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漫畫變身書籤尺子 博物館文創讓魯迅更有親和力[圖]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博物館文創 讓魯迅更有親和力

  魯迅漫畫像書籤 攝影/新華社 隋先凱

  近年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受到越來越多中國民眾的歡迎。這些創意產品打破了用藏品闡釋文化的單一表達方式,架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新橋梁。

  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工作的劉欣,大學時期畢業論文探討的就是高校文創。那時的她未曾想過,數年後自己也會成為一名文創產品設計師,通過自己的設計,讓歷史走進當代人們的生活。

  魯迅漫畫變身書籤尺子

  北京魯迅博物館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2014年合併運營,隨後又成立了文創產品開發小組,對館藏品進行深度挖掘,將文化元素創意性地轉化為兼具文化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產品。

  起初,紀念館傳統紀念品的年銷售額僅有幾千元,融入文創理念後,兩年內銷售額增長了近70倍。館內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之一是基於魯迅的漫畫形象所開發的系列文具。

  館藏文物中有一幅日本漫畫家堀尾純一1936年在上海內山書店為魯迅所畫的漫畫肖像,畫中的魯迅四方臉、一字胡、頭髮豎起,形象鮮明生動。漫畫背面題詞:「以非凡的志氣、偉大的心地,貫穿了一代的人物。」

  劉欣以此為底本,繪出了魯迅讀書、演講、行路、戰鬥的漫畫形象,配以魯迅名言,製成書籤、尺子、筆袋等系列產品。

  「可以感覺到設計師很用心。」在三聯書店工作的張一說,「這麼些年,我越來越能體會到魯迅先生作品中蘊含的智慧。這些文創品上的魯迅形象很有親和力,讓我想再翻一翻從小學起就讀過的那些魯迅經典作品。」

  北大校徽文創品受歡迎

  文創開發為紀念館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也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我們的文創品每件都是有故事的。我們希望通過重溫歷史來更好講述中國故事,在觀眾心中產生共鳴。」紀念館主管文創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李戰崎說。

  在新產品開發前期,文創團隊的工作人員常常整天留在紀念館裡,和前來參觀的觀眾交談。他們還對銷售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明信片和文具最受歡迎,10到30元左右的價格也比較容易為消費者所接受。

  不少特地來紅樓尋找往昔足跡的北大校友十分歡迎基於北大校徽創作的文創品。

  1917年,魯迅應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為北大設計了校徽。校徽採用中國傳統瓦當形象,簡潔美觀。「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個站立的人像,構成「樹人」、「三人成眾」的意象。這個校徽被沿用至今。

  劉欣告訴記者,幾年前,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從美國回到北京,專程來紅樓尋訪她在北大讀書時的教室,尋找學生時期的記憶。離開時,她購買了十幾枚校徽紀念品留念,並打算送給孫輩當做家族文化的傳承。

  文創產品助力觀眾了解魯迅

  中國文創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2016年印發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更加注重實用性,更多體現生活氣息」「擴大引導文化消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意見》還指出,要「支持和引導企事業單位通過市場方式讓文物活起來,豐富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觀眾40%以上是學生,紀念館確定了「教育引導學生第一、收藏展覽功能服務於教育」的定位。「希望我們的文創品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魯迅與新文化運動。」李戰崎說。

  「中國文創走向世界可以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對博物館自身也是交流展示的好機會。」劉欣說。

  (文/新華社記者 劉暢 翟翔 程卓)

(責編:陳苑、黃維)

