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騰訊網

農村清明上墳

「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關山聽風

「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古代三個春天節日的融合

歷史上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清明節,宋朝時才確定,之前有上巳、清明、寒食三個日期相近的節日,上巳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清明風俗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是一種春祭習俗,既祈求自然風調雨順,也祈求祖先保佑,追思先祖,有祭祖之俗,但並不一定掃墓。寒食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民間傳說是為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屬附會之說,其實在介子推所處時代之前,寒食節早已蔚然成風。自宋元時期,上巳、清明、寒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祭祖掃墓為主要內容的清明節,上巳節消失,寒食從唐朝時的三天縮短為一天,且置於清明節前一天,但其禁火的習俗已逐漸消失。明清皆承前制,清明節習俗沿襲至今。

古代祭祖掃墓習俗

歷史上祭祖掃墓並非清明節的專利,古代祭祖掃墓是與喪葬直接相關聯的祭祀活動,是喪葬的一種延續。古代民間上墳祭掃、燒紙,初喪時多以七數為期,逢七必祭,以七七為終局。以後逢忌日必祭掃,每年一次,民間不同地域有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的講究。今天,此種習俗在我國少數地區依然保存,但大多數地區分成兩種統一祭掃,一是上新墳,時間一般在春分節前完成,二是上老墳與祖墳,在清明節期間完成。兩者均是每年一次。除此以外,我國有一些地方還有七月、九月、冬至、春節上墳祭掃的習俗,其中有此地方在這些時間上墳祭掃比清明節要隆重得多,有的地方則只有春分前或清明節一次。

民間為了否定過去上墳過於頻繁,且每逢去逝之人的忌日都要停工休息,耽誤生產,有的地方形成了一種新的風俗,認為上墳過於頻繁對家庭不好,成為一種禁忌。

上新墳的「左五右六」之說

我國很多地區至今依然有上新墳的習俗。上新墳的時間就不是清明節,而是以春分為界,大多數又是在驚蟄之後,春分之前,南方人稱之為「掛畲」,是為了區分清明時的「掛青」。掛畲不同地方時間不同,少數地區為一年,多數地區為三年。掛畲其實就是喪葬的延續,孝子孝女上墳時依然要戴孝,依然請風水先生或道士,要給新墳添土。一年或三年是一個階段,結束後每年只掛青而不再掛畲。

上新墳來源古代「新墳不過社」之說,「社」有春秋兩社,春社一般在清明節之前。古代以立春後戊日為準,定為第五個戊日,也就是離春分最近的一個戊日。因古代戊日稱之為「戊日」或是逢戊,又稱「六戊」,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每六十天為一輪,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即戊字排在前的為戊日。因這種記日子的方法比較複雜,沒有一些文化知識的人難弄清,也不好記,而古代平民百姓有文化的很少。於是,就選了一個簡單的辦法,用離第五個戊日最近的二十四個節氣中的春分為界限,更為適用。這樣以來,除風水先生外,一般的人都不記戊日,只記春分。

過去上新墳不是隨便在春分前挑個日子就行,既然要請風水先生參加,就得按風水先生的那一套行事,上新墳要擇吉日。這種風俗直到今天,一些農村依然篤信上新墳的「吉日」。此種所謂的「吉日」,因要依孝子孝女的生辰八字來排,就會有戊日前和戊日後,古代戊日前為左,戊日後為右,「左五右六」加起一共十一天。風水先生一般就在這十一天內挑選「吉日」。後來民間一些人家請不起風水先生,自己定日子上新墳,於是,就以春分為基準,使用「左五右六」的方法,即春分前五天為左五,春分後六天為右六。古人尊左,認為左五為最佳日子,右次之,如果錯過了左五的日子上新墳,春分後六天還是可以的上新墳,只是日子次些。因此,民間雖然有「左五右六」,但上新墳一般都選擇在春分前幾天。

清明祭祖掃墓的「前三後四」

也許是古代清明節是三節融合的緣故,可以說各地的清明風俗多種多樣,即使是同一個縣,同一個鄉鎮,其清明的習俗也會各不相同。如,有些地方禁外嫁女上墳,有的地方卻要把外嫁接回來上墳。有的地方禁止女人(兒媳孫媳之類)上墳,有的地方上墳女人必須參加,還要到墳頭上煮飯吃。有的地方只準家庭或家族人上墳,忌外面的人參加,有的地方則要請外姓的客人來上墳,請的人越多越好。如此等等。

