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是哪天?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啥意思

2020-12-15 農夫也瘋狂

今年清明是哪天?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啥意思?

文/農夫也瘋狂

古詩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到了清明前後,基本上都會下雨,好像是故意襯託一下清明節的氣氛一樣。清明節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給去世親人掃墓的傳統節日,而且還是24節氣之一。其每年都是在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一到清明節了農民也是比較忙碌的。老話常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由此也看得出來古代的農民都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的,而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也是和農事勞動相關的,其說的是啥意思呢?今年清明是哪天?

清明節雖然在公曆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基本都是在4月5日前後,但是在農曆的日期則變化比較大。有的年份清明節是在農曆三月份,而有的年份則是在農曆二月份。而這句俗語中的「二月」、「三月」則分別指的是農曆月份,現在農村的很多老人記事依然是用農曆,比如孩子出生的日子,老輩人就喜歡記農曆,在農村裡過生日也依舊是過農曆生日。而這句俗語的意思也比較簡單,在農村種過地的朋友都應該很清楚,其說的是清明節如果是在農曆二月份,那播種農作物就儘量不要提前了,即宜遲不宜早;如果清明節是在農曆三月份,那播種農作物是宜早不宜遲。這話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所流傳的很多農諺,都是古人長期觀察之後的經驗總結,雖然有些用科學解釋不清楚,但是其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這也是農諺能夠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原因。而這句俗語也一樣是有幾分道理的,在春天的時候天氣變化是很無常的,老輩人常說,春天的天氣就像孩子的臉一樣,是變化無常的。而如果清明節是在農曆二月份,那這個期間的氣溫還有可能出現「滑鐵盧」的情況,即開始的氣溫比較暖和,後面的天氣就突然降溫了,甚至降雪、降冰雹了,這種天氣就是「倒春寒」,對農作物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農作物提前播種了,那就容易遭受凍害,從而造成損失。而到了農曆三月份的時候才清明,那出現倒春寒的概率已經非常低了,適當提前播種則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利,這樣也容易豐產。

