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2020-12-10 農俗俱樂部

#文明祭祀#

農村比較看中的兩件大事,無非就是嫁娶與葬禮。

因為這兩件事非常重視,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規矩和習俗。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

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

不滿三年,新墳祭祀口訣

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就是不滿三年的新墳,前三年的清明是不能隨意祭拜的,也不能立碑,那麼啥時候去祭祀比較合適呢?這裡有個口訣!

「新山第一年不過社,第二年不過清,第三年正清」,這個口訣怎麼理解呢?

就是說,第一年上墳最好是選擇清明前10天,不能過了「春社」(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而且頭次上墳,還需要看好時間,選個吉日去。

第二年的話,則是在清明以前,可以比第一年晚一點,過了春社也沒關係,只要不過清明就好。

第三年則是選擇正好清明那天去祭祀比較好!

第四年就可以和舊墳一樣選擇清明後再祭祀都可以,會比較自由。

但因為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像湖南、河北、廣東、江西等地則有「新墳不過社」的習俗。

就是說,去世前三年,包括第三年,掃墓祭祀時都要選在春社之前。

原因是說,在民間一般祭祖都在三月清明,或者七月半中元節,尤其是清明掃墓掛青是非常普遍的。

但對於去世不滿三年的新墳,那下面會覺得他們舉目無親,親人給的祭祀品都會被搶走。

而春社前是下面規定的接收日,在這段時間祭祀給的祭品,才能收得到。

還有的地方則是說,清明下面要開會,沒人祭祀的不能參加,參加的要舉著親人送的妻子入場,所以清明上墳時,都會用竹竿系上紙錢插在墳上,尤其是新墳。

這也是為何普遍的認知裡覺得「新墳不過社」的原因!

還有的地方是說,人去世後,第一年上墳時間選擇在初一,第二年則是初二,第三年初三,三年後才可以清明祭祀,也可以直接立碑。

也有的地方規定是說,第一次上墳在清明前十天,第二次在清明前一天,第三次則在清明後的10天裡任選一天。

而超過三年的,則在清明前後10天任選一天都可以。

清明上墳注意事項

雖說新墳前三年清明不能上墳,但不代表其他時候都不上墳,相反,新墳更需要祭祀。

只是需要遵循「新墳不過社」的習俗,可以選擇其他合適的時間去。

而且第一年最好是去墓地燒紙祭祀,之後如果抽不出時間則可以在其生前待過的地方燒紙祭祀就好。

不僅是新墳不過社,頭三年不能立碑,農村對於去參加上墳祭祀的人也有一些習俗和規定。

比如身體虛弱,或正在生病還沒好的女性不能去上墳掃墓。

其次,懷孕和來例假的也不能去,沒正式結婚的女朋友也不能陪男朋友去上墳掃墓祭拜。

還有的地方則說,如果是喪夫,丈夫去世不到三年,妻子不能去上墳祭祀。

還有的說父母去世不久的,新過門的媳婦,剛生孩子的人家,則必須在這年的清明節帶上新媳婦和孩子一起去上墳。

不僅是讓孩子認祖歸宗,也是向已逝家人宣告好消息。

不僅是燒紙祭拜,還要放鞭炮,一家人要抱著孩子磕頭行禮。

而且去上墳掃墓的新媳婦或小孩,還不能穿黑白灰等素色衣服,需要穿一些看起來喜慶的衣服,比如紅衣服,或佩戴喜慶的首飾。

不僅是為了報喜,慶祝家裡添了新人,也是為了闢xie。

在老家的習俗就常說,紅色衣服和金屬是非常有效果的物品,能保平安。

當然,上面這些習俗和禮節都是以前人們很在意的事情,現在則鮮少有人再糾結於這些細枝末節。

不過新墳頭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的習俗則一直是鐵律,在我老家都還遵循。

不但不能立碑,很多新墳還不能包墳,就是只有個土堆,不能用石頭砌一圈牆把土堆圍起來,要等到一年後的忌日才能包起來。

而立碑不單是要滿足三年以上,一些太早去世的人,尤其是還沒成年的,不管多久都不能立碑。

不管隨著各地推行火葬,這些土葬習俗也會逐漸被取消!