相關焦點

  • 全國六家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聯盟 要為魯迅做些什麼?
    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廈門、紹興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首次以「魯迅博物館聯盟」的形式參展,讓人眼前一亮。魯迅博物館聯盟,要為魯迅做些什麼?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業人士。讓韓曉挺眼前一亮的是,全國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都帶來了各自的魯迅文創產品,小到鑰匙扣、冰箱貼、書籤、尺子、筆袋等系列產品,大到書籍、木刻版畫、服裝等一應俱全。北京魯迅博物館和紹興吾是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推出了「迅鄉」品牌系列茶葉,從設計包裝上看,將魯迅著作封面作為茶葉盒設計的主要元素,文化味濃鬱之餘還有些許新潮。
  • 魯迅語錄為什麼能成「網紅」?博物館直播有了新玩法
    曾經有很多觀眾反饋稱,博物館直播的體驗不足,比如內容不夠有趣、室內展廳光線太暗,以及和觀眾互動不足等等。直播並不是簡單把線下講解搬到線上。博物館直播的關鍵在於,如何給觀眾提供足夠的信息量,以及製造新鮮感。
  • 魯迅稱已遺失 魯迅博物館卻正在展出的「醫學講義」是真是假?
    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的文物《仙臺醫專講義》而常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博物館內,這批「講義」卻奇蹟般地出現,被當作珍貴文物展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9月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0頁《藤野先生》課文注釋顯示:「那本《解剖學筆記》後在1951年從魯迅家藏三箱書中找到,現藏於魯迅紀念館。」
  • 我竟然粉上了這些博物館…
    從《冰嬉圖》中,可以看出每人表演時要做各種動作:有花樣滑冰的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鬧海、雙飛燕、千斤墜等;有雜技滑冰的爬竿、翻槓子、飛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軍訓性質的溜冰射箭等動作。
  • 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故居是魯迅先生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的一所普通的北京四合院。魯迅先生在此居住期間,共寫作、翻譯了200多篇文章,後來分別收入他的《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文集中。「魯迅故居」四字為郭沫若題寫。
  • 「5·18國際博物館日」魯迅博物館舉辦魯迅紀念月活動成果展
    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5月18日,是「5·18國際博物館日」,「香遠益清」——2017「魯迅紀念月」藝術活動成果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陳列廳序幕廳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作品的作者,從八九歲的文學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子,再到年逾耄耋的矍鑠老者,它們用美術、文學、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對魯迅先生做出了他們的當代理解和詮釋。
  • 北京魯迅博物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是由原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2014年7月合併組建而成,包括北京魯迅博物館館區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
  • 遊北京魯迅博物館一記
    有了昨天的經歷,今天早上獨自一人早早來到了北京的魯迅博物館,剛到門口,就被門上面牌匾的文字所吸引,這是由葉劍英所題的字————魯迅博物館。縱觀整個博物館,可以看出是一種偏古建築式的風格。刷完身份證,進入博物館內,便被裡面的環境所吸引。
  • 在仙臺,遇見魯迅
    仙臺不但也為魯迅塑像,而且已經有兩座了,一座在東北大學的草坪裡,另一座在仙臺市博物館附近,與之並列的還有一塊郭沫若題寫的紀念碑,不知道這在仙臺算不算絕無僅有。顯然,魯迅已經成為仙臺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已經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
  • 上海魯迅紀念館全新揭幕 魯迅家用菜譜露面(圖)
    歷經三年多的醞釀和半年多的施工,上海魯迅紀念館新的「魯迅生平」陳列展今日以全新的面目揭幕。該館館長王錫榮在接受採訪時說,陳列展最大的變化,莫過於著力於表現一個更加豐富完整的魯迅不僅是大寫的、偉大的人,同時也是日常、普通的人。展覽中,不僅有瞿秋白當年贈送魯迅兒子周海嬰的鐵質玩具,還有由許廣平親自記錄的魯迅家用菜譜,還原濃濃生活味。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90年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下屬有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這4家比較重要的市級博物館。1996年,上海博物館新館在人民廣場建成開放,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古代藝術文物為主線、突出服務觀眾參觀的新型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界和社會引起轟動。受此鼓勵和影響,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也相繼進行改擴建。
  • 北京魯迅博物館是怎麼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
    北京魯迅博物館包括北京魯迅博物館館區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北京魯迅博物館是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是首批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中文名:北京魯迅博物館類別: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舊址類博物館館藏精品:魯迅手稿等博物館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紀念館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博物館級別: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問:北京魯迅博物館是怎麼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上半年,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美術展」,藉助224件文物、書籍裝幀和美術作品展示魯迅美術思想的形成、建構、影響過程,揭示魯迅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流變的關係;下半年,在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之際,該館又推出了「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
  • 廈門大學校史館 魯迅紀念館 人類博物館開館
    (記者 林世雄 )    為紀念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80周年、魯迅逝世70周年,4月3日上午,廈門大學舉行魯迅紀念館重修開館儀式暨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魯迅於1926年-1927年在廈門大學任國文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為紀念和學習魯迅,廈門大學於1952年10月在魯迅在校任教時居住過的集美樓創設魯迅紀念室。
  • 梁紀委赴首都北京魯迅博物館採風學習
    2020年12月23日上午,好旺傳媒總編輯、文旅作家梁紀委趕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的魯迅博物館採風學習。北京魯迅博物館是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是首批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該館於1956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好旺傳媒總編輯、文旅作家梁紀委在魯迅先生故居留念據了解,北京魯迅舊居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魯迅公園、多倫路、魯迅故居、馬戲城、陸家嘴、東方明珠遊記
    二樓是魯迅生活的展覽館,博物館現收藏文物文獻20多萬件,其中一級文物93件,珍貴文物20000多件。展覽館以魯迅的手稿、文獻、照片、文物為基礎,輔以各種現代科技展示技術,真實再現了魯迅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曲折的人生歷程,主題是:新文學、新成就、文化救火、精神鬥爭與中國民族靈魂。在紀念堂的前面,有一個魯迅寫的「百草園」,裡面楓葉是紅色的,花是五彩繽紛的。
  • 原來豐子愷是這樣的人:他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他的漫畫、翻譯,還是美育理念乃至音樂思想,都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3月1日下午,滬上眾多文人雅士齊聚克勒門文化沙龍,以「一鉤新月分外明——海上『豐』採豐子愷」為主題,回憶、探討他們記憶中的豐子愷。而「一鉤新月」幾字正是取自豐子愷的一幅重要畫作,這幅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漫畫」的誕生。
  • 魯迅與多倫路的不解之緣[圖]
    東方網記者朱雯婷8月22日報導:上海蘇州河以北、四川北路繁華商業街拐彎角的盡頭,有條550米長的小路。然而,就這樣一條窄窄短短行走只需幾分鐘的小馬路,在它方圓1公裡範圍內,居住過魯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葉聖陶、丁玲、夏衍等幾乎當年左翼文化運動所有領導人以及進步文化人士,今天東方網跟隨上海奧運採訪團前往多倫路文化街,重走「左翼文學之路」。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
    90年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下屬有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這4家比較重要的市級博物館。1996年,上海博物館新館在人民廣場建成開放,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古代藝術文物為主線、突出服務觀眾參觀的新型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界和社會引起轟動。受此鼓勵和影響,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也相繼進行改擴建。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寫下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