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中,最受到普通民眾歡迎的,莫過於俗語了。它通俗易懂,簡短有力,口口相傳,是老一輩流傳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俗語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經驗以及願望,更加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
今天是清明節,除了放假、祭拜先人烈士、踏青旅遊之外,關於清明節還有很多老農總結的諺語,是歷經幾千年的經驗總結。
比如"清明前後,安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是人們最常提及的諺語。此外,有些言語中雖提到清明節或寒食節,卻是從節氣和節令角度來講述的。"春到寒食六十天,丟下籃兒七十天"指立春到清明六十天,再過七十天,就可收麥。"風吹十六燈,雨打清明墳",指正月十六颳風,往往會清明時節下雨。這些諺語多與農事相關,屬於農時節令諺語。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條諺語,是"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這句俗語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含義呢?老祖宗又為何這樣說?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這句話的出處是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作者加以區分說明:此就為老人之言。"人生少壯,要將身子打熬得堅韌,否則少有風侵寒損,便儳焉如不終日,焉能架海擎天,做一番事業。《孟子》'天降大任'節備言之矣。清明春氣過半,夏氣漸臻,此時之絮不拆,春日遲遲,常在重裀疊袴中,養成嬌惰,即是晏安酖毒,何以得成大器,到老亦不過如是。"
清明過後,天氣回暖,穿著也會逐漸減少,這時候正是家家戶戶清洗棉被、棉襖的大好季節,乘著好天氣清洗晾曬,就可以收拾進衣櫃了。而如果"不拆絮",說明人很矯惰。一個懶散到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清洗,這個人一定不會有大的出息的,有句話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會對人生成長帶來深刻的影響。
其實這背後還有一層深意,是老祖宗想告訴我們:做人要勤快點,不能貪圖享受,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這樣才能夠發展進步,否則到老都不會有很大的建樹,甚至可能過得十分潦倒。
從古至今,因為貪圖享受、不務正業而走向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如此看來,老祖宗的話表面上看似簡單,背後的深意卻是值得後人細細思量的。而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也說明了有其存在的價值。
然而,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大智慧可遠遠不止於此。
有句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人只有在社會上經歷了一些事,才能看清人情薄涼。實際上,關於這些道理,古人早已凝結成簡短的語句,並收錄在了一本《增廣賢文》之中。為的就是想用自己畢生經驗和教訓,來警示後人應該如何在這複雜的世道中能夠活得更加通透。
《增廣賢文》系民間創作結晶,略成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後,風靡全國。從表面上看,它似乎雜亂無章,然只要細心通讀全書,便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
以處世之道為中心,展現古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在我看來,這些俗語至今對後世起著巨大的作用。它揭示了人們會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露骨、犀利,卻又十分現實。這些濃縮了幾代人智慧的精華,一直啟迪著人們說話、做事都要慎重考慮,三思而後行,才能少走彎路,助你成為人生的不倒翁。
這本書是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雖然歷來被當作啟蒙讀物,但是其中的觀點深邃而洞徹,被人稱為"國學寶典"。
有人說它讀起來晦澀,但其實都是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而此書流傳百年不衰,也說明了它有很強的共通性。
從廣義上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這本《增廣賢文》是精裝正版,經久耐用。全文111篇,包含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和故事,內容十分完整,值得全家老少的閱讀和學習。
老話雖老,常讀常新。經常閱讀這些經典,就會對人情世故、人際往來、人生命運等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非比尋常的見解。
一本好書,只需49元,也就是兩包煙的價錢,但是對於自我提升,人生境界,都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