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稱已遺失 魯迅博物館卻正在展出的「醫學講義」是真是假?

2020-12-10 青瞳視角

魯迅先生在其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曾經提到,他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時所記的「醫學筆記」,曾被授課老師藤野先生收去批閱。等發回來的時候,魯迅發現,藤野先生老師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在文末,魯迅先生寫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

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的文物《仙臺醫專講義》

而常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博物館內,這批「講義」卻奇蹟般地出現,被當作珍貴文物展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9月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0頁《藤野先生》課文注釋顯示:「那本《解剖學筆記》後在1951年從魯迅家藏三箱書中找到,現藏於魯迅紀念館。」

是魯迅先生所說有誤,還是博物館展出「假講義」?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現,在魯迅研究界,這一「醫學筆記」早已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失而復得」論和「追根溯源」論之爭。

當年所發的短文

新論:魯迅記憶有誤,「仙臺醫專講義」並未丟失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人教版《語文》教科書《藤野先生》關於仙臺醫學講義的注釋,源自北京魯博研究員葉淑穗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署名葉子、名為《魯迅

另一魯迅研究學者楊燕麗發表於1997年第1期的《魯迅研究月刊》的《關於魯迅的「醫學筆記」》,對「仙臺醫學講義」被發現的情形介紹得更為詳細:「全國解放後,紹興因籌建魯迅紀念館而徵集文物,發現在張梓生家中存有三箱魯迅藏書,其中就有魯迅的『醫學筆記』。紹興的同志及時把『醫學筆記』送交許廣平。1956年,許廣平把它捐贈給北京魯迅博物館,一直保存至今。」

而就在近日,魯迅研究學者谷興雲教授發表了《魯迅「醫學筆記」是「失而復得」嗎——對仙臺講義問題的考辨》一文。他在文中對業內廣為流傳的在魯迅家鄉紹興的有人張梓生家發現三箱書裡有「醫學筆記」這一版本的說法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論證,最終認為:魯迅記憶有誤,醫學講義並不存在「失而復得」,也無法證實遺落在張梓生家裡。

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的文物《仙臺醫專講義》

核實: 三箱書裡並無「仙臺醫專講義」

谷興雲介紹,關於在張梓生家發現的三箱書,當年在魯迅家裡做工友、三箱書發現者之一的王鶴照說:「還有當年寄存在五雲門外張梓生家裡的三箱書,也是在解放後我陪(紹興)紀念館同志去找回來的,這三箱書已在張先生家裡放了30多年。從書箱裡發現了不少非常珍貴的墨跡,其中有魯迅先生17歲時的手抄本《二樹山人寫梅歌》,有經魯迅親自批註過的三本《花鏡》,有魯迅在南京讀書時的手抄本:《幾何學》《開方》《八線》《開方提要》,還有介孚公(魯迅祖父)手筆《漫遊記略》、伯宜公(魯迅父親)手筆《禹貢》等等。」但文章中並沒有提到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讀書時的課堂筆記。而《紹興魯迅紀念館大事記》載明,在三箱書中發現的,是南京求學時期的手抄件數種,並非不是仙臺醫學講義。

為此,谷興雲認為,「楊燕麗在文中說,紹興的同志及時把『醫學筆記』送交許廣平,此事紹興紀念館《大事記》無記載,不能證實。按情理,如上繳魯迅珍貴文物,應報送中央有關部門,如國家文物局,或國家博物館等,不會送交個人,何況是不做記錄亦無交接手續(文字憑據)的送交?」

90歲的葉淑穗老人講述當年事

回應:實為許廣平捐贈,至於來源尚難考證

對於谷興雲的相關質疑,9月4日晚,90歲的葉淑穗老人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時表示,她通過查詢魯迅博物館文物帳,發現這六冊《仙臺醫專講義》是魯迅博物館建館前的1956年6月,許廣平先生向魯博捐贈第一批文物時捐贈的。

「當時接收魯迅文物的是許羨蘇先生,他是魯迅的學生,亦是許廣平的同學和好友。許羨蘇還是魯博最早從事魯迅文物保管的前輩,我是她的助手。我是1956年7月從部隊轉業到魯博工作的。所以許廣平先生捐贈此件文物時,我並不在場。」葉淑穗說道。

後來葉淑穗在整理文物和將文物分類編帳時,曾問過許羨蘇此文物的來歷。「許羨蘇告訴我,『許廣平先生說是紹興派人送來的』,這一點我記憶猶新。但當時就沒有再細問,甚至堅信無疑,因為那時已知在紹興發現了三箱書,主觀認為這六冊講義是從那裡發現的。此後我有許多機會見到許廣平先生,和她也常交談工作上的問題,她都耐心地給予解答。然而我唯獨沒有提出過這三箱書的來源及六冊講義問題。」葉淑穗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葉淑穗說,正是因為她片面相信了許羨蘇的說法,沒有向許廣平當面求證,既未查閱過三箱書的書目,也未與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同志核實,就很草率地在1980年發表了上述短文補白,「我現在回想起來深感遺憾,此文雖短小,但影響極大,使這不符合事實的論證,被一些出版的書籍和研究者所引用,在此我誠懇地向讀者致歉。」

