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悲歌——閩南古大厝的保護刻不容緩!

2020-12-15 小輝哥文化

《一》

曾幾何時,走在閩南大地上,經常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閩南皇宮式古大厝。這些閩南古厝是散落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閩南這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打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的記憶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特徵。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賦予了這些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語言,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百年前的閩南人家就已經在一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以期和諧共存。這更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靈魂,傳承關於家族的榮耀。

閩南皇宮式古大厝
古代至近代以來,這種大厝都是富貴人家或土豪才有實力擁有的。

可惜時至今日,隨著城市化的持續發展和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這些古厝,在農村蓋起了樓房別墅,或者遷居至城市城鎮裡面工作生活。目前這些古厝要麼已經空無一人居住,要麼就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還捨不得離開故裡,放不下這些古厝的老人家還在苦苦留守,堅持,守護著。但是由於老年人人老體衰,個人的能力和財力都很有限,要管理和修繕這偌大的古厝確實困難重重,導致南安,石獅,晉江,安溪等地農村有相當多的古大厝已經被嚴重損毀,偷盜,破壞,可謂觸目驚心,令人十分痛惜!

本著對閩南古大厝的關注和喜愛,對閩南文化和古建築文化的保護責任為出發點,本人以我的出生地古厝為例,通過這幾年拍的一些實景照片證實所言非虛,深入分析造成這些古厝被破壞,盜竊的原因,尋找追蹤被盜物的流向,並且呼籲有關文物管理部門,重視這些愈演愈烈的偷盜及買賣非法之物的現象,大力保護和修繕這些很有文化價值的建築物,懲處非法偷盜和破壞者,斬斷文物非法交易的利益鏈條,刻不容緩!

雖然當時已經沒人在裡面居住,但是窗戶和大門的青石雕都還在。
孩提時代都在這個大門口摸爬滾打,玩耍休憩,大門飾物基本完好。
當時就有建築物小偷開始下手,破壞了一角,還好被及時發現,沒有被偷走,但是已經毀容了。
栩栩如生的壁畫,泥塑雕刻。

雖然木雕已經十分老舊,但是風韻猶存。

夕陽餘暉照在歷經歲月滄桑的牆壁上,似在低吟淺唱一首古厝悲歌......
危房在無聲的吶喊著......
破爛不堪的老屋,幾面土牆勉強還在支撐
被偷盜走窗戶的牆壁,猶如被毀容的姑娘。
不知道何時被偷盜走的木雕構件

又是一處古厝在吟唱著悲歌!
不堪入目的牆面,控訴著偷盜者的惡行!

《二》

閩南一帶有著豐富眾多的閩南古厝資源,只要保護得好,這些紅磚民居就是中國民居中最漂亮的一種,看那紅牆燕尾在藍天白雲下顯得輕盈靈巧,別具一格。閩南古厝是植根於閩南古人們智慧結晶和實踐活動的產物,承載著十分豐富的閩臺兩地歷史、藝術、科學方面的信息,是閩臺「文緣之根」的活見證和無數海外華僑的心靈寄託,更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從多方面行動進行保護這些古厝。保護古厝,不僅僅是保護了一幢古建築,更是保存了海峽兩岸同胞智慧的結晶及文化的血統。

完整的閩南古厝被譽為海峽兩岸文化的「根」,但由於年久失修、偷盜破壞、缺少保護,逐漸消失,甚至瀕臨滅絕讓人痛心。近年來,儘管兩岸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將兩地創意產業提上一定的高度,但蘊含著濃厚閩南文化氣息的閩南古厝在兩地的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與充分發展。不過,可喜的是晉江市政府有關部門經過研究,探索出一條保護閩南古厝的好道路,既充分的保護了這些年代久遠的古厝,又開發利用搞創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其處於市中心的某傳統文化街區確實可圈可點,如今已經成為一張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片。詳情可網上自行詳細了解。建議其他地方的文物保護部門可以吸取晉江市的成功經驗,走創意化與商品化保護,甚至提倡有實力的個人出資收藏保護和開發。

