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0 鄉村靈子

明日春分,接下來的這個節氣就是清明了,四月份清明節是農村都比較注重的一個節日,不僅僅因為這是祭奠先人的節日,也是因為在清明節前後是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時間,老農們還根據種植經驗,歸納出來「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老話,以提醒人們注意選擇最佳耕種時間。

撒種播種

清明節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4號,但陰曆就不一定是幾月份了,「二月清明不在前」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那麼這一年種植農作物最好是在清明節過後。因為在我們北方有一句關於種植的農諺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至於究竟是在清明節前種瓜,還是在清明節之後點豆,要看氣候情況。

農曆2月份是清明節的話,證明氣溫還比較低,比較冷,這個時候地溫低,不適宜過早種植,在很多年份到了清明節的時候還會下雪,如果農作物中的過早,就容易被凍壞,所以二月清明節,不能「在前」種。

三月清明不在後,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趕在農曆3月份的話,那這個時候要耕種作物就不要再拖了,至少要提前著手育苗了,不然種啥都晚別人一步。去年我們家種葫蘆,就是過了清明節之後才育的苗,結果等到種下了看別人家葫蘆苗都長老高了,雖然最後也結了不少葫蘆,但是很多不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的太晚,生長期短了的緣故。但至少提醒我們,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三月份,要種植水果蔬菜、莊稼的就不要拖拉,即使不用提前很久,但也別拖到四五月份種。

今年的清明節是在農曆3月12,通過老話來推斷,今年種瓜果蔬菜應該要及時,別拖到清明節以後,像最近這兩天,我們北方最高氣溫都能達到零上20度左右,這溫度已經很高了,接下來這一個周氣溫都在零上7度到20度之間,大家可以準備好育苗,還有正好半個月的時間,可以挑選個合適的時候種植了。

農村有很多關於種植方面的老話,對於我們的農耕很有幫助,雖然說現在都是農業現代化,但是掌握一些通俗易懂的種植老話沒有壞處,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耕種,不至於貽誤農時。

