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江南地區任職前後不到4年的時間,但在當地做了不少服務民生的事情,深得當地民眾愛戴,他自己也對江南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獨具特色的江南美景讚賞有加,這才有了我們所知的《憶江南》3首。
我們對其中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尤為熟悉,這也是3首詩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大概也是詩魔的這一曲《憶江南》,讓中原諸多文人騷客對於江南更加嚮往,也讓更多的人將這首詩深深印在腦海。實際上不光是這一首,3首詩一起讀的話會讓人感覺更美。
樂府詩·唐·白居易·憶江南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3首詩錄自《樂府詩集》卷82之近代曲辭。《白氏長慶集》收錄於卷34,在辭前有白居易自注言: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比較有意思的是《謝秋娘》曲為李德裕任浙西觀察使時紀念一位名謝秋娘的歌女所制,作為「牛李黨爭」的代表人物,對於偏向對頭牛僧孺的白居易是很不待見的,但白居易倒是沒有考慮這些,大概是覺得好的東西自然是需要拿來用的,心有芥蒂這種事是不存在的。
這3首詩當是白居易作於開成年間,此時的詩人已近暮年,而自辭蘇州刺史任已十餘年,可見他對於江南的景色一直念念不忘。我們先來分別看一下每一首詩的大意。第1首說他曾經熟悉的江南風光,那江中湧起的浪花在朝陽的映照之下豔紅似火,春天來臨之際江水清澈如藍,所有的一切都讓人好生想念。
第2首則是回憶杭州的景象。白居易於長慶2年10月到達杭州,任杭州刺史直至長慶4年5月回東都,這個地方無疑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在這段時間裡,他一生的知己好友元稹也恰好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在離任之前元稹要求他將一生的詩稿全部交出,其後由元稹將其編撰成《白氏長慶集》,「長慶」為當時的年號,元稹的《元氏長慶集》也是在此期間編撰而成。因此可以說杭州在白居易的生命中是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的。
因此詩人第2首詩說最憶是杭州就非常好理解了,秋夜乘月到那山寺中尋那桂子,錢塘江潮很是出名,而詩人的刺史府亭就在錢塘江邊,於是詩人靠在枕上斜倚窗前觀那錢塘江潮又是何等愜意的事!這樣詩意般的日子讓暮年的詩人很是想在有生之年再次重來。
第3首則是回憶蘇州的情形。白居易回東都的次年即敬宗寶曆元年五月到蘇州刺史任上,又一次回到了江南,一年多後因病去職,乘船返回東都。在此期間白居易同樣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事,當地民眾含淚送別,因此他對蘇州同樣也有著極深的認同感。
在詩中詩人很是懷念蘇州那春日裡的香醇美酒,又同樣惦念著曾有2位美麗的女子翩翩起舞仿佛就像那嬌豔的荷花喝醉酒一般舞姿搖曳。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深深地刻在詩人的腦海中,常常總是想要在有生之年再次得遇姑蘇美酒,並能再次欣賞姑蘇麗人的雙人歌舞。
這3首詩屬於一個整體,但我們在少年時的課本中只有第1首,而第1首是屬於總括性質,將江南的美好景色大體都囊括在這首詩中。在白居易的印象中,或者說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江南,主要是指吳越地區,吳越地方的代表城市自然是蘇杭2地,詩人恰好在這兩個地方都做過父母官,當然對這2個城市的景物有著相當深刻的認知。
第2首與第3首分別描述杭州與蘇州的景物,這對於詩魔來說無疑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不過現在有個問題,那就是這3首無法融合,也就是說無法將其製成一個整體,好讓人們同時了解江南,包括杭州與蘇州的景色。那麼我們是不是能夠換一種解讀的方式,讓這3首詩交融在一處,再分開,還是變成3首,但每一首都有了江南的總覽,再有杭州與蘇州的景致?不妨來看看我將這3首詩打亂之後變成的另外3首詩。
趣讀《憶江南》3首: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最憶是杭州,其次憶吳宮,早晚復相逢。
其二
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山寺月中尋桂子,吳酒一杯春竹葉,能不憶江南?
其三
江南憶,春來江水綠如藍,郡亭枕上看潮頭,吳娃雙舞醉芙蓉,何日更重遊?
重新組合後的3首很顯然已經不能按原先的曲譜演唱了,也不再有韻腳,但這樣的編排讓每一首詩都有了江南、杭州與蘇州,而且每一首詩也都有了杭州與蘇州的景或物,而且「早晚復相逢」不再是「什麼時候可以再去江南」,我們直接將它變成如今的意思:早晚有一天我將再去江南。
其實這就是我常說的讀書和讀詩那無窮樂趣中的一種,在讀到詩中的內容時,其實你是可以完全在原有的框架上進行無限的加工或再創作的——若是一味地只讀書也實在太無趣了點,你可以天馬行空地完成自己的構想嘗試,而這是如今大行其道的視頻所無法替代的。
話說回來,這樣的一次極為有趣的嘗試,變成這樣一個奇妙的讀法,你還能記得原先的3首詩是怎樣的嗎?讓人不記得原先的詩是我想要的,同時又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任何一位熱愛讀書與讀詩的人可以在書中尋找到只屬於書中的快樂;不想要的是,無所忌憚的改動讓我們忽略了作者在原來詩中的真正意旨,以及在其中的精妙構思。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