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在眉山觀山村中,移步有厝,厝厝不同,難怪流傳著這麼一句民謠。
觀山村,地處群山環抱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
觀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觀山村於2014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2017年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2018年入選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日前,海絲商報記者走進南安市眉山鄉,去探尋其鄉村旅遊重點建設項目推介的閩南古大厝。
中西合璧番仔樓
行走在鄉間小路,呼吸著新鮮空氣,記者來到了傳說中的番仔樓。
從外觀看,這座名喚「番仔樓」的古厝四四方方,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本地的花崗大石條。還有那個屋頂,像是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
據屋主李渭生介紹,這幢「番仔樓」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它是自己的祖先李功藏所建。當初,李功藏為建這座厝整整花了10萬兩白銀。「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而屋裡的地板磚則是千裡迢迢從南洋運來的。」
由於當時沒有公路,這些建築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美林珠淵港渡口,再由人工搬回。據說,每根石柱重達千斤,需要十四個人用肩頭抬,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裡,經過兩天的時間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
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
如今,雖經世事變遷,但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如一顆瑰寶鑲嵌在這個小山村裡。
蘇式建築石印厝
在閩南地區很少見到蘇式老厝,但在觀山村就有一幢。這座老厝名喚「石印厝」,是仿前蘇聯建築建造的,當然,老厝還糅合了許多閩南建築元素。
「石印厝」名字的由來很有意思:因厝後面有一塊大石頭,經幾百年風吹雨打,依舊巋然不動,其形狀猶如一個大印,故名「石印厝」。
從整體上看,「石印厝」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有三進,後屋高過前屋,迴廊寬緩伸展,紅漆窗戶豎長簡單,華美中不失莊嚴肅穆。濃鬱的蘇俄建築味道,讓人在欣賞厝宅時,不免興起懷舊的感覺。
巧奪天工豐墘大厝
據當地村民介紹,豐墘大厝始建於1940年,由李靜耗時5年興建而成。當年,李成泳在其父李金水的帶領下下南洋,在印尼艱苦創業。據說,大厝在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貨幣貶值,運輸困難。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能籌建這樣的大厝,實屬不易。
如今,豐墘大厝已歷經70多年風風雨雨,有些滄桑,但其古韻古味,巧奪天工,至今仍不失魅力。
西金大厝——農耕文化館
觀山村是一座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積澱的名村,是有著近百年漂洋過海史的「南安第一僑鄉」。這裡保留著20多座完整的閩南古大厝。如今,大多已經無人居住,唯有保存較好的上訓杉腳西金大厝被闢為觀山村藝術館、農耕文化館。
西金大厝,始建於光緒年間(約1897年),建築為穿鬥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為二進五開間的布局。
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
放眼觀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錯落有致。海絲商報記者還走訪了中新厝、石碣厝、頂新厝、雨傘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
石碣厝,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歷史。該建築是典型的閩南大厝,房屋結構為三進五開式,較為罕見。
八卦樓又名圓樓,約建於1925年,仿池塘湖番仔樓造型而建。四四方方,四面迴廊有多個西式門拱,立面採用閩南紅磚,精美磚雕,西式風情之中不乏中式風韻。
雨傘厝:建於1951年,是印尼華僑李功叫先生斥資建成的。因外形酷似雨傘,故名雨傘厝。該建築是中西結合的南洋厝,土木結構,佔地約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
雕梁畫棟今猶在
觀山村的古厝,木雕、石雕、泥雕、磚雕、剪拈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歲月流逝,朱顏未改
過往的歲月在古厝上留下了印記,卻洗不掉她曾經的豔麗。
簷牙高啄,燕脊飛天
閩南古建特色——燕尾脊,在觀山古厝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當記者站在山頂上俯視時,看到那一片片的古大厝,與青山、綠水、梯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神奇古樸、美麗的畫卷。
來源:海絲商報記者周海文/文 黃奕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