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帶著孩子在生態農場裡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晚報 何雯亞 現場圖片 |
□晚報記者 肖波 通訊員 俞冠麗 報導
白羊在農場自由漫步,小雞跟隨雞媽媽到田裡覓食,孩子們給可愛的小馬歡歡洗澡,家長與孩子們在稻草堆裡玩耍,歡聲笑語飄散在農場上空……
昨天,這一幕幕場景在奉賢莊行鎮的樂田家庭農場上演,這個最近在申城年輕家長中小有名氣的農場由一對海歸父母打造,初衷是為了給自己「散養」的女兒尋找玩伴。
緣起:
希望女兒享受自在童年
「生活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裡,雖然衣食住行都不缺,但總覺得缺少一份自由與自然的清新。」穿著紅色衛衣,站在農場的田埂上,Lily爸對記者說。
Lily爸和妻子都是留德「海歸」。在德國時,夫妻倆擁有一塊田地,閒暇時候自己動手種種蔬菜水果,也算是一种放松。
回到上海後,有了女兒Lily。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每到節假日,他們就打開地圖,搜尋有綠色的地方。
Lily媽遺憾地說: 「但綠色的地方大多是公園,孩子在公園裡不能動手種植,也沒有小動物可以親密接觸。」
為了能讓女兒有地方自由玩耍,這對父母開始了探索。
「如果可能,我們希望在上海設立一個有機的生態社區,以家庭為單位,讓鄰裡關係變得融洽,增進相互間的交流。 」Lily爸爸說,「在郊區擁有一塊田地,培育新鮮、健康的蔬菜水果,品位辛勤勞動后豐收的喜悅,休息日可以請上三五好友前去參觀、聊天,這一直是我嚮往的生活方式。 」
在奉賢區政府低碳農業項目的支持下,2010年1月,Lily爸爸的想法得以實踐,他們在奉賢區租下一片面積超過100畝的地。
實踐:
百畝農場種蔬果養動物
申請租地成功後,Lily爸媽正式投入了農場的建設工作中,由於兩人均是學習環境工程出身,對於生態農場的規劃自有一番設想。
農場被規劃為兩大塊功能區,分別為免費的親子活動區和會員社區,具體有社區農園(8m×8m小菜園)、牧場、池塘、寶寶菜園、小沙灘等。 「為了節約成本,更為了環保,我們親自選購搭建材料,然後由農場裡的師傅動手構建。」Lily媽媽說。如今,原先滿是油菜花的地裡種上了各類蔬菜、瓜果,葡萄、草莓、番瓜、豆苗。一大片空地裡還散養了兔子、雞、鴨、母羊和小馬等。
Lily媽媽帶著記者走過荷花池,這裡種下了農場師傅從家鄉帶來的野荷花苗,等到夏天開花後會滿園飄香;走進了草莓棚,甜甜的香味撲鼻而來,這裡施的肥都是由附近農業合作社提供的鴿子糞、蚯蚓糞;穿過一座小木橋,路邊分布著「順順菜園」、「小寶菜園」、「東東菜園」……這是農場會員們的寶寶小菜園。
除了施有機肥料外,Lily爸媽在未開發的田地裡種植了大片紅花草,這種天然綠肥能夠幫助改善土質,增進土壤肥力。另外,他們還收集男生尿液作為肥料,分類處理垃圾等,一切遵循環保的理念。
「豐收後的農作物,部分用作飼料,其餘的放到市場上賣。農場雖不以盈利為主,但它的經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我們現在通過自產外銷的方式為農場提供經濟保障。 」Lily爸說。
此外,成為農場的會員後,可以擁有農場的一塊地,以自管或託管的形式種植個性化農產品,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現場:
農民伯伯教做莊稼活
每個周末,Lily全家都會到農場精耕細作,但去年10月,Lily問了一句:「爸爸,農場有沒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啊? 」女兒對同伴的渴求提醒了父母。Lily爸爸在籬笆論壇上發帖,名為「周末散養在農場裡的寶寶需要小夥伴」,並上傳了Lily在農場裡挖菜、餵兔子、趕鴨子、抱羊撫馬的眾多照片,一下子引來眾多家長跟帖。越來越多的家長找到他們,希望能夠周末到農場來一起「散養孩子」。
