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有個閩南民居大觀園,20多座百年古厝集於一村

2020-12-15 聊齋癮

「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在眉山觀山村中,移步有厝,厝厝不同,難怪流傳著這麼一句民謠。

觀山村,地處群山環抱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

觀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觀山村於2014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2017年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2018年入選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日前,海絲商報記者走進南安市眉山鄉,去探尋其鄉村旅遊重點建設項目推介的閩南古大厝。

中西合璧番仔樓

行走在鄉間小路,呼吸著新鮮空氣,記者來到了傳說中的番仔樓。

從外觀看,這座名喚「番仔樓」的古厝四四方方,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本地的花崗大石條。還有那個屋頂,像是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

據屋主李渭生介紹,這幢「番仔樓」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它是自己的祖先李功藏所建。當初,李功藏為建這座厝整整花了10萬兩白銀。「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而屋裡的地板磚則是千裡迢迢從南洋運來的。」

由於當時沒有公路,這些建築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美林珠淵港渡口,再由人工搬回。據說,每根石柱重達千斤,需要十四個人用肩頭抬,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裡,經過兩天的時間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

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

如今,雖經世事變遷,但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如一顆瑰寶鑲嵌在這個小山村裡。

蘇式建築石印厝

在閩南地區很少見到蘇式老厝,但在觀山村就有一幢。這座老厝名喚「石印厝」,是仿前蘇聯建築建造的,當然,老厝還糅合了許多閩南建築元素。

「石印厝」名字的由來很有意思:因厝後面有一塊大石頭,經幾百年風吹雨打,依舊巋然不動,其形狀猶如一個大印,故名「石印厝」。

從整體上看,「石印厝」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有三進,後屋高過前屋,迴廊寬緩伸展,紅漆窗戶豎長簡單,華美中不失莊嚴肅穆。濃鬱的蘇俄建築味道,讓人在欣賞厝宅時,不免興起懷舊的感覺。

巧奪天工豐墘大厝

據當地村民介紹,豐墘大厝始建於1940年,由李靜耗時5年興建而成。當年,李成泳在其父李金水的帶領下下南洋,在印尼艱苦創業。據說,大厝在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貨幣貶值,運輸困難。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能籌建這樣的大厝,實屬不易。

如今,豐墘大厝已歷經70多年風風雨雨,有些滄桑,但其古韻古味,巧奪天工,至今仍不失魅力。

西金大厝——農耕文化館

觀山村是一座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積澱的名村,是有著近百年漂洋過海史的「南安第一僑鄉」。這裡保留著20多座完整的閩南古大厝。如今,大多已經無人居住,唯有保存較好的上訓杉腳西金大厝被闢為觀山村藝術館、農耕文化館。

西金大厝,始建於光緒年間(約1897年),建築為穿鬥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為二進五開間的布局。

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

放眼觀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錯落有致。海絲商報記者還走訪了中新厝、石碣厝、頂新厝、雨傘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

石碣厝,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歷史。該建築是典型的閩南大厝,房屋結構為三進五開式,較為罕見。

八卦樓又名圓樓,約建於1925年,仿池塘湖番仔樓造型而建。四四方方,四面迴廊有多個西式門拱,立面採用閩南紅磚,精美磚雕,西式風情之中不乏中式風韻。

雨傘厝:建於1951年,是印尼華僑李功叫先生斥資建成的。因外形酷似雨傘,故名雨傘厝。該建築是中西結合的南洋厝,土木結構,佔地約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

雕梁畫棟今猶在

觀山村的古厝,木雕、石雕、泥雕、磚雕、剪拈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歲月流逝,朱顏未改

過往的歲月在古厝上留下了印記,卻洗不掉她曾經的豔麗。

簷牙高啄,燕脊飛天

閩南古建特色——燕尾脊,在觀山古厝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當記者站在山頂上俯視時,看到那一片片的古大厝,與青山、綠水、梯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神奇古樸、美麗的畫卷。