《三》

近年來文物價值越來越高,一些人開始把目光盯上了收藏古建築的構件。由於有市場需求,不法分子便想方設法四處搜尋和偷盜這些古建築構件,鄉村裡的宗祠、廟宇、古民居都是這些人下手的目標,這種偷盜行為不僅造成了許多古建築文物資源的流失,而且還破壞了村落的原始風貌和地域特色。

據悉,盜賊大都選擇在深夜至凌晨時段作案,他們駕駛三輪摩託車或汽車,攜帶千斤頂、吊鏈、撬棍和自製工具,肆無忌憚的盜竊牟利。

為此,我呼籲,一方面,廣大群眾要強化文物保護意識,採取得力措施,做好防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力度,對古建築及其構件買賣盜竊行為予以嚴厲打擊。以確保古民居文物的安全。以下是我在某文物古玩市場裡面調查時拍到的一部分古建築構件,開價不菲。

各種各樣的石雕都有。動物,「福」字石
什麼時候,這些石雕才能物歸原處呢?

如果有關部門要求在文物古玩市場上,這些公開出售的每一個文物都要提供出處和物品來源,從源頭上截斷這種非法的交易鏈條,是不是可以有效的減少甚至停止對眾多古厝古建築的偷盜和破壞呢?各地方政府的有關管理部門是應該好好思考和研究對策了,儘快採取措施阻止這種明目張胆的買賣來路不明建築構件活動,嚴懲盜竊古厝古建築構件等違法行為,從保護傳統文化層面上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已經刻不容緩!

願所有的古厝古建築不再遭受惡意破壞,早日得以保護和修繕,讓這些古厝們不用再吟唱著無奈的悲歌......

