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食物」被人們稱為「未來食物」,它使廚師們擁有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和「化腐朽為神奇」的無限可能。而對於食客來說,「分子食物」誘發了一場「感官革命」,它讓人們幾個感官並用,每一口咬下去都充滿了驚奇和疑問。分子料理,這個在全球風頭正勁的廚藝概念,最早由塞斯和匈牙利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庫爾特於1988年提出。於是美食開始和化學物理進行了精彩的碰撞。
Nicholas Kurti分子料理創始人之一
分子料理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高不可攀。上至位於西班牙分子料理餐廳鬥牛犬(El Buili)的哈密瓜味魚子醬,下至棉花糖,都可以看作是分子料理。現在就為您介紹分子料理必備的四大技能。如果家裡有條件,也可以嘗試製作下高端大氣的分子料理哦。
第一招:熟練使用液氮
現在在市面上非常流行的液氮冰淇淋就是代表性的分子美食。液氮的溫度非常低,可以達到大約零下196攝氏度。可以用於急速冷凍食材。由於冷凍食材的溫度極低,食材中的水並不會聚集形成凝結為大顆粒的冰晶,而是形成細小的類似玻璃體一樣的不是晶體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的固體,吃起來不會有混雜著冰晶的口感。其實,急速冷凍至低溫後的固體特別適合製成粉末,因為溫度很低,不用擔心粉碎時固體熔化而變成糊狀物。同時,在菜品中加入液氮或乾冰,可以製造一種雲霧繚繞的感覺,使得菜品的賣相更好。
第二招:降低烹飪溫度,延長烹飪時間
上世紀最早開始採用這種方法的廚師是法國廚師 喬治·普阿魯斯(Georges Pralus)。最初,低溫慢煮被用來烹調鵝肝,因為肥肝在高溫加熱的過程中汁水和脂肪會逸出,而且煎得過久,肥肝會急劇收縮,使得重量減輕過多。找到一種能讓鵝肝煮熟,又可以保持鵝肝鮮嫩多汁的的辦法尤其重要。於是,低溫慢煮法應運而生。低溫慢煮的應用使得肥肝在烹飪後重量幾乎未變,且形貌與烹煮前類似,這表明這一方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外,它還運用於處理牛肉,也大獲成功。
慢煮機
低溫慢煮之前,要先將要烹調食材醃製好,裝入高溫烹飪真空袋中進行抽成真空。抽成真空的食材會放入恆溫加熱器中進行長時間的低溫加熱,一般採用水浴加熱。水浴加熱的時間和溫度一般根據不同食材而定,加熱後的食材可以繼續保存在保鮮袋中,方便保存。只要掌控好加熱溫度和時間,可以保證做好的食物口感和味道每次都相差不大,對保證菜品質量的一致性是十分有效的。
第三招:掌握膠囊技術
膠囊美食永遠都是分子料理中最受歡迎的一款。因為外表圓圓的,更受食客的喜愛。被英國專業美食雜誌「餐廳」列為「世界最棒的50家餐廳」第1名的鬥牛犬餐廳的主打菜之一就是萌萌的芒果蛋黃。
這道菜看起來是一個蛋黃色的膠裝球,像極了雞蛋的蛋黃,在很多分子料理餐廳,這道菜完全做到了以假亂真,所以稱它為芒果蛋黃一點都不為過。它的基礎原料還是海藻酸鈉和氯化鈣,但是由於芒果果汁酸度比較高,為了調節pH值,使得海藻酸鈉和氯化鈣的反應得以順利進行,通常芒果汁中會加入檸檬酸鈉作為酸度調節劑。有時芒果蛋黃搭配上白色的奶酪或者是奶油,裝盤上桌,就像一盤煎蛋卻又沒有一絲焦痕。就在食客以為這是簡單的煎蛋的時候,用刀切開芒果蛋黃,瞬間果汁四溢,這種由食物外表的欺騙帶來的驚喜正是分子料理所要帶來的。
第四招:奶油泡沫
奶油泡沫通常在分子料理中用來裝飾菜品。這種泡沫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綿密細膩的,用奶油起泡器打出的泡沫;另一類是用卵磷脂攪打產生的,泡沫較大的泡沫。
奶油氣泡器已經在很多地方有用途,在一般的奶茶店和咖啡廳,這種方法能快速生成口感蓬鬆的奶泡,省去了打發奶油所需要的時間,工序也更加簡單。此外,這種起泡器還可以用來製作蜂窩巧克力,將融化的巧克力裝入起泡器中,噴出的巧克力泡沫中有細膩的小氣泡。將泡沫放入盒子,抽成真空,細膩的小泡沫瞬間會擴張數倍。此時再將膨脹的巧克力泡沫放入冰箱冷凍,就製成了蜂窩巧克力。
另一種顆粒更大的泡沫則可以用大豆卵磷脂來製作。大豆卵磷脂是性能優異的乳化劑,可以很快速地生成泡沫。泡沫作為裝點菜品的重要部分,能讓一道菜看起來更加高大上。同時製作泡沫的原料不同可以給泡沫賦予許多不同的口感,最常見的泡沫有帕瑪森泡沫,鹽泡沫和檸檬泡沫等,這些泡沫可以給菜品提供輕盈蓬鬆的口感和淡淡的味道。
推薦餐廳
以上四招,看似複雜,但要是有相應的工具,製作起來就會輕而易舉的多了。當然在家裡製作分子美食可能比較費時費力,最後就為大家推薦一個世界頂級分子美食餐廳。EL Bulli
鬥牛犬(El Bulli)餐廳是一間以分子料理聞名於世的餐廳,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玫瑰城。1961年開業至今,多次獲得米其林指南推薦,並六次被英國專業美食雜誌「餐廳」列為「世界最棒的50家餐廳」第1名。鬥牛犬餐廳位於靠近觀光勝地玫瑰城的蒙霍伊小鎮,大約在巴塞隆納北方約2小時車程的地方。亞德裡亞1987年執掌鬥牛犬餐廳,倡導用技術手段「解構」再重建食物成分,可謂分子美食學先驅。他本人的創新菜式包括蘋果魚子醬、乾酪晶體和經液氮冷凍的鵝肝醬面。(編輯:徐小陽YY)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