更令葉淑穗始料不及的是,這一短文給社會和學界造成了那麼大的影響和誤會,「包括教育界,講到魯迅的《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時候,也引用過我的短文補白內容。還有《魯迅傳》《魯迅大辭典》等書籍都引用了我那時的說法。現在許廣平、王鶴照、張梓生等當事人都去世好多年了,北京魯博收藏的文物《仙臺講義》究竟源頭在哪裡?已經無人能夠說清楚了,有待歷史解惑。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魯博所展出的魯迅仙臺醫專講義,是真品而非贗品。」

最新發現的《仙臺醫專講義》封皮

最新: 魯博發現了魯迅這批講義的包書紙

谷興雲在《魯迅「醫學筆記」是「失而復得」嗎》一文中介紹,業界對魯迅「仙臺講義」,有多種叫法,如,解剖學筆記、醫學筆記、課堂筆記、大學筆記等等。在他看來,這幾種叫法雖各有道理,卻均有明顯不足,應考慮以「仙臺講義」為其名稱,作為專名專稱。

葉淑穗老人則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透露,最近魯博文物資料保管部負責人從魯迅的遺物中,新發現了魯迅當年用以包這批講義的包書紙。在這包書紙的上面有魯迅親筆寫的「仙臺醫專講義錄」七個字。在她看來,「仙臺醫專講義」的提法,不但妥帖且精準,因為這是魯迅自己對這部「講義」的完整的定名。