相關焦點

  • 今年清明是哪天?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啥意思
    今年清明是哪天?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古詩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到了清明前後,基本上都會下雨,好像是故意襯託一下清明節的氣氛一樣。清明節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給去世親人掃墓的傳統節日,而且還是24節氣之一。其每年都是在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一到清明節了農民也是比較忙碌的。老話常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由此也看得出來古代的農民都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的,而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也是和農事勞動相關的,其說的是啥意思呢?今年清明是哪天?
  • 俗語:二月清明莫搶前,三月清明莫推後,啥意思?今年清明幾月?
    俗語:二月清明莫搶前,三月清明莫推後,啥意思?今年清明幾月?俗話常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在清明時節,農民就開始忙碌了,需要種植各種的農作物,蔬菜、水果等等,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時間的農耕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
  • 「二月的清明老了榆,三月清明榆不老」,今年的清明農曆幾月?
    清明節也被列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之一,清明正值初春,此時天氣不暖不熱,草木發芽,花朵含苞待放,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你是否期待已久了呢?其實,清明節放假,古代就有,唐朝開始,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放4天假;宋朝清明節放7天假。雖然聽著讓人羨慕,但是古時的放假也就是針對官吏們的福利,平頭老百姓還是得辛苦勞作的。
  • 清明節氣至,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啥意思?
    《淮南子.天文訓》有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燕京歲時記》所引的《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說明春分後十五日開始的一段時間,鶯飛草長,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欣欣向榮,故得名「清明」節氣。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關山聽風「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
  • 清明下雨好嗎?聽聽農諺咋說吧!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大家還記得唐朝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清明》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我們的記憶裡,清明時節是最愛下雨的,有人說這是老天也知道人們想念離世的親人的悲痛,忍不住落而下同情的眼淚。那麼清明為什麼總愛下雨呢?清明下雨真的好嗎?
  • 「清明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會看」老農的說法,到底啥意思?
    光陰似箭轉眼又一佳節,清明將至,關於清明各地稱呼略差別,有祭祖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由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在悠久的發展長河中,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故而對於農民來說此節十分的重要,因為除了掃墓祭祀、緬懷祖先之外,清明的到來,意味著農業生產活動有到了關鍵節令。
  • 農諺「大寒牛眠溼,冷到明年三月三」啥意思?可預測倒春寒嗎?
    大寒作為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了,緊接其後的就是立春了,所以大寒節氣期間的天氣情況,對來年開春的天氣也是有預測的,而古人早就發現了其中的聯繫,在民間也有很多這樣的農諺:「大寒牛眠溼,冷到明年三月三」啥意思?古人預測倒春寒的依據。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農諺「大寒在月中,明春冷的兇」。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我們是古達的農耕社會,雖然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我們勞動人民,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總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意義的農村俗語,指導著生產發展。意思就是在說,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話,那麼,這個月份有很大的可能會幹旱,農曆三月左右正式穀雨前後,穀雨是莊稼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北方的小麥和南方的水稻正處於拔節育穗期,如果幹旱很容易造成農作物的生長,嚴重的還會影響後期的收成,造成糧食的減產。而且,不只是糧食作物,其他作物也在生長的關鍵時期。
  • 農村清明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登高望遠霧蒙蒙清明上墳我們農村有兩個時節,一個是正清明,我們這都是兒孫上墳,稱之為掛青,這個大家都比較了解,我就不多說。一個清明前,春分前後我們這裡是在新逝去的人的女兒女婿去上墳的,我們稱之為掛社青!上墳的糖、果、酒、香、紙、炮清明節上墳我們農村有: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習俗,怎麼說呢?
  • 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曆法24節氣當中第五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古人從這一天起開始種瓜點豆、植樹造林。清明就是古代的植樹節。
  • 《清明上河圖》並非清明時節的景色,那「清明」二字是什麼意思?
    不過,關於這一幅畫,有一個專家搞不明白的問題:畫作中的「清明」到底什麼意思呢?在各種條件的推動下,清明上河圖是紅了,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關於畫作的種種不解。圖片:《清明上河圖》一角資料截圖一、畫紅人不紅自從文人墨客看過這幅畫後,個個都想要得到並且珍藏,就連皇帝都讚賞不已。然而時至今日,如果到大街上隨便找人打聽張擇端的名號,肯定過半的人都會被問懵。
  •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
    當清明節氣到了,也就意味著春季時節正式開始了,而在清明節氣的時候一樣也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它的意思是說到了這個時節了白桐花要開放了,而緊接著田鼠也要回到地下去活動了,難以見到了。之後在下雨以後的天空也要開始出現彩虹了。那為何清明節前後,總是下雨呢?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
  • 【十二律節令】姑洗之音•清明•三月節
    朱新建《獨上枝頭》 丨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為節始於唐朝,但緣由卻還是寒食,所以《初學記》、《太平御覽》唐宋兩代類書中都只有寒食而無清明。
  • 清明節的「前世今生」,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聯、諺、謎
    清明最初是作為節氣出現的,具有指導農耕的作用,後來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上巳、寒食等節日,成為了一個融合性的節日。以「清明」為核心的文化符號眾多,包括但不限於習俗、詩詞、對聯、農諺等等。直到今天,清明都是我們比較重視的節日,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 清明,節氣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此時節,桃花初開,楊柳泛青,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衝突激烈的時候,勢力減弱的北方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溼空氣常常在長江一帶交鋒,致使江南地區常常「乍暖還寒晴復雨」。「清明雨」對植物生長尤為重要,農諺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之說。
  •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啥意思?今年大寒冷不冷,春節天氣好嗎
    不過很多人擔心,年前不冷年後冷,民間有句俗語,「小寒不寒,清明泥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冷天會在過完年出現呢?一、「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啥意思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些民俗、節氣都不是特別熟悉,所以關於這句俗語問年輕人是問不出答案的,還是要找年紀大的長輩問才行。
  • 農村俗語:「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不要去質疑有關氣候的農村俗語,它比天氣預報還準確,天氣預報能預測是冷冬還是暖冬嗎?某些人說「過了冬天就知道是冷冬還是暖冬了」,呵呵呵呵。有關氣候預測的農村俗語人們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經過長時間反覆驗證才總結出來的。「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就是說,第一年上墳最好是選擇清明前10天,不能過了「春社」(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而且頭次上墳,還需要看好時間,選個吉日去。第二年的話,則是在清明以前,可以比第一年晚一點,過了春社也沒關係,只要不過清明就好。第三年則是選擇正好清明那天去祭祀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