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幾何時,走在閩南大地上,經常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閩南皇宮式古大厝。這些閩南古厝是散落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閩南這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打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的記憶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特徵。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賦予了這些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語言,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百年前的閩南人家就已經在一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以期和諧共存。這更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靈魂,傳承關於家族的榮耀。


可惜時至今日,隨著城市化的持續發展和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這些古厝,在農村蓋起了樓房別墅,或者遷居至城市城鎮裡面工作生活。目前這些古厝要麼已經空無一人居住,要麼就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還捨不得離開故裡,放不下這些古厝的老人家還在苦苦留守,堅持,守護著。但是由於老年人人老體衰,個人的能力和財力都很有限,要管理和修繕這偌大的古厝確實困難重重,導致南安,石獅,晉江,安溪等地農村有相當多的古大厝已經被嚴重損毀,偷盜,破壞,可謂觸目驚心,令人十分痛惜!
本著對閩南古大厝的關注和喜愛,對閩南文化和古建築文化的保護責任為出發點,本人以我的出生地古厝為例,通過這幾年拍的一些實景照片證實所言非虛,深入分析造成這些古厝被破壞,盜竊的原因,尋找追蹤被盜物的流向,並且呼籲有關文物管理部門,重視這些愈演愈烈的偷盜及買賣非法之物的現象,大力保護和修繕這些很有文化價值的建築物,懲處非法偷盜和破壞者,斬斷文物非法交易的利益鏈條,刻不容緩!












《二》
閩南一帶有著豐富眾多的閩南古厝資源,只要保護得好,這些紅磚民居就是中國民居中最漂亮的一種,看那紅牆燕尾在藍天白雲下顯得輕盈靈巧,別具一格。閩南古厝是植根於閩南古人們智慧結晶和實踐活動的產物,承載著十分豐富的閩臺兩地歷史、藝術、科學方面的信息,是閩臺「文緣之根」的活見證和無數海外華僑的心靈寄託,更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從多方面行動進行保護這些古厝。保護古厝,不僅僅是保護了一幢古建築,更是保存了海峽兩岸同胞智慧的結晶及文化的血統。
完整的閩南古厝被譽為海峽兩岸文化的「根」,但由於年久失修、偷盜破壞、缺少保護,逐漸消失,甚至瀕臨滅絕讓人痛心。近年來,儘管兩岸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將兩地創意產業提上一定的高度,但蘊含著濃厚閩南文化氣息的閩南古厝在兩地的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與充分發展。不過,可喜的是晉江市政府有關部門經過研究,探索出一條保護閩南古厝的好道路,既充分的保護了這些年代久遠的古厝,又開發利用搞創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其處於市中心的某傳統文化街區確實可圈可點,如今已經成為一張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片。詳情可網上自行詳細了解。建議其他地方的文物保護部門可以吸取晉江市的成功經驗,走創意化與商品化保護,甚至提倡有實力的個人出資收藏保護和開發。
《三》
近年來文物價值越來越高,一些人開始把目光盯上了收藏古建築的構件。由於有市場需求,不法分子便想方設法四處搜尋和偷盜這些古建築構件,鄉村裡的宗祠、廟宇、古民居都是這些人下手的目標,這種偷盜行為不僅造成了許多古建築文物資源的流失,而且還破壞了村落的原始風貌和地域特色。
據悉,盜賊大都選擇在深夜至凌晨時段作案,他們駕駛三輪摩託車或汽車,攜帶千斤頂、吊鏈、撬棍和自製工具,肆無忌憚的盜竊牟利。
為此,我呼籲,一方面,廣大群眾要強化文物保護意識,採取得力措施,做好防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力度,對古建築及其構件買賣盜竊行為予以嚴厲打擊。以確保古民居文物的安全。以下是我在某文物古玩市場裡面調查時拍到的一部分古建築構件,開價不菲。


如果有關部門要求在文物古玩市場上,這些公開出售的每一個文物都要提供出處和物品來源,從源頭上截斷這種非法的交易鏈條,是不是可以有效的減少甚至停止對眾多古厝古建築的偷盜和破壞呢?各地方政府的有關管理部門是應該好好思考和研究對策了,儘快採取措施阻止這種明目張胆的買賣來路不明建築構件活動,嚴懲盜竊古厝古建築構件等違法行為,從保護傳統文化層面上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已經刻不容緩!
願所有的古厝古建築不再遭受惡意破壞,早日得以保護和修繕,讓這些古厝們不用再吟唱著無奈的悲歌......
(作者註:所有圖片裡其中有六張圖片引用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