供圖/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恩傑編輯/弓立芳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藤野先生所批註的魯迅「仙臺醫專講義」有新發現 時隔四十年研究員...
    在文末,魯迅先生寫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  常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博物館內,這批 「講義」卻奇蹟般地出現,被當作珍貴文物展覽。
  • 答谷興雲先生「對仙臺講義問題的考辨」
    「葉文」(註:即葉淑穗的「補白」發表於1980年《魯迅研究資料》第4輯)提供的數字,是「共1049頁」,「楊文」未說及頁數,上文引列的《從魯迅醫學筆記看醫學專業學生魯迅》中,《表1魯迅醫學筆記的內容》(下稱「表1」)統計的各冊頁數分別是:第1冊306頁 第2冊328頁 第3冊349頁 第4冊323頁 第5冊193頁 第6冊279頁。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位於仙臺的魯迅故居魯迅故居的西鄰是碧水潺潺的廣瀨川,時能聽到海鷗的鳴叫聲。由於年代久遠,這間小樓已呈黑色,與旁邊一家裝修豪華的咖啡館相比,顯得頗為寒磣。即使這樣,當地政府也不加修飾,體現了「維持原貌就是最好的管理」的文物保護理念。
  • 「5·18國際博物館日」魯迅博物館舉辦魯迅紀念月活動成果展
    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5月18日,是「5·18國際博物館日」,「香遠益清」——2017「魯迅紀念月」藝術活動成果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陳列廳序幕廳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作品的作者,從八九歲的文學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子,再到年逾耄耋的矍鑠老者,它們用美術、文學、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對魯迅先生做出了他們的當代理解和詮釋。
  • 在仙臺,遇見魯迅
    教室裡面,講臺上有塊可以上下推拉的黑板,講桌左側還有一個洗手池,和講臺正對的前後共有十排座位分作三列,魯迅經常是坐在第二三排的中間。就是在這裡,周樹人「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又最終棄醫從文,若干年後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文豪。
  • 你知道的魯迅可能是假的,今天,我們再認識魯迅
    編者按:近日,由北京胡楊文化策劃出品的《桃花樹下的魯迅》在九州出版社出版。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原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陳漱渝先生特為此書作序說:「讀了《桃花樹下的魯迅》這本書之後,我也想發表一個看法:即使魯研界內無高手,魯研界外還是有高手的。如若不信,那就把這本書買來認真看看。」能讓陳漱渝先生作出如此高的評價,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 在日本尋訪魯迅印跡:求學座位保留至今
    這個人,就是逝世已80年仍被視為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且其作品對當代仍有極大警醒和啟示的魯迅先生。在今天的日本,究竟還能找到哪些與魯迅有關的印跡呢?近日,《國際先驅導報》駐日記者進行了一番尋訪。
  • 北京魯迅博物館是怎麼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
    北京魯迅博物館包括北京魯迅博物館館區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北京魯迅博物館是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是首批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中文名:北京魯迅博物館類別: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舊址類博物館館藏精品:魯迅手稿等博物館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紀念館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博物館級別: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問:北京魯迅博物館是怎麼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
  •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 日文寫成筆跡潦草
    這是魯迅生前的收藏。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博物館    「沒想到半夜又喘起來。因此,十點鐘的約會去不成了,很抱歉。拜託你給須藤先生掛個電話,請他速來看一下……」    「廣平兄:依我想,早該得到你的來信了,然而還沒有,大約閩粵間的通郵不大便當,因為並非每日都有船……」即將於明天在廣州博物館開幕的《魯迅生平與創作》展覽中,魯迅先生寫給許廣平的書信手札、魯迅去世前一天寫的「絕筆信」(複製品)以及魯迅兒時佩戴的銀飾等一批珍貴文物,從上海魯迅紀念館「借」來廣州與觀眾見面。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我想去學生物學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文兩年多時間後,魯迅1904年9月離開東京,到較遠也較為僻靜的一個城市仙臺,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在這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魯迅認為:「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 遊北京魯迅博物館一記
    有了昨天的經歷,今天早上獨自一人早早來到了北京的魯迅博物館,剛到門口,就被門上面牌匾的文字所吸引,這是由葉劍英所題的字————魯迅博物館。縱觀整個博物館,可以看出是一種偏古建築式的風格。刷完身份證,進入博物館內,便被裡面的環境所吸引。
  • 《魯迅草木譜》:如果不是要文藝救國,魯迅可能是一個生物學家
    在近日廣西師大出版社詩想者工作室策劃的一場線上分享活動中,薛林榮介紹,自己關於魯迅微觀研究的成果是4本書,「這本《魯迅草木譜》是第一本。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是《魯迅的飯局》,寫飯局背後的文學論爭與魯迅的人際關係。正在尋求出版的兩本,一本是《魯迅的門牌號》,寫魯迅的居住史、生活史;另一本是《魯迅的封面》,寫魯迅的出版史和出版思想。」
  • 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故居是魯迅先生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的一所普通的北京四合院。魯迅先生在此居住期間,共寫作、翻譯了200多篇文章,後來分別收入他的《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文集中。「魯迅故居」四字為郭沫若題寫。
  • 全國六家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聯盟 要為魯迅做些什麼?
    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廈門、紹興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首次以「魯迅博物館聯盟」的形式參展,讓人眼前一亮。魯迅博物館聯盟,要為魯迅做些什麼?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業人士。「品味好茶,品味經典,致敬魯迅。」韓曉挺說,魯迅愛喝茶,他的日記和文章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的弊病。這次與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合作,韓曉挺把它歸功於魯迅博物館聯盟的功勞。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對外展出,這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第七十年,展覽呈現了關於建築的建造、搬遷、擴建,也記錄了社會各方面對魯迅紀念館的支持與付出。
  • 北京魯迅博物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是由原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2014年7月合併組建而成,包括北京魯迅博物館館區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
  • 魯迅漫畫變身書籤尺子 博物館文創讓魯迅更有親和力[圖]
    原標題:博物館文創 讓魯迅更有親和力   近年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受到越來越多中國民眾的歡迎。這些創意產品打破了用藏品闡釋文化的單一表達方式,架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新橋梁。
  • 上海魯迅紀念館全新揭幕 魯迅家用菜譜露面(圖)
    歷經三年多的醞釀和半年多的施工,上海魯迅紀念館新的「魯迅生平」陳列展今日以全新的面目揭幕。該館館長王錫榮在接受採訪時說,陳列展最大的變化,莫過於著力於表現一個更加豐富完整的魯迅不僅是大寫的、偉大的人,同時也是日常、普通的人。展覽中,不僅有瞿秋白當年贈送魯迅兒子周海嬰的鐵質玩具,還有由許廣平親自記錄的魯迅家用菜譜,還原濃濃生活味。
  • 魯迅的仙臺
    仙臺只是個有著百萬人口的小城鎮,也許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臺這座小城因為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中國人的眼中平添了幾分文化氣質,多了一分親切。  魯迅先生初到仙臺時住的旅館也成了中國人瞻仰的地方,那是一個古舊的日式小樓,現在店主人的家人還繼續住在這裡,不同的是如今小樓外立了一個木碑,上書:魯迅先生初泊地(1904―1906)。主人早就習慣了中國人的來訪,他很認真地說,當年魯迅住在二層的房間裡,而屋前的庭院還保持原先的樣子。仙臺人也深知魯迅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仙臺博物館裡就有一尊魯迅先生紀念碑。
  • 踏訪魯迅在仙臺的蹤跡
    提起仙臺,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因為它是與魯迅先生的英名緊緊相連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民在苦難中煎熬。為了學習新醫學以解救「被誤的病人的疾苦」,1904年秋至1906年春,魯迅先生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在那裡,他受到藤野先生的關愛。從那時起,魯迅先生意識到,真正好的醫生,應醫治當時苦難中國民眾之心靈。於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和這個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