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就像一條項鍊,串起了一顆顆美麗的珍珠。濟寧是京杭運河流經最長的城市,中段縱貫全境長達230公裡。串聯了南旺分水龍王廟、太白樓、東大寺、鐵塔寺、南陽古鎮等重要的旅遊吸引物。現將我市運河沿線主要景區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汶上南旺分水樞紐遺址是大運河沿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這是京杭大運河全線海拔最高點,被稱為「水脊」,是古代水利建設的奇蹟。它的建成,破解了京杭大運河上「水脊」難題,引汶河濟運河,確保運河全線通航,被後人譽為「可與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
2010年10月,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被批准為第一批2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2年4月,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遺址成功入選「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2年12月,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創建3A級旅遊景區,成為弘揚運河文化、傳播運河文明的標誌性景區。目前,已開展了文物考古發掘和古建築維護及搶修,建設了南旺樞紐博物館。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以展示南旺樞紐科技成就為主題,綜合運用文物藏品、歷史文獻等實物和圖片、模型、3D演示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展現水工技術成就和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
【太白樓】
太白樓坐落在城區古運河北岸,太白中路的舊城牆上。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消遣,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自唐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於世。宋、金、元時期均對酒樓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寓意,依原樓樣式,移遷於南城牆上,並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
1952年,濟寧市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牆上重建太白樓。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臺基,共佔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簷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簷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像石」,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 等碑碣60餘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鬥字方碑。
【南陽古鎮風景區】
南陽古鎮風景區,位於微山湖北端的南陽湖中,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南陽島為景區的核心,面積3.5平方公裡,有居民1.5萬人。島上樹木成林,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映。
早在元朝南陽即成為運河岸邊重要的碼頭。那時,島中運河上檣桅林立,篷帆遮雲,船兒挨挨擠擠,如蟻如蟲,滿載著南方絲竹白米、細玩名吃的航船過往如雲,人不分東西,貨不分南北在這裡集聚,河面上漁歌迭起,號子聲聲,熱鬧非凡。經濟的流通、文化的交流,使這片土地迅速地繁榮起來,形成了古運河文化。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古鎮留下了許多的歷史遺蹟和名人印記,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多次停駐賞景,古鎮上皇宮所、皇糧殿、關帝廟、火神廟、新河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不沾地旗杆等30多處名勝古蹟,至今古風猶存。漫步在古老的青石板街,迎著夕陽,尋找晚霞,望著街旁古老的建築物群,遊人定會產生思古之幽情。古老的南陽每月初三的臺會,更是吸引著各方遊人。地方戲曲、京韻大鼓、花腔、貓腔、漁歌、民間戲法應有盡有,運河文化源遠流長。
【東大寺】
東大寺坐落在京杭大運河之畔,依河而建,故俗稱「順河清真東大寺」。全寺佔地面積7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迄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明成化年間初具規模,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大興營造,始具今日之規模。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大寺為標準的龍首式建築群,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等四部分,中軸線兩側是南北講堂、水房,碑廊等。大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面寬28米,進深40餘米,最高點約30米,其建築面積達1057平方米。整座大殿有卷棚、前殿和後窯殿三部分,以勾連搭形式組成。殿內以40根朱紅的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做支撐,後窯殿為3層樓閣,上部為六角攢尖式窯頂。窯頂峰折陡峭,起伏錯落,簷下鬥拱羅列,翼角飛翹,覆黃綠色琉璃瓦,頂嵌青銅質鎏金寶瓶,流光溢彩;殿後是「望月樓」,磚木結構,以精巧玲瓏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