園股份旗下雲尚產發在武漢打造,據介紹,其核心是把設計師跟製造商、渠道、消費者柔性化地糅在一起,對產業賦能。在武漢國際時尚中心項目中, 一個設計師既可以直接賣作品的版權,也可以製作成成衣,自己定價銷售;而銷售者既可以小規模零售,也可以把規模做大,自創品牌;此外,產業基金也會加入其中。
模型看似完美,但有武漢資深的產業觀察者談到,當時地塊的競買要求很嚴格,要編制產業規劃方案,引入2家以上國際或全國性金融機構區域總部、2家以上世界500強企業區域總部,就是準備徹底改造漢正街面貌,把這裡打造成金融核心區、商貿綜合區和傳統風貌街區。從當初規劃的3層地下商業+1棟185米高的乙級寫字樓+1棟220米高的甲級寫字樓以及7層的商業裙樓,到項目落地變成了1棟寫字樓+3棟公寓+底層商業;復地呈現出來的東西,很難看到其決心魄力以及對城市的信守承諾。
「參見復地東湖國際,曾經玩純住宅抱大腿躺贏倒沒什麼;但漢正街改造可以說是武漢城市更新最耀眼的舞臺。當武漢寄厚望於他時,他扛不扛得起這樣的重任?也許未來大概率,這裡的商業就是試圖把漢正街賣服裝的老闆,從金勝茂、大夾批發市場騰籠換鳥過來罷了,對漢正街改造而言換湯不換藥,除了建築新一點,其他功能層面的升級似乎並未看到。只不過從平鋪版變成了立體版,非常缺乏想像空間。」
充分結合豫園產業集群優勢,繼續推動產城融合——作為豫園股份未來要打的三大戰役之一,徐曉亮在2020新年致辭中講到,「豫園已經站在了『時代』這個巨人的肩上,應當厚積薄發了」,但從現有的案例看,如何將豫園的優勢產業與不同的城市結合進行「產城融合」,以地產平臺為載體,真正孕育和促進產業發展?未來豫園股份需要探索、證明與兌現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