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2020-12-12 佳佳樂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

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有的地方則是清明前三天燒紙,聽老人說前三天陰間路上不擁擠,去世的親人能很快收到冥幣,路上行走安全便捷。

為何會這樣做呢?古代的寒食節通常在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的意思就是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名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在晉文公重耳落難的時候,介子推不離不棄的追隨他。令重耳感動的是,沒有任何吃的情況下,介子推割股肉煮湯給重耳充飢。

當重耳苦盡甘來稱王后,大封功臣,唯獨忘了封介子推。過後大臣們提醒重耳,重耳方才恍然大悟,於是親自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這時已經看淡了仕途,背著老娘去了山裡生活。為了讓介子推出山。重耳竟然想出了燒山防火的餿主意。就在清明前一天,介子推寧可和母親一起被火燒死也不出山。

重耳後悔莫及,為了紀念介子推,下旨這天舉國不許生煙火,一律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清明的頭一天是寒食節,自然不能生煙火,所以有的地方都是前三天或者後四天再燒紙。

除了「前三後四」,還有「左五右六」之說。「左五右六」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一般情況下清明這天不為墳培土,而是提前在春分過後,五、六天時修墳培土。

據說清明這天修墳培土有點晚了,又燒紙又修墳,會打擾逝者收冥幣。

另一種說法是,清明上墳燒紙時,一般選擇在早上五、六點鐘,這時候太陽還沒升起來,陰盛陽衰,便於逝者收冥幣。

假如太陽出來陽氣會過盛,陰氣太弱,逝者靈魂不敢出來收冥幣。

紀念逝者的方式有很多,上墳燒紙雖然還存在,但既浪費錢財又容易引發火災。尤其是今年,情況很特殊,建議大家儘量不要外出。

其實老祖宗們總結的俗語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這些俗語。農村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其實是種迷信的說法。

但還有句俗語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們雖然簡單的句話裡可以蘊含大智慧,但無論是哪種文化,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是不斷在發展的,跟不上時代就要及時拋棄,值得學習的我們就要潛心研究。

俗語我們都是從老人那裡聽得多,其實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這是中國唯一一本記錄俗語智慧的一本書籍,裡面有俗語上千則,在俗語的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後哈哈大笑還能學到很多智慧!《增廣賢文》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這套是白話文版本的,因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難讀懂!這個版本的讀起來實在是有趣!