而今年的清明節是在公曆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算是在二月份和三月份多過渡點上。根據老輩人的經驗來看,今年的播種按照正常的情況來安排就行,不需要提前,也不需要推遲。不過,具體還是要看當地的天氣情況了。畢竟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農諺,也僅僅是起到參考的作用,要懂得靈活運用,而不能生搬硬套。何況在今天科學技術也發達了,想要了解近期的天氣情況也比較簡單了,並且也改變了過去靠天吃飯的模式。對於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大家補充!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支持(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俗語:二月清明莫搶前,三月清明莫推後,啥意思?今年清明幾月?
    俗語:二月清明莫搶前,三月清明莫推後,啥意思?今年清明幾月?俗話常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在清明時節,農民就開始忙碌了,需要種植各種的農作物,蔬菜、水果等等,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時間的農耕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
  • 農諺「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明日春分,接下來的這個節氣就是清明了,四月份清明節是農村都比較注重的一個節日,不僅僅因為這是祭奠先人的節日,也是因為在清明節前後是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時間,老農們還根據種植經驗,歸納出來「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老話,以提醒人們注意選擇最佳耕種時間。
  • 「二月的清明老了榆,三月清明榆不老」,今年的清明農曆幾月?
    清明節也被列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之一,清明正值初春,此時天氣不暖不熱,草木發芽,花朵含苞待放,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你是否期待已久了呢?其實,清明節放假,古代就有,唐朝開始,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放4天假;宋朝清明節放7天假。雖然聽著讓人羨慕,但是古時的放假也就是針對官吏們的福利,平頭老百姓還是得辛苦勞作的。
  •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啥意思?今年大寒冷不冷,春節天氣好嗎
    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今年的冬天果然是溫暖了不少。不過很多人擔心,年前不冷年後冷,民間有句俗語,「小寒不寒,清明泥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冷天會在過完年出現呢?一、「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啥意思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些民俗、節氣都不是特別熟悉,所以關於這句俗語問年輕人是問不出答案的,還是要找年紀大的長輩問才行。
  • 農村清明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的清明雨水特別多,上墳基本上都是冒雨進行的。一個清明前,春分前後我們這裡是在新逝去的人的女兒女婿去上墳的,我們稱之為掛社青!上墳的糖、果、酒、香、紙、炮清明節上墳我們農村有: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習俗,怎麼說呢?
  • 俗語「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有何含義?清明下雨有啥說法?
    俗語「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有何含義?清明下雨有啥說法?馬上又到了一年清明時節,清明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節氣之一。在清明節到來時,人們不僅要掃墓祭祀,同時也要開始安排農業生產。
  • 清明節氣至,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啥意思?
    《淮南子.天文訓》有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燕京歲時記》所引的《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說明春分後十五日開始的一段時間,鶯飛草長,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欣欣向榮,故得名「清明」節氣。
  • 到底哪天是清明?
    到底哪天是清明?   本報訊(記者 安志宏)「今年清明節到底是哪一天?」
  •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時光飛逝,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了,而在四月初迎來了又一個節氣——清明。這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5°就迎來了清明節氣了,同時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關山聽風「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是什麼意思?,有的俗語與風俗有關,有的俗語與天氣有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句與天氣有關的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杜牧對清明的理解,而今天所講的這句俗語與杜牧的看法不謀而合,意思是清明的時候颳了場大風,將祖先墳頭的土都給刮跑的話,那麼之後的許多天裡都得下雨,淅淅瀝瀝的能下好長一段時間。
  • 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上墳祭拜 「早清明」是指在清明節上墳時,一般都是趕早去的,必須上午去,有的甚至一清早就去了。早清明的另一層含義是,清明節上墳是可以提早幾天進行的。因為清明節是大家普遍都要上墳祭掃的重要節日,而且過去的土葬還要搬運泥土,把被雨水衝小的祖先墳墓堆得更大些,稱之為「添墳」,以便讓先人的「屋子」越來越大,然後還要把墳墓周圍環境打掃乾淨,稱之為「掃墓」,有時還在附近栽上幾棵長青樹,好讓先人處在乾淨整潔的美好環境中,最後再擺上祭品和獻上鮮花,上香燒紙磕頭跪拜後,方才離開。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啥意思?這幾天有啥講究?
    農業的收成和天氣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耕種的過程當中,人們就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方面的俗語。這些俗語能夠預示著今年的收成到底是怎樣的?當然了這種俗語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只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只不過有的時候,它們又真多很準,所以,人們一直在口口相傳著這些俗語。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就是說,第一年上墳最好是選擇清明前10天,不能過了「春社」(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而且頭次上墳,還需要看好時間,選個吉日去。第二年的話,則是在清明以前,可以比第一年晚一點,過了春社也沒關係,只要不過清明就好。第三年則是選擇正好清明那天去祭祀比較好!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也就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二十四節氣,而且生活中還總結出來一些特殊的俗語,諸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農耕中最怕遇到的幾種特殊情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 今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是啥意思?
    我們這一邊在前幾天寒潮強勁來襲時,低溫低到零下16度,是近些年來最低的一年也是最冷的一個冬天,但是今天卻出現了零上9度的溫度,中午溫暖如春。農曆的臘月初一是晴天,在農村有一句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這句俗語所說的是真的嗎?臘月是指的我國的農曆十二月。
  • 「清明」稗史札記
    其二,「清明」掃墓,不過掃墓乃是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節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所兼併。
  • 馬上春分了,今年哪天出九?俗語「二月沒九,餓死雞狗」啥意思?
    摘要:春分將至,今年「出九」了嗎?俗語「2月沒九,餓死雞狗」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今天已經是3月11日了,三月份又將過去一半了。在這個時候農民也要忙碌起來了,好些農作物都要開始播種、育苗了,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很多的蔬菜這個時候都進入播種的旺季了。現在正是雨水節氣,而緊隨其後的就是春分了。
  • 【十二律節令】姑洗之音•清明•三月節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為節始於唐朝,但緣由卻還是寒食,所以《初學記》、《太平御覽》唐宋兩代類書中都只有寒食而無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