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背後還有一層深意,很多人不知道

2020-12-21 鄧朝芬說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中,最受到普通民眾歡迎的,莫過於俗語了。它通俗易懂,簡短有力,口口相傳,是老一輩流傳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俗語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經驗以及願望,更加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

今天是清明節,除了放假、祭拜先人烈士、踏青旅遊之外,關於清明節還有很多老農總結的諺語,是歷經幾千年的經驗總結。

比如"清明前後,安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是人們最常提及的諺語。此外,有些言語中雖提到清明節或寒食節,卻是從節氣和節令角度來講述的。"春到寒食六十天,丟下籃兒七十天"指立春到清明六十天,再過七十天,就可收麥。"風吹十六燈,雨打清明墳",指正月十六颳風,往往會清明時節下雨。這些諺語多與農事相關,屬於農時節令諺語。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條諺語,是"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這句俗語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含義呢?老祖宗又為何這樣說?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這句話的出處是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作者加以區分說明:此就為老人之言。"人生少壯,要將身子打熬得堅韌,否則少有風侵寒損,便儳焉如不終日,焉能架海擎天,做一番事業。《孟子》'天降大任'節備言之矣。清明春氣過半,夏氣漸臻,此時之絮不拆,春日遲遲,常在重裀疊袴中,養成嬌惰,即是晏安酖毒,何以得成大器,到老亦不過如是。"

清明過後,天氣回暖,穿著也會逐漸減少,這時候正是家家戶戶清洗棉被、棉襖的大好季節,乘著好天氣清洗晾曬,就可以收拾進衣櫃了。而如果"不拆絮",說明人很矯惰。一個懶散到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清洗,這個人一定不會有大的出息的,有句話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會對人生成長帶來深刻的影響。

其實這背後還有一層深意,是老祖宗想告訴我們:做人要勤快點,不能貪圖享受,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這樣才能夠發展進步,否則到老都不會有很大的建樹,甚至可能過得十分潦倒。

從古至今,因為貪圖享受、不務正業而走向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如此看來,老祖宗的話表面上看似簡單,背後的深意卻是值得後人細細思量的。而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也說明了有其存在的價值。

然而,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大智慧可遠遠不止於此。

有句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人只有在社會上經歷了一些事,才能看清人情薄涼。實際上,關於這些道理,古人早已凝結成簡短的語句,並收錄在了一本《增廣賢文》之中。為的就是想用自己畢生經驗和教訓,來警示後人應該如何在這複雜的世道中能夠活得更加通透。

《增廣賢文》系民間創作結晶,略成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後,風靡全國。從表面上看,它似乎雜亂無章,然只要細心通讀全書,便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

以處世之道為中心,展現古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在我看來,這些俗語至今對後世起著巨大的作用。它揭示了人們會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露骨、犀利,卻又十分現實。這些濃縮了幾代人智慧的精華,一直啟迪著人們說話、做事都要慎重考慮,三思而後行,才能少走彎路,助你成為人生的不倒翁。

這本書是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雖然歷來被當作啟蒙讀物,但是其中的觀點深邃而洞徹,被人稱為"國學寶典"。

有人說它讀起來晦澀,但其實都是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而此書流傳百年不衰,也說明了它有很強的共通性。

從廣義上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這本《增廣賢文》是精裝正版,經久耐用。全文111篇,包含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和故事,內容十分完整,值得全家老少的閱讀和學習。

老話雖老,常讀常新。經常閱讀這些經典,就會對人情世故、人際往來、人生命運等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非比尋常的見解。

