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湯餅。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它是東方雅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些揉碎的花瓣、花蕊、花苞……
是味覺的藝術,也是迴蕩在味蕾中的哲學。它們帶給我們色香味層面的精緻構造,為身心帶來補益
同時,也在不斷鼓勵著我們,去感知自然造物的生發循環、生息變幻…… 首發:4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副刊
作者:宋扶日
春深之時,色澤繽紛的花卉,芬芳躍動,耀人眼目。這些自然造物,不僅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更以各色飲饌的形式,滋養著我們的味蕾與身心。四時變換,均有花香為伴,而在春夏兩季,這種繁茂的情勢,則更富感染力。
花饌分布在我國多地的菜譜中,流派豐富。它是東方雅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些揉碎的花瓣、花蕊、花苞……是味覺的藝術,也是迴蕩在味蕾中的哲學。
它們帶給我們色香味層面的精緻構造,為身心帶來補益;同時,也在不斷鼓勵著我們,去感知自然造物的生發循環、生息變幻……
花卉沙拉
採得百花配成菜
我曾品嘗過幾種花食,有北方的藤蘿餅、杭州的桂花類小食等。而雲南的鮮花餅和眾多花饌,令我印象最深。
雲南有豐富的關於花食的講究,各族民眾深諳這門藝術。苗族人有這樣的山歌:「採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來的太太」。
布依族人在每年農曆三月三會做五色花飯,它勾勒著春色的燦爛,感覺那是一種能振奮身心的美食。傣族人的「考糯索」是專供「潑水節」的食物,它是一種年糕。每到4月石梓樹開花時,那些金色的花朵就會被族人採下,同糯米與紅糖混在一起製成年糕,芭蕉葉是它的容器。而白族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花食節,家家戶戶會包花餡包子,以奉獻給花神娜枝,為她慶生。
炸荷花
歐洲也有一些以花卉為食材的食物,如康乃馨、三色堇、紫羅蘭等製成的沙拉,還有玫瑰蛋糕等。它們充滿生機勃勃的意味,口味也甚佳,但它們的人文氣質卻有別於我國的花饌。
我國早在商代,名臣伊尹就曾用花來製作美味。春秋戰國時期的《離騷》中,有這樣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說的就是食花習俗。那時人們還用桂花製酒,桂酒會用於祭祀。
兩漢時期,人們又發明了芍藥醬,紫色的芙蓉也是可以入饌的。三國時期,人們延續這一雅好,將養生文化融入其中。
唐代女皇武則天是花饌的資深愛好者,一次遊園時,她靈光乍現,令宮人採集百花,並將其融入米中碾碎、蒸成糕,取名「百花糕」。唐代的崇花之風甚盛,不僅君王如此,雅士們也推崇備至。劉禹錫就用過嫩菊苗做私家菜,招待白居易。
鮮花餅
脫蕊收將熬粥吃
自宋以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日益精緻化,花朵入菜的品類更為繁多。來自不同季節的花卉,它們的理血補氣、清熱解表、調節心性等藥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互融通,被人們一一悉心呈現出來。
林洪的《山家清供》裡列舉了很多清雅的花食。如「春來松花黃,和蜜做餅狀,不惟香味清,亦有所益也」的松黃餅;還有一種將芙蓉花、豆腐、胡椒等調料,一起溫煮的「雪霞羹」,它「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藝術性極強;另外,有種梅粥也是雅致至極,融合梅花瓣、雪水、白粥,是一種清簡的佳餚。
花粥
楊萬裡還寫過與此粥相關的詩:「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品味此梅粥,就是在感受繽紛落英的神思。
《山家清供》可謂花饌寶典,不僅有上述三種美食,還記有「梅花湯餅」「荼蘼粥」「錦帶羹」等多種花膳。它們均經過精雕細琢,有敘說不盡的情致。這些自然的「精靈」不僅在人們的視野中綻放,還在唇齒間遺留下唯美印記。宋代的風雅文化融匯在食花的風習中,令後人無限回味。
當時的人們還將花與麵條融合在一起。北宋書法家鄭文寶曾自創一種雲英面,其中加入的是百合花與蓮花等食材。還有一位叫作王禹偁的文士,很喜愛一種夏日美食——甘菊冷淘面,並為其賦詩一首:「採採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細,溲攝如玉墩。隨刀落銀縷,煮投寒泉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
蘇軾在定州時,曾將松花、槐花、杏花一齊蒸飯,後還用其製作佳釀。他充分將文人意趣與自然材料充分融合,留給後人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財富。文人一向都是善感憂鬱的,與其目睹花兒的枯萎消逝,還不如將之用心烹製,完成一場時節中的儀式。
日本深受我國宋代食文化影響,花饌也別具一格。櫻花製作的各種美食,如櫻花茶、鹽漬櫻花、櫻