在上墳的時間上,有的地方必須在清明前上完墳,有的地方則寬鬆得多,清明前後皆可上墳。有的地方一刀切,只能是清明前祭祖掃墓,清明後就不算數了,有的地方講究「二月清明掛在後,三月清明掛在前」,同時還講究「前三後四」。

「掛」就是「掛青」,也就是祭祖掃墓。後一種風俗中的「前三後四」,其實是針對「二月清明掛在後,三月清明掛在前」而言的。也就是說,清明節在二月,一般來說清明節以後祭祖掃墓是最好的,但在清明節的前三天也可祭祖掃墓,只是寒食節除外;同樣的道理,清明節在三月,一般來說清明節以前祭祖掃墓是最好的,但清明節後的四天也可以祭祖掃墓。

還有一些方則認為「前三後四」是祭祖掃墓最佳時間。有些地方則把「前三後四」「左五右六」聯繫來講,認為在「前三」之前的五天,在後「後四」之後的六天均可以祭祖掃墓,或者說在清明節前五天,與清明節後六天都可以祭祖掃墓。我們當然不能說這種說法是錯的,地方風俗不同而已。

對「左五右六」誤解

有一些人想當然,把「左五右六」說成是祭祖掃墓那時的時間,認為是早晨五點到六點,這就望文生義,錯得沒有邊了。

其實這種說法之錯,非常容易鑑別。中國古代人是不用二十四小時數字記時的,也就是說沒有五點鐘和六點鐘之說,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的是十二個字記時。再說,清晨五點到六點,如果是開車到今天的公墓祭祖掃墓,也許做得到。但在農村,一些在當地居住幾百年以上的家族,誰家的老祖墳不是有多處,相差的距離又比較過遠,還有的祖上在一定範圍內反覆遷徙,其祖墳到處有。因此,每逢清時節,像這樣的家庭和家族都是早出晚歸,要用三四天才把祖墳走完,一天的清晨五點到六點能做些什麼呢?