一本好書,只需49元,也就是兩包煙的價錢,但是對於自我提升,人生境界,都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今年清明是哪天?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啥意思
    每年到了清明前後,基本上都會下雨,好像是故意襯託一下清明節的氣氛一樣。清明節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給去世親人掃墓的傳統節日,而且還是24節氣之一。其每年都是在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一到清明節了農民也是比較忙碌的。老話常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由此也看得出來古代的農民都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的,而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也是和農事勞動相關的,其說的是啥意思呢?今年清明是哪天?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華夏土地上,孕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經歲月的磨礪,傳承至今。俗語,作為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祖祖輩輩的農民百姓們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
  • 「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深意?
    「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深意?相信每個中國人都能知道幾句歇後語或是俗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深意。這樣也讓中國文字增添了許多不同的色彩,俗語是漢字表達的一種,每一個俗語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下一句其實更經典,很多人都不知道!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下一句其實更經典,很多人都不知道!要說起俗語,很多喜愛歷史的看管都十分熟悉了。俗語在民間的用處可是不小,最常見的就是老人經常用俗語來解釋天氣。民間俗語最早就是古人總結而來,俗語不像成語聽起來文縐縐,字義深奧難以理解;俗語多數都是朗朗上口,字面意思簡單易懂,上下句之前往往並不對應。因此也有不少的學者認為,俗語最早是沒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總結而來。但不可否認的是,俗語發展到今天,其意義可謂是十分久遠。簡單字面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做人的大道理。在農村,俗語都是一輩輩人總結流傳下來的。
  • 俗語「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有何深意?古人智慧令人讚嘆
    文 子墨俗語「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有何深意?這句俗語是「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那麼它有何深意?是否又有真正蘊含的科學道理?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解答吧。而到了這個時間,其實地上已經鋪滿了落葉了。秋風蕭瑟中,不僅滿地金黃讓人感嘆冬天不遠了,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這個時段的早晨往往會形成凝霜。而凝霜的出現,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徵兆——降溫將會越來越快。而這時若是降雨增多,背後蘊含的信息其實是此時的西南方暖空氣影響還很強烈,因此才會在這個時段形成雨雲進而降雨。
  • 俗語:「4不摸」,木匠的斧子,廚師的刀,還有哪2個不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學問的存在,大家或許並沒有十分留意,就拿長輩們口中的俗語來說,雖然比較的通俗,但是背後可是特別有深意的,而且背後的寓意,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日常生活瑣碎事情的處理中還是很有幫助的,儘管有的或許用不上,但是最起碼豐富了我們的知識,總之多學習一點東西,總是沒有壞處的,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一句俗語
  • 古代為何說:「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有何深意?
    有一句俗語叫做「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看完以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四川不僅居住宜人,並且還有獨到的美食以及令人流連忘返的美女,可謂是讓人十分喜愛的地方。而古時候人們都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而想要完成這樣的目標,自然是不能夠在如此舒適的地方生活,這樣就會逐漸失去鬥志,因此古時才會有男不入川的說法。
  • 為什麼說「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這句話有什麼深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歷史文化中,民間流傳過很多「俗語」,比如冰凍三千尺,非一日之寒;比如瑞雪兆豐年;比如忍得一時之氣,省得百日之憂。而關於地域,俗語也有「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的說法,這句話有什麼深意嗎?不少人看完後覺得很有道理。
  • 俗語:二月清明莫搶前,三月清明莫推後,啥意思?今年清明幾月?
    俗語:二月清明莫搶前,三月清明莫推後,啥意思?今年清明幾月?俗話常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在清明時節,農民就開始忙碌了,需要種植各種的農作物,蔬菜、水果等等,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時間的農耕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
  • 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有何深意?可惜知道的人少
    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有何深意?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
  •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說錯了?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錯了?中國古代流傳四句關於「寶」的名言:「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國有寶忠直良臣,家有寶孝子賢孫」。這話最早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呂蒙正說的。在這裡,「寶」指的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在古人看來,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珍貴的東西是後輩子孫。
  • 清明前後,除了吃青團,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美食!
    又到清明時節,人們要忙著掃墓,拜祭祖先,追憶先人,又要換上春裝,折柳踏青。然而,每一個時令的到來,更是大自然向人們發出的一次訊號,這又是一個好吃的季節!千萬不能錯過!清明 · 吃青團和清明這個時令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古至今,江南人都習慣用清明糰子來祭祖。在上海,不吃青團能叫清明麼?
  • 俗語:寧睡孤墳,不睡廟宇,啥意思?教你做人的道理
    這些故事大多離奇可怕,每次都是電影的開端給人營造一種毛骨悚然的氛圍,但結局往往很可笑。其實在農村,也會有多類似的話題,老人經常給我們講一些關於鬼怪的俗語名言。就拿這句「寧睡孤墳,不睡廟宇」來說,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很多人都會說,不就是寧願睡在孤墳上,也不要睡在廟宇裡的意思嗎,這有什麼好理解的?大概意思確實是這樣,但是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大家真的知道嗎?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看完還真長見識!
    在眾多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可謂是一騎絕塵。俗語,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的語言,這些智慧箴言都是老祖宗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雖然表面意思比較粗糙,但是背後的道理卻引人深思,大有深意。讀懂俗語文化,其實也就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還能掌握一些冷門小知識,可以說是兩全其美了。
  • 農村俗語「落屋不看斷層,生意不走親戚」,背後的道理你知道嗎?
    在農村生活久了,我們就會發現農村有很多有趣的講究,比如房屋要坐北朝南、不捅屋簷下的燕子窩、元宵逛花燈猜燈謎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常常可見並且熟知的,還有一些人們不常聽到但是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的說法,就比如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一句話,「落屋不看斷層,生意不走親戚」,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是啥意思?答案跟你想像不太一樣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而在浩瀚的歷史更迭當中,古人用智慧歸納積累了很多的民間俗語,雖然很多已經消散在歲月當中,但也有一部分遺留了下來,在生活當中隨處可見。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大家平時用的大眾俗語,聽到的人立馬就能會意出它的意思,然而有一些俗語,乍一聽很簡單,當你真正去認真理解它的意思的時候,就未必能懂了。因為不少俗語,語言精練簡短,往往有著含而不露的深長意味,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 農村俗語:「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這是什麼意思?
    其中以農村俗語最為著名,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苦甘,看破紅塵世俗。「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是近些年興起來的一句俗語。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中國各地之間不同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也印證了中國地域文化差異,包羅萬象的社會景象。那麼具體是指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說」,是什麼意思?
    現在很多俗語在城市裡也流行起來,畢竟城裡人往上翻幾輩也有很多是從村裡走出來的,而且農民工進城打工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與城市裡的人長久的生活在一起,日子一長,城裡人也會跟著學會幾句俗語。今天我就拿大家都知道的一句俗語來分享一下,這句話就是題目中提到的關於人們長壽的俗語。我們先來解讀一下它的表面含義,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在說:人到了三十六歲和七十三歲以及八十四歲的時候,要相當謹慎,也就是:「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說,八十四不講,一百歲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