上周末,記者親臨現場,採訪了一次農場周末「散養」活動。上午11點,自由玩耍了一兩個小時的孩子們被Lily爸爸召集到瓜棚,第一步是認識Lily爸手上的番瓜,第二步就讓孩子們去棚裡比賽尋找成熟的番瓜。看到有的家長幫孩子找,Lily爸爸急著喊;「讓孩子們自己找,家長們不要幫忙! 」
找完番瓜,孩子們又在農民王伯伯的帶領下來到育苗園。 「先用鏟子剷出番瓜苗,小心別鏟斷根……」王伯伯教孩子們從盆裡移出小苗,這些3-7歲的娃娃們小心翼翼地捧著帶著泥土的小苗來到種植區,用鏟子松鬆土,挖個坑,放入小苗,埋土,澆水,每個步驟都由孩子和家長協作完成。有的家長第一次來,總是不放心孩子做這做那,Lily爸爸鼓勵家長們放手讓孩子自己體驗。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奔走于田園間,嬉水於小沙灘邊,堆城堡、餵小兔子,笑聲不斷。此時已近中午,Lily的爺爺奶奶忙著為大家張羅吃喝的。 Lily爸爸告訴記者:「之前辦農場,爺爺奶奶不太同意,擔心我忙不過來,後來他們也喜歡上了這裡。 」
Lily爸爸說,不同季節農場會推出相應的親子活動,春天會教孩子們扎稻草人、夏天會擺出充氣遊泳池供孩子們嬉戲,會員家庭可以自行攜帶帳篷,如果一天玩不夠,還可以在帳篷裡過夜,第二天繼續。
家長:
孩子和成人一起放鬆
頭戴棒球帽的丁丁媽站在自家菜園裡,忙著為新的菜苗搭棚。她告訴記者:「我每周至少帶孩子來一次,現在的小朋友就缺少這樣的地方,能接近大自然,無拘無束。 」
丁丁媽的菜園裡種了好幾種菜。有西葫蘆、黃瓜、番茄、大蒜、土豆,她還打算種甜玉米、甜瓜、西瓜、四季豆、豌豆苗和毛豆。
「我們在家育苗,孩子就幫忙做育苗土,小朋友很愛幹活的,到地裡去,他們會爭著幫你播種。 」丁丁媽說,「其實我們來樂田農場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從長遠來看,想讓他知道珍惜糧食、愛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再有就是做事要持之以恆。 」
如今,丁丁和Lily成了好朋友,他倆合作種土豆,一個澆水,一個下種,鍛鍊了團隊協作能力。
在農場的嬉戲與勞動中,丁丁也懂得了好多知識,全家一起學習,上網查資料,買書,從勞動中學會分辨植物,知道如何播種。丁丁媽笑著說:「以前他最愛去的地方是遊樂場,現在最愛去的地方是農場,他經常跟同學們自豪地講述勞動過程和成果。 」
「通過農場的活動,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了很多。在農場,不僅是孩子得到放鬆,大人也有一種很享受的感覺。 」如今,丁丁媽已經迅速「成長」為了一位種菜高手,不時與其他家長分享種菜心得。
第一次來到農場的家長Jimmy媽媽興奮地和4歲的Jimmy在稻草堆上摸爬滾打,頭上沾著稻草的他們笑得一臉燦爛。
Jimmy媽媽說,自己生寶寶後的四年來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地方。Jimmy平時也會參加各式各樣的學習班,媽媽認為,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是抽象的,而在這裡,孩子可以親手觸摸到書本上說到但碰不到的東西,能和其他孩子交朋友,做遊戲,體驗大自然。
「農場是Lily的另一個家,只要天氣好,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帶她來這裡。 」Lily爸爸說,「我覺得通過農場的『散養教育』,我們家Lily的創造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平時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模式之中,思維已經形成一種定式,但在農場,作物和動物們沒有剛性規則,它們是多變的,Lily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除了思維更發散了,她和大自然的感情也更深了。 」
(責任編輯:UN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