那麼此外大家還知道哪些類似習俗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相關焦點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關山聽風「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 專家談女兒不上墳習俗:獨生子女政策倒逼陋習改變
    清明祭祖,女兒卻不能上墳專家:或源自傳統男權思想,應剔除陋習清明時節,人們通過祭掃的形式來寄託對故人的哀思。可是,在魯西南一個小村莊長大的小程卻連爺爺的墓都沒有去過。每逢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等傳統祭祀日子,家裡的堂兄弟都去祖墳祭祖,唯獨小程守在家中。
  • 為什麼老人去世後,子孫三年不貼對聯
    在眾多習俗中,有種習俗與春節的關係非常密切。那就是老人去世後,喪主在三年內是不能貼對聯的。 眾所周知,貼對聯是中國的傳統年俗。除夕這天,人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對聯貼上。 據傳貼對聯不僅可以起到闢邪的作用,還代表人們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在農村,家中有人去世禁忌多:三年不貼春聯,初五前不能走親戚?
    因為在農村很多人看來,戴孝期間去別人婚禮,也會影響人家新人的情緒。有的農村還規定,家裡有人去世,每年初五前不能走親戚,也不能串門。各個地方的習俗和規定不一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情」就是這個道理。
  • 三年不能立碑的傳統是什麼意思?我們應該遵守這樣的習俗嗎?
    在中國,很多地區都有三年不可立碑的習俗,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很多人並不了解,筆者家鄉剛好有這樣的風俗,在為爺爺立碑的時候,了解了出處和來源。總的來說,三年的做法是中國人對孝道的一種理解和認識,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農村禁忌多,家裡有人去世後,三年不能貼春聯,初五前也不走親戚
    我們都知道,農村的民俗是非常多的,作為傳統文化,有的習俗值得發揚光大,有的則因為及其不合理性需要摒棄。 不僅如此,農村也有很多禁忌。 今天就要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在農村,家裡有人去世後的一些禁忌,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農村清明掃墓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個農俗真有點難懂
    而就農村的農俗來說,今天還有個重要的意義。這個和農村清明掃墓上墳的一個習俗有關,不過這個習俗的本身意思卻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習俗吧!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前面第二天是半寒食,而這兩天是不能燒火做飯的。但清明按照農村的習俗是要拿著祭品,去燒紙焚香祭祀的,但寒食和半寒食不能燒火,故而清明上墳大多會選擇在第三天,也就是比如說今年的清明,擔心4號沒時間的,可以今天去上墳祭祀。
  • 農村家裡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能貼春聯,你們那裡也是這樣嗎?
    小編的家鄉在豫西的一個農村,這裡過春節,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家裡有老人去世了,三年不能貼春聯、掛燈籠。如果有些人家想貼春聯,也絕不能貼紅色的春聯,只能貼藍色的春聯,你們家鄉那裡也是這樣嗎?過春節為什麼不能貼春聯,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一、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我們一直主張「百善孝為先」,注重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河南又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我的家鄉便有了這個習俗:當家裡有老人去世時,過年不能貼春聯、掛燈籠。 二、在古代,當家裡老人去世時,有居喪制度。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要在墳墓旁邊搭個棚子為父母守墓。
  • 農村老人去世,後輩要在百天內結婚,否則等三年,有什麼道理?
    在漢朝,守孝的時間內人們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甚至不可以宴請朋友、不參加應考不做官、不婚嫁,日常服裝也要改為素淨的顏色。在親人忌日的時候更是行大禮,焚香跪拜。對於古時候的這個習俗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這種做法其實是有依據的。