(作者註:所有圖片裡其中有六張圖片引用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泉州: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臺海網11月17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導,對於每一個在泉州度過童年的人來說,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大厝是他們永遠靈魂的歸宿。  「厝」的意思是房子,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
  • 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原標題: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取一個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字,恐怕非「厝」字莫屬了。   「厝」的意思是房子,在泉州人的記憶中,紅磚厝,絕對是一個能夠喚醒關於古城諸多記憶的溫暖名詞。
  • 安溪虎邱仙景村:古大厝裡的現代閩南生活(圖)
    這裡有古大厝變身的茶家僑墅「自在仙境」,引來眾多遊客親臨體驗;這裡還有獨特藝術酒瓶盆景,造型不一、千奇百態。農田包圍的古厝,被改造成民宿客棧 古厝變身茶家僑墅  仙景村有三座相互緊挨著的紅磚黑瓦古大厝,經過百年歲月的衝刷
  • 古大厝成民宿 南安這個村古厝農地活起來 助推鄉村振興
    近日,該村攜手閩南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業團隊開發和運行的福鐵山莊項目開始試運營。 □泉州晚報記者 陳靈 黃耿煌 文/圖變化: 古大厝成民宿和藝術館進入福鐵村後,一條蜿蜒的溪流從眼前流過,清澈的水面倒映兩岸連蔭的綠樹,每隔一段距離便有小橋或嵌在水中的石墩,一側有一條與溪流平行的漫道供人散步、跑步。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廈門海滄新垵閩南大厝保護片區  海都閩南網訊 往昔歲月被時間粉刷潤飾,唯獨古厝,容顏老去。那些古厝音容,如何勾勒?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規劃局獲悉,《廈門市閩南古大厝保護規劃方案》出臺,全市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市規劃局、市文管辦表示,加上現有的已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大批古厝,廈門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泉州、漳州,對閩南古大厝進行整體申遺。
  • 南安有個閩南民居大觀園,20多座百年古厝集於一村
    「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在眉山觀山村中,移步有厝,厝厝不同,難怪流傳著這麼一句民謠。觀山村,地處群山環抱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
  • 閩南古厝「美容師」古稀之年帶徒傳承老技藝
    閩南古厝「美容師」郭順忠已經73歲高齡,仍然熱衷於「黑金推、瀝金畫」這一傳統彩繪技藝。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1月13日電 (陳龍山)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郭厝村,始建於宋代的郭氏宗祠已進入翻修的尾聲。13日,年逾七旬的民間繪畫藝術家郭順忠正帶著徒弟潘家瑜賣力彩繪,「扮靚」閩南古大厝。從小就跟著父輩學習,對於「黑金推、瀝金畫」這一傳統彩繪技藝,郭順忠已瞭然於心。他告訴記者,這項源於平遙推光漆器的製作技藝始於上古時代,應用廣泛,上至京式皇殿,下至民間寺廟宮祠、祖厝都可見到,也可用作古典家具的裝飾,尤其是閩南古眠床的繪製。
  • 「安溪傳統」閃耀深圳茶博會 「閩南古大厝」現鵬城
    坐在閩南古大厝裡,品安溪鐵觀音,觀茶藝表演,聽高山流水,賞曲水流茗……日前,在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茶產業博覽會暨紫砂、陶瓷、紅木、茶具用品展舉辦(以下簡稱「茶博會」)期間,由安溪縣茶企搭建的安溪鐵觀音展館,聚合「安溪傳統」元素,人氣火爆,獨具特色的安溪茶文化豔壓群芳,成為展會一道亮麗風景線,吸引眾多愛茶人士爭相追捧。
  • 安溪鐵觀音再登深圳茶展 閩南古大厝載茶香(圖)
    閩南網12月31日訊 坐在閩南古大厝裡,品安溪鐵觀音,觀茶藝表演,聽高山流水,賞曲水流茗……12月18日~21日,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茶產業博覽會暨紫砂、陶瓷、紅木、茶具用品展在深圳舉行(以下簡稱「深圳茶博會」)。其間,由安溪縣茶企搭建的安溪鐵觀音展館,聚合「安溪傳統」元素,人氣火爆,成為展會一道亮麗風景線,引眾多愛茶人士爭相追捧。
  • 紅磚古厝裡開民宿濃鬱閩南味受歡迎 管理得跟上
    目前泉州共有5家旅遊民宿正在營業,分別位於華僑新村、西街、新街和堤後路等地,其中有4家位於泉州老城區的古大厝中,濃鬱的閩南味極受外地遊客歡迎。但是,由於泉州的民宿管理辦法尚未出臺,泉州的旅遊民宿因房間數量少、古厝年代久遠、硬體配套不夠規範等問題而無法達到酒店的相關標準,很難通過公安、消防、衛生等多個部門的驗收。因此,目前這些旅遊民宿都無法取得營業執照,只能無證營業。
  • 安溪虎邱鎮古厝茶家僑墅