來源:海絲商報記者周海文/文 黃奕群/圖

相關焦點

  • 觀山李氏民居:閩南建築大觀園,回味百年歷史風潮
    在泉州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站在層巒疊嶂的山崗上,一座座巨大的閩南古厝和現代小洋樓交相輝映,妙趣橫生。觀山村,歷史悠久,四面環山,險惡封閉的自然環境並未阻擋村民的腳步,在近代風起雲湧之下,村人不畏艱險,走出大山,湧現了一代又一代勇闖南洋的英傑。
  • 探村泉州南安|霞美古村,陳氏民居古厝風韻靜美
    福建泉州,南安,霞美古村。一個寧靜美好的閩南傳統村落,村落南靠紫帽黑峰,山環水抱,至今保存著為數不少的紅磚古厝,更有一座陳氏民居聞名遐邇。進入村落裡,田野畔古厝滿見古色古香,寧靜美好。有的民居大門上懸掛「以馬內利」匾額。有的古大厝,裝飾古樸,門口有對聯為「為名新厝增高屋,重見故鄉起壯圖」。村落裡,霞美陳氏民居是必須探訪的一站。作為華僑名人建築,建築風格與金門、臺灣有許多相互類似,是傳承閩臺古建築的代表作,也是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作。建築的主人是著名菲律賓僑商陳迥遼、陳迥月兩兄弟。兄弟熱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修橋造路。
  • 紅磚古厝:那一抹閩南紅的風情
    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包括大運河、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哈尼梯田等在內的45項文化遺產上榜,南安、廈門聯合申報的閩南紅磚建築群名列其中。這也意味著,南安紅磚建築朝著「世遺」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那麼,南安目前有多少紅磚建築?它們都有哪些動人的故事?本報記者帶您一起尋找和領略南安紅磚建築的魅力。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漳州寮:琵琶古厝彈奏家風新調
    南安市自然資源局 供圖東南網1月15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白石基底,紅磚外牆,燕尾翹脊……提起閩南傳統建築,古樸典雅的蔡氏古厝群便會浮現眼前,深刻雋永。這片位於南安官橋鎮漳州寮村的恢弘古建築群蘊藏著最傳統、最純粹、最典型的閩南,一磚一石都留下了時代的印痕,訴說著崢嶸歲月,也傳承著熠熠生輝的家風文化。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是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 大美華美|藏在南安這座深山裡的古厝群驚豔了時光
    習慣了城市裡的鋼筋水泥和車水馬龍內心總有一處地方記掛著老家那座古厝古厝是在外遊子的一份堅定不移的念想也是一份落葉歸根的使命感僑鄉華美南安蓬華鎮的華美村被授予「泉州美麗鄉村」稱號。而華美村除了環境優美,更是著名的僑鄉,據族譜記載,清朝道光年間就有華美人到菲律賓一帶謀生,後來越來越多的華美人下南洋打拼。而在外發家致富的這些華美人又返回家鄉建造住宅,這些建築融合了閩南特色與南洋風格,別有洞天,美輪美奐。
  • 古厝悲歌——閩南古大厝的保護刻不容緩!
    《一》曾幾何時,走在閩南大地上,經常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閩南皇宮式古大厝。這些閩南古厝是散落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閩南這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打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的記憶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特徵。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賦予了這些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語言,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
  • 南安這21個景區,哪個最適合自駕遊?
    作為南安人,您更鍾情哪家景區(點)?現在開始,為您心中的最美景區投上寶貴的一票,評選出您認為「最南安」的本土休閒景區。投票時間為1周,截止至12月21日。 香草世界浪漫的花海、九日山極具歷史意義的摩崖石刻、莊嚴肅穆的鳳山寺……這些都是美麗南安的一個縮影。透過一篇篇文章、一個個鏡頭,讀者們得以欣賞到南安秀美的山水。
  • 綠植+古厝「淘寶」 晉江這棟民居十足閩南藝術風
    原標題:綠植+古厝「淘寶」 晉江這棟民居十足閩南藝術風 在晉江英林鎮龍西村,有一戶民居最為特別。從高處俯瞰,院落四周綠樹環繞,有紅磚庭院,勝似小公園。而中間一幢三層民房完全被三角梅「纏繞」,好似空中花園。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僑鄉大厝藏風情 百年以來,南安便有俗語云: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 建於宋元時期的觀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的山水格局滋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00多名村民依山傍水而居。
  • 走進埭美古厝,賞閩南版威尼斯水城,品硬山燕尾紅磚文化
