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神的寶座前
我從社會逃出來,徘徊在寬闊的谷地裡:一時追隨溪水流蹤,一時聆聽飛鳥啼鳴。最後來到一處地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我坐下後,默默地思索,然後又自言自語。這是一顆乾渴的心,認為眼下見到的都是海市蜃樓,不可見的方可飲用。
我的思緒擺脫了物質的桎梏,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我驀然回首,見一位少女在離我不遠處站著。那是一位仙女,不披金戴銀,用一根葡萄藤遮著身體,金髮上頂著一頂花冠。她看出我手足無措,說道:
「你別怕,我是森林的女兒。她甜美的聲音使我恢復鎮靜。我問道:「誰能想得到,像你這樣的人怎麼能忍受孤寂,住在野獸出沒的荒地裡呢?老實地告訴我,你是什麼人,從哪裡來?」
她坐在草地上,回答說:
「我是大自然的象徵,我就是你的祖先所崇拜的那位仙女。他們在巴阿萊拜克、艾弗卡、朱拜勒 為我修築了祭壇和廟宇。」
我說:
「那些廟字都已坍塌,我祖先的骨骼也已化為塵埃。有關他們的女神和他們的信仰,在書本中只留下很少的篇章。」
她便說:
「某些神祇因崇拜者之生而生,隨崇拜者之死而死。有些神祇則因永久的無始無終的神性而水存。至於我的神性,它來自你隨處可見的美。美就是大自然的一切。美是丘陵間的牧人、田野間的農民和在山海之間跋涉的人們的幸福的開端;美是智者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
我的心怦怦地跳,不由地舌頭說了這些話:
「美是一種力量,它可怕而威嚴。」
她嘴角綻出鮮花般的微笑,目光展現了人生的真諦。她說:
「你們人類害怕一切,包括你們自己。你們怕天,而天是安寧之源;你們怕大自然,而它是舒適的搖籃;你們怕上帝,說他怨恨和發怒,而他是博愛和憐憫,而不是什麼別的。」
在一陣沉默之後,我腦海中閃過了許多有意思的畫面我問她道:
「這美是什麼?因為對它的了解與解釋不同,人們對它的看法不一,對它的讚美和熱愛也各異。
她回答:
「美是能令你傾心的一種魅力。你見到它時,願意奉獻,而不是索取;你遇到它時,感到你內心深處伸出許多雙手,要把它摟進身體內部;身體把它當作考驗,靈魂視它為恩典,它協調悲哀與歡樂。當你見它時,它被遮蔽;當你了解它時,它卻無名;當你聽到它時,它寂然無聲。它是一種力量,始於你自身最聖潔的深處,止於你想像之外……」」
森林之女走近我,用香氣襲人的手捂住我的眼睛。當她鬆手時,只有我自己在那谷地裡。於是我自言自語道:
「美就是當你見到它時,甘願獻身,而不索取。」
紀伯倫是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和奠基人。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被稱為藝術天才。和泰戈爾一樣是東方近代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著有作品《先知》、《沙與沫》、《淚與笑》等。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奧古斯特·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徵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大體上講,紀伯倫英語文學的體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散文詩和智慧文學。在《瘋人》《先行者》《沙與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諺語、格言等智慧文學佔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人之子耶穌》和《大地諸神》則屬於不同形式的散文詩創作。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介紹到中國。1931年中國作家冰心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後中國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他的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雲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像力無比豐富;意境堪稱恬淡高逸,超凡脫俗,非同凡響;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那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運動跳躍感,構成了世人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