凡是牽涉到歷史民俗文化,我們可不能用現在的十進位制秤的兩數,等同於是古代十六進位制秤的兩數,古代一兩的重量與現在一兩的重量是不一樣的。

相關焦點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老話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什麼意思?
    在我的家鄉,小時候就常聽老人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由於當時年紀小,一直沒搞懂這句話的意思,現在隨著年歲的增長,也算對這些話有了全新的認識。要了解這句話,我們先得了解清明節的背景。清朝初年,湯若望對農曆曆法進行了改革,改革前,清明節比寒食節晚兩天。湯氏改革後,清明節比寒食節早了一天。現代二十四節氣沿襲了湯氏的定法,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天。例如,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那麼寒食節就是4月3日了。
  • 農村清明掃墓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個農俗真有點難懂
    而就農村的農俗來說,今天還有個重要的意義。這個和農村清明掃墓上墳的一個習俗有關,不過這個習俗的本身意思卻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習俗吧!但因為清明前面兩天是寒食和半寒食不宜上墳,故而最佳時間就是清明前面第三天或清明當天,這就是「前三」的意思。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
  • 清明掃墓「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迷信嗎?專家:不聽會吃虧
    事實上,清明節還有著更為深遠歷史的意義,且上墳祭祀也有著諸多的規矩和說法,不容人們忽視。比如民間一直流傳的關於清明掃墓的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但這句話是否是迷信呢?具體指的啥?現在還在用嗎?對此專家表示:不聽會吃虧。
  • 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中,祭拜祖先,盡到孝道,逢年過節上墳給逝去的親人掃墓燒紙,上香獻花,雖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是都會去做的事情。那麼,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又有何講究呢?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就是說,第一年上墳最好是選擇清明前10天,不能過了「春社」(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而且頭次上墳,還需要看好時間,選個吉日去。第二年的話,則是在清明以前,可以比第一年晚一點,過了春社也沒關係,只要不過清明就好。第三年則是選擇正好清明那天去祭祀比較好!
  • 農村清明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登高望遠霧蒙蒙清明上墳我們農村有兩個時節,一個是正清明,我們這都是兒孫上墳,稱之為掛青,這個大家都比較了解,我就不多說。一個清明前,春分前後我們這裡是在新逝去的人的女兒女婿去上墳的,我們稱之為掛社青!上墳的糖、果、酒、香、紙、炮清明節上墳我們農村有: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習俗,怎麼說呢?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啥意思?
    以前村子人少,宅基地也少,村子離小廟有一些距離,但是現在農村宅基地越批越多,但是小廟周邊的宅基地卻沒有人要。聽農村老人說,之所以大家不要小廟周邊的宅基地,是因為農村有「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的說法,那麼這是為啥呢?有道理嗎?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有講究,3條禁忌不可碰,你知道哪些?
    而關於清明節掃墓,有何講究呢,筆者大概總結了一些,有這麼三點。一,添土,割草講究在家鄉不少農村地方清明節都會去已故親人的墓前掃墓,只要是同一個家族的墓,都要去放上一柱清香,一束墳飄。一是往墳頭添新土,要在上墳的左邊或右邊挖土,千萬不能到正面或後面挖土。而且得捲曲起衣服來背土,不可有其他工具,每人只添土三下,添萬後不可馬上去拍打衣服上的土壤。二是割除墓旁的雜草,但不可去割墓上面的雜草,如果雜草實在太多,往往是由家族的最長輩的人去。
  • 農村清明節上墳,有具體時間限制還是可以全天?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日子,後天是今年的清明節,後天開始放假:4號,5號,6號。今年清明假期還是和以往一樣有三天。那麼清明節上墳應該是上午還是全天都可以呢?我們來往下看。我們老家這裡是全天可以,但幾乎沒有人會在下午兩點以後上墳,太晚了好像良心上說不過去,有點漠視先人的感覺,而且清明上墳那天,男人和女人上墳時間也會略有不同。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這是什麼意思呢?不管在全國哪個地方,寺廟還是比較多的,大部分寺廟都是選在空曠,城郊外人煙較少的地方,尤其是有大山的地方,比如說泰山,黃山上就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寺廟。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有道理嗎
    在農村素來有:一命二運三風水的說法和講究,尤其是對於家庭的住宅走向、布局,甚至是房屋的坐落高低,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且房屋周圍有什麼更房屋有關係的,也有頗多的講究,很多俗語老話之中,也都有類似的描述,像我們熟知的「前包後窪,不孤就寡」」「門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等等諸多的俗語,都是對於住宅的講究
  • 清明節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上墳步驟要了解
    清明節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上墳步驟要了解時間:2018-04-05 12: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上墳步驟要了解 清明掃墓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過,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祭祀方式如燒紙、燒香、放鞭炮、點蠟燭等來緬懷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那麼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 清明上墳下雨好嗎 臨沂人知道這些忌諱嗎
    清明是傳統的祭祀節日,清明這一天很多人都會去給祖先上墳,但是清明總會和下雨聯繫在一起,那麼清明上墳下雨好嗎?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會祭拜自己的祖先,無論颳風下雨,人們都會去祭祖。
  • 農村俗語「男左女右;男不屬雞,女不屬羊」,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的農村不比往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邊城市的發展也越來越快,那裡也許會成為我的第二故鄉!回到農村,卸下了一身的包袱,每日在鄉間古道穿梭,免不了會聽到很多有趣的俗語,今天小編就分享幾則,這些在書本上很難讀到,您們知道它的含義嗎?
  • 『清明祭祖必看』上墳的最佳時間是幾點?有哪些禁忌和要求?
    清明節上墳的最佳時間是幾點?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悼念亡人的重要的祭祀節日,祭祀先人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要去觸碰,這樣才能祈求九泉之下的先祖保佑子孫平安幸福。因為鬼不走幹道,所以清明時節多為陰霾天氣,因此也就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之千古名句。清明節什麼時間上墳最好,因各地風俗不同而大同小異,有 「前三後四」,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
  • 在農村,上墳「添土」要注意這幾條禁忌!
    掃墓的季節即將來臨,不管你身在何處,總會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除了滿懷虔誠之心外,上墳時,不少人往往會在墳墓上增添一些新土,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影響祖業根基。那麼上墳培土時又有哪些禁忌我們要知道呢?
  •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什麼意思?它們分別代表什麼?
    那麼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和古人對世界的方位以及對宇宙的認知有關。古時候人們認為天空是由「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組成的。而「四象」則圍繞著「「三垣」」,從而形成一個整體,其中的「四象」就是指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
    關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並不是自己家人吃飯,而是農村的待客之道。菜不擺三,在陝西農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事事成雙」,不光是待客吃飯,就連婚喪嫁娶都是「尋雙而定」。表達的意思就是雙數為吉,單數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