    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四周環水,「埭美水上古民居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它是在明朝景泰年間,到現在已經有560年的歷史了;第二個特點是它規模比較大總的有276座,第三特點排列整齊劃一,新舊有序排列,硬山式燕尾脊建築風格,是我們閩南地區的建築風格代表之一;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
  • 泉州地區華僑閩南傳統民居屋頂建築特色是什麼?
    內容導讀20世紀90年代的建設潮中,泉州市崇武鎮溪底村的傳統民居多數已改建為現代民居,僅存一間建於1910年兩進五開間帶東西護厝的閩南傳統民居也只剩下較為完整的頂落和下落的中廳部分,櫸頭、下落邊間和東西護厝已經改建為現代民居。但是現存的頂落,格局較為完整,改建較為輕微,是目前在溪底村內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溪底派大木匠師設計風格和營造技藝的建築物。
  • 閩南第一村的「日月星辰」
    這裡便是人稱「閩南水上第一村」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於漳州龍海的畲(dài)美古村這裡四面環水,古厝成群,30多米寬的水道蜿蜒繞村而過,似一條長龍盤繞著古民居圖 / 悠雅居乍一看這村子,你會以為是個新近規劃的現代村社,其實,她已有五百多歲高齡
  • 南安這個小鎮,光看照片我就醉了
    紅磚古厝 招攬山外客 青山環抱、綠樹掩映,紅磚古厝點綴其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眉山鄉至今保留完整古大厝有100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有700多年,主要分布在觀山村、高田村等。 在觀山村,擁有百年以上建築共有30多座。
  • 漳州之旅 | 閩南第一村的「日月星辰」
    這裡四面環水,古厝成群,30多米寬的水道蜿蜒繞村而過,似一條長龍盤繞著古民居圖 / 悠雅居乍一看這村子,你會以為是個新近規劃的現代村社,其實,她已有五百多歲高齡埭美古厝群呈軸對稱排列,49座明清時代的古厝一律向北,上世紀60年代新建的
  • 閩南第一古厝-中憲第
    國務院文物保護單位:中憲第(石井大厝內),又名99間,位於民族英雄鄭成功祖地——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延平街道,與金門僅距離6海,系南安石井人鄭運錦前往臺灣經商致富後,於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回鄉建造成為一整座規模宏大、號稱「閩南第一古厝」的府第式閩南古建築。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7780平方米,現存的珍貴古厝建築。
  • 安溪漂亮古厝,居然是閩南史上最早違章建築,金德厝藍田茶商地標
    安溪藍田,山黛峰渺,園青霧繞。初夏季節,隨朋友來到古老美麗的烏龍茶鄉,這裡家家有茶山,戶戶能做茶。繞著茶山隨意走走,村居人家,不管認不認識,都熱情招呼著:來喝茶喲。每家茶桌上,都有一壺香氣撲鼻的鐵觀音,隨時為你生津止渴、消困解乏。
  • 古大厝成民宿 南安這個村古厝農地活起來 助推鄉村振興
    民宿的天井和大廳成為遊客休閒的場所 (林鳳翔 供圖)核心提示南安康美鎮福鐵村,原來有30多座古厝大多無人居住,有的農田荒廢著,有的農田偶爾能看到老人在種地。誰能想到,如今的福鐵村變了個模樣——幾座古厝被精心修繕作為民宿、畫廊,1.2公裡長的溪流經過整治後水質潔淨,一些農田所栽的植物被遊客「認養」,一些農民「受僱」在自己的菜地裡種菜,既能拿租金還能領工資。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盤活農村宅基地與農村房屋的使用權,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與閒置農房的多元化利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
  • 閩南韻味何處尋?這座百年古厝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紅磚厝是用紅磚蓋的房子,是閩南最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記憶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著、豁達的性格。
  • 中國傳統村落南安觀山村請專家為古厝「定製」旅遊線路
    ­  觀山村番仔樓­  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網站報導 近日,南安眉山觀山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眉山鄉政府以此為契機,邀請廈門東南鄉建相關專家對觀山村進行踩點,為觀山古厝「量身定做」旅遊線路。­  青山環抱、綠樹掩映,紅磚古厝點綴其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眉山鄉觀山村,至今保留完整的古大厝有20多座,歷史最悠久的已有200多年。閩南俗語說得好,「有觀山富,沒觀山厝」。這裡的古厝群,堪稱一部「華僑史」,每一座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富含華僑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