  • 清明上墳有講究沒得?該上午去好,還是下午去好點呢?
    問:清明上墳該上午去,還是整天都可去?又不是大年初一拜年,所以整天都可以。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農村那些奇聞趣事。一、清明上墳時間不固定清明上墳不只是去墳頭燒點香蠟燒紙再磕個頭,一般還要除草、壘土、修葺,將墳墓修繕一番,因此比較耗費時間。與其他節日相對固定在某一天不同,清明上墳沒有固定的日子,並不是非得在清明節當天去,且清明節當天不一定就特別適宜祭祀,黃曆上很有可能提示忌祭祀、動土、修葺。
  • 成都周邊公墓清明節掃墓:新墳不到三年需要掃墓不?
    社是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社,分為春社和秋社。有的人把春分和秋分作為春社和秋社是不對的。實際上以幹支紀年來算,春社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春社推算方法是清明前的第二個「戊」日。故春社通常在清明節前的十幾天。
  • 為何農村有的墳墓有墓碑,有的沒有?要滿足4個條件才能立碑
    農村彩門都是一件大事,而對於給去世親人立碑,也一樣是馬虎不得的事情。 古人有言,生死有命,我們是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的,但後人卻會因為人去世的年齡等等條件來給去世者立碑,所以在農村才有了這些立碑必備條件! 一、60歲以上去世
  • 農村清明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登高望遠霧蒙蒙清明上墳我們農村有兩個時節,一個是正清明,我們這都是兒孫上墳,稱之為掛青,這個大家都比較了解,我就不多說。一個清明前,春分前後我們這裡是在新逝去的人的女兒女婿去上墳的,我們稱之為掛社青!上墳的糖、果、酒、香、紙、炮清明節上墳我們農村有: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習俗,怎麼說呢?
  • 你們家鄉關於清明節上墳有什麼習俗嗎?一般上午還是下午上墳?
    後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上墳祭祖是一直以來的傳統習俗,每年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們到烈士陵園去掃墓。清明節上墳應該是上午還是下午,還是全天都可以上,這都是有講究的。我們家鄉膠東沿海這裡一般是上午上墳,多數在七點左右就上墳祭祀了,現在都提倡文明祭祀,大家買幾束菊花或者是假花插在墳上,頂多再壓壓紙,算是給祖先們送去換季的衣服了。有的著急上班的人可能會更早去上墳,天還不是很亮時,五六點鐘就上完墳了,總之上午時間上墳的比較多,等到下午基本上就沒什麼人了。
  • 清明羹飯怎麼做?如何祭祀先人?舟山人這樣過清明節才正宗!
    昨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清明節的時令美食今天小編和大家普及一下舟山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期間舉行掃墓等習俗以祭祀亡靈,年限  若新墳第一年用了「上墳」的習俗,則連續三年要如此操作,此後則視為老墳,清明期間掃墓即可。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膠東農村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
    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祭祀掃墓是不變的習俗,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習俗,我們膠東這裡流行吃雞蛋、最近這幾年跟著南方的習俗學會了吃青團,踏青、禁火也是必不可少的。吃雞蛋清明節吃煮雞蛋可能是膠東農村特色,煙臺、青島等地清明節這天早起要煮雞蛋,這個習俗可能是因為清明節跟上巳節融合之後,而流傳下來的。
  • 四川春節傳統習俗,大年初一上墳祭祀祖先
    在這天,人們會回到鄉下上墳,以祭祀祖先。大年初一,鄉村道路上墳的行人。天空陰霾,伴隨絲絲春雨。在以前,農村還沒有水泥路的時候,人們都是翻過一個個山頭,走過一道道田埂,前往各個祖先的墳頭。竹林深處,鞭炮正在燃響。祭祀形式和物件多年未變。其中,需要有香、蠟、紙錢以及鞭炮。燃起香、蠟,插在墳頭,然後燃燒紙錢,化為烈火和灰燼,託付給冥界的祖先們。完畢,點燃鞭炮,聲音響徹雲霄。
  •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時間:2017-04-01 23:1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 農村老人去世有什麼樣習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農村老人去世有好多習俗,在甘肅定西通渭縣這種習俗是最隆重的,我見過好多地方的喪事,都沒有通渭的人情重。在通渭,老人去世後,就停在上房中,有棺材的人斷氣了就立馬裝進去,這種提前準備好的棺材通渭人口「活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