一整本智慧你只需要49元,真的非常有價值!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老話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什麼意思?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清明節不過就是三天小長假,是用來祭拜先人,為他們上墳的。其實大家並不知道,清明節的意義遠遠不只如此,過清明節有很多講究。即使拿大家都知道的上墳祭祀來說,在民間有很多禁忌和說法。在我的家鄉,小時候就常聽老人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由於當時年紀小,一直沒搞懂這句話的意思,現在隨著年歲的增長,也算對這些話有了全新的認識。要了解這句話,我們先得了解清明節的背景。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關山聽風「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 農村清明掃墓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個農俗真有點難懂
    這個和農村清明掃墓上墳的一個習俗有關,不過這個習俗的本身意思卻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習俗吧!所以清明並非特指某一天,而清明節也是申遺成功後國家法定假日才規定為清明節。按民間的清明,尤其是農村的祭祖時間,其實是很長的,前三後四就是以鬥指乙,掃墓在一周內完成就行。只是說,清明前三天到後四天都是掃墓的首選日子,也有說掃墓祭祀要逢單日,所以也有一些地方的規矩是「前三後三」。
  • 清明掃墓「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迷信嗎?專家:不聽會吃虧
    事實上,清明節還有著更為深遠歷史的意義,且上墳祭祀也有著諸多的規矩和說法,不容人們忽視。比如民間一直流傳的關於清明掃墓的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但這句話是否是迷信呢?具體指的啥?現在還在用嗎?對此專家表示:不聽會吃虧。
  • 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中,祭拜祖先,盡到孝道,逢年過節上墳給逝去的親人掃墓燒紙,上香獻花,雖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是都會去做的事情。那麼,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又有何講究呢?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大家都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能有這個稱呼,其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還與古人留下的文化禮儀等等,都有有所關聯。比如我國劉徹已久的餐桌禮儀了,這個就有很大的講究,而古人就用一句話來表述了一些餐桌禮儀。
  • 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何意?祭祖時宜有講究
    傳統中華兒女對長輩更是敬愛有加,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更帶有對老人長壽吉祥的期盼,而老人百年壽終正寢後,子孫所操辦下葬儀式,再至每逢年過節祭拜,更是讓這種「孝道」體現到了極致,可謂是民族文化傳承至今重要體現之一。而為了尊重傳統文化,人們對於祭拜時令,極為看重,正如這句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所說的,那麼這句祭祖時宜與你們祭祖時間有所不同嗎?且聽我一一道來。
  • 清明節為什麼要在路口燒紙,這些民間習俗到底有哪些禁忌和講究?
    清明燒紙的講究清明掃墓、燒紙錢必不可少,習俗講究也有很多。很多人認為清明這一天上墳是最好的,但是依照老祖宗的講究和習俗,卻並非如此。有一句俗語說的是:「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所謂的「前三後四」,意思是說,清明上墳最好選在清明節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之所以選擇前三天,主要很多人認為前三天陰間路上不擁擠,去世的親人能夠很快收到冥幣,路上行走安全便捷。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有講究,3條禁忌不可碰,你知道哪些?
    此外,清明節也是一個與農業生產有重大意義的節日,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長河,清明節兼具許許多多自然與人文豐富內涵。其中在民間清明節上墳的風俗也是源遠流長,幾乎也是在各地區都共有的一傳統風俗。正如俗語所言:「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不過在一些傳統風俗方面的講究卻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有道理嗎
    在農村素來有:一命二運三風水的說法和講究,尤其是對於家庭的住宅走向、布局,甚至是房屋的坐落高低,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且房屋周圍有什麼更房屋有關係的,也有頗多的講究,很多俗語老話之中,也都有類似的描述,像我們熟知的「前包後窪,不孤就寡」」「門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等等諸多的俗語,都是對於住宅的講究
  • 老話「窮三富四,黴五膽六」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不可不知
    有些俗語我們耳熟能詳,比如「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八字沒一撇」、「一家不容三姓人」等等,這些俗語我們不但經常使用,而且也能知道它背後的道理,但是有些俗語我們看到後卻不知所云,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窮三富四,黴五膽六」,很多朋友就是一頭霧水了。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這是什麼意思呢?不管在全國哪個地方,寺廟還是比較多的,大部分寺廟都是選在空曠,城郊外人煙較少的地方,尤其是有大山的地方,比如說泰山,黃山上就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寺廟。
  • 農村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啥意思?古人房子選址的經驗之談
    文/當年一木  農村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後半句更經典,古人房屋選址的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在古代,蓋一棟房子,可以說是耗資巨大,是一件人生大事,所以古人格外慎重,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房屋選址。
  • 22日冬至,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冬至又稱之為「冬節」、「亞歲」、「小年」,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作為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古人也發現了這天的天氣情況,還可以預測後面的天氣好壞。
  • 古人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雖然聽起來很怪異,裡面卻包含了大量的風俗文化。一、菜不擺三三因音同散、喪等晦氣字,因此在中國人心中是一個頗受忌諱的字。天地方圓,講究陰、陽、人和,因此我國古人在祭祀祖宗時,擺放的貢品都是三份,如果在宴請客人時,只擺放三道菜會被客人誤會你在詛咒他,不吉利。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俗語「窮不省三錢,富不進三門」有何深意?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俗語:「烈女怕纏郎」這句話有道理嗎?後面一句更經典,道出人性參考資料《民諺俗語集》《中國傳統俗語叢書》《中國俗語》《老話說得好》文章題目: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
  • 在瀋陽上墳祭祀時燒香幾根有何講究嗎?
    大部分瀋陽市民上墳祭祀時一定得燒香,且燒香更是一件不能忽略的重要事情,若是燒香不當,很可能會引起祖先的不安,嚴重就會影響著家族的運勢,可見對於燒香的講究,我們是要認真對待的,而燒香除了講究正確的方法以外,也需要講究燒香的數量,燒香究竟燒多少根合適呢,相信這也是很多瀋陽市民的疑問,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解答
  • 「拜三不拜四」,老祖宗叩首也有講究,快看看你做的對不對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給我們流傳下來很多文化,同時也有一些習俗也流傳了下來,就比如說在磕頭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其實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禮儀,雖然在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大半。不過也有一些禮儀通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比如說老人們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四定壞事」,這也是古人們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如果直接聽到的話,可能不是太懂。
  • 清明上墳有講究沒得?該上午去好,還是下午去好點呢?
    雖然清明節還未到,但現在已然進入清明時節,清明草長得茂盛,櫻桃也成熟了,除了踏青挖野菜的,山間田野不時能見到上墳的人。清明節上墳該上午去,還是整天都可以去呢?一、清明上墳時間不固定清明上墳不只是去墳頭燒點香蠟燒紙再磕個頭,一般還要除草、壘土、修葺,將墳墓修繕一番,因此比較耗費時間。與其他節日相對固定在某一天不同,清明上墳沒有固定的日子,並不是非得在清明節當天去,且清明節當天不一定就特別適宜祭祀,黃曆上很有可能提示忌祭祀、動土、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