    在安溪縣虎邱鎮,古色古香的自在仙境古厝茶家僑墅令採訪團深深迷醉。青石、紅磚、杉木、黑瓦構成一座典型的閩南古建築,屋內格局開闊,前埕後厝,環境清雅,採訪團盛讚「厝如其名,自在仙境」。自在仙境古厝茶家僑墅原是著名華僑林培彥於1876年建成的3座典型的閩南古居。古厝群落佔地約4000平方米,區別於三進式古厝而呈現並列扇形結構,十分罕見。如今,在房屋上依稀可見清末林氏家族抵禦民匪劫掠時雙方交戰留下的彈孔。1942年,國民黨軍隊曾縱火燒毀一部分古大厝,在玉輝居的屋梁之上烏黑的燒痕分外顯眼。而到了「文革」期間,古大厝同樣未能倖免,再遭破壞。
  • 當星巴克遇見紅磚大厝!來品品這杯古色古香的「閩南風」咖啡
    "舊時光「融入咖啡打造有閩南印記的星巴克如果說,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那麼,閩南民居的紅磚白石,則多了一份生動與雋永。泉州晉江五店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群之一。
  • 老照片裡話古厝今昔
    1953年,石獅曾坑多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大厝,落成當天,大厝裡的施氏家人們一同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張珍貴的老照片。歷經67年風雨,如今這座古大厝依舊保存完好,成為曾坑社區一道古色古香的風景線。
  • 看厝去~廈門周邊這些地方居然藏了這麼多特色建築
    這裡還有別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蟳埔蚵殼厝建築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見證著泉州「海絲之路」的輝煌歷史。蟳埔蠔殼厝始建於宋末元初,用蠔殼、磚石砌成牆,蠔殼如片片魚鱗,十分好看。它是宋元時期古商船從非洲東海岸運過來的,被當地人使用在建築材料上而變成這樣;住在這樣的蚵殼厝裡面通透舒適、冬暖夏涼,外牆美觀粗獷 。村子裡隨處可見蚵殼牆、紅磚牆的閩南古民居,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60多棟。
  • 泉州旅遊民宿藏紅磚古厝 濃鬱閩南味受歡迎(圖)
    保留了閩南特色的民宿更吸引外地遊客目前泉州共有5家旅遊民宿正在營業,分別位於華僑新村、西街、新街和堤後路等地,其中有4家位於泉州老城區的古大厝中,濃鬱的閩南味極受外地遊客歡迎。但是,由於泉州的民宿管理辦法尚未出臺,泉州的旅遊民宿因房間數量少、古厝年代久遠、硬體配套不夠規範等問題而無法達到酒店的相關標準,很難通過公安、消防、衛生等多個部門的驗收。因此,目前這些旅遊民宿都無法取得營業執照,只能無證營業。
  • 惠安荷山村閩南古厝門聯引猜想 出自《論語》字體類似九疊篆
    閩南網10月12日訊 惠安東嶺荷山村一座閩南古大厝,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字體曲折縈迴,十分費解。  一副門聯引發有獎競答  網友不懂「求掃盲」  「惠安一處閩南古大厝,大門有一副對聯,看不明白它的意思,只好有獎徵集達人們來幫忙看看。只要說出這副對聯的意思,即可獲得精美禮品。」昨日,網友「惠安人論壇龍哥」因為看不懂一副對聯,在微博上發起有獎競答。
  • 惠安荷山村閩南古厝門聯引猜想 字體類似九疊篆
    「畏天之威,畏聖之言」(網友微博圖)東南網10月12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劉燕婷)惠安東嶺荷山村一座閩南古大厝,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字體曲折縈迴,十分費解。昨日,海都記者探訪古厝,發現這副對聯背後,是一個家教嚴格的老華僑的故事。老華僑的堂妹介紹,這副對聯說的是「畏天之威,畏聖之言」的家訓。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博士生趙其旺介紹,這句家訓出自《論語》,字體類似九疊篆,可看出屋主家教嚴格。
  • 泉州惠安一閩南古厝門聯現神秘文字 字體難辨認
    「畏天之威,畏聖之言」(網友微博圖)東南網(微博)10月12日訊 惠安東嶺荷山村一座閩南古大厝,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字體曲折縈迴,十分費解。昨日,海都記者探訪古厝,發現這副對聯背後,是一個家教嚴格的老華僑的故事。老華僑的堂妹介紹,這副對聯說的是「畏天之威,畏聖之言」的家訓。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博士生趙其旺介紹,這句家訓出自《論語》,字體類似九疊篆,可看出屋主家教嚴格。
  • 蔡芳本:古厝茶坊
    古厝茶坊是咱們老泉州值得記憶的一個地方,也是泉州人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一個地方。我更是永遠記在心中,而且時時走入其中。  這座在泉州只是普通的古大厝,能成為泉州的記憶,證明它是不一般的。  20世紀90年代那場大拆大建的風暴中,這座古大厝居然倖存了下來,這是個奇蹟。作為一個奇蹟,還因為這座古大厝打造了一個茶館,取名就叫古厝茶館。
  • 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用閩南元素賦能鄉村建設
    6年前,4名古建發燒友,懷揣著對閩南傳統建築的熱情,開始深入廈漳泉山村,探訪原汁原味的閩南大厝。這個過程,重塑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閩南古厝遺存風雨飄搖的境遇與瀕危的建造工藝,讓他們決心變身守護與傳承者。大厝營造學社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