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詩詞賞析
一首詞中,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託,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託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有所憶有所思
1倒裝
倒裝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按照正常的順序是: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
2對偶 以從廣義來說,詩詞中的對仗就是對偶。古人有對仗、駢偶、儷對、儷偶、隊仗、排偶等說法。對偶不但用於詩中,也用於文章中,特別是駢文中最為常見。對偶早在《詩經》中就可以見到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西漢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浮文鷁,揚旌栧。張翠帷,建羽蓋。格律詩中的對偶非常嚴格,平仄需要相對。詞中的對仗,需要按照詞譜的平仄要求相對,《憶江南》的中間3、4兩句,便是如此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3省略 詩人的語言精煉簡短,同時因為格律的要求,所以有很多不同於散文句法的特點其中省略是最常見的「詩家語」。例如3、4兩句中,日出、與春來其實是時間狀語,但是省略了「時候」。日出(的時候)江花紅勝火,春來(的時候)江水綠如藍。又如,最後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能不憶江南?第二句,是省略加倒裝:風景舊曾諳。應該是:(我)舊曾諳-風景 。
4比喻和誇張 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的形式很多,在南宋陳騤的《文則》中,文人將比喻方式分為十種:明喻、隱喻、類喻、簡喻、詳喻、話喻、對喻、博喻、引喻、虛喻。有三大要素 :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 春來江水--綠(主體)-如(比喻詞)藍(喻體)
這是最常見的明喻,三個要素同時出現。日出江花---紅(主體)勝(比喻詞)火(喻體)用火焰比喻成顏色,是一種巧妙的比喻。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種誇張,紅得像跳動的火。
5對比
這首詞中,具有兩種顏色的意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江花,如火一般的紅,江水,透著藍的一種綠。紅花、綠水的對比,成為了詩人回憶中,江南風景中最美麗的亮點。
6反問
詩詞中常見詩人採取反問的修辭手法,例如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蘇軾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白居易在這首《憶江南》中,也問道:能不憶江南?
7反覆
《憶江南》只有短短的27個字,卻兩次用到了「江南」一詞。江南好,能不憶江南?除了兩個「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兩用「江」字,這是詩人有意的重複使用。反覆的目的,是為了起到強調的作用。
詩家的語言,有意無意中會使用很多修飾的手法。古人詩詞精彩之處,不在於用了多少修辭手法,而在於是否把這些手法如鹽入水一般,自然融於詩句之中。令人讀之不覺,思之甚妙。
作者:景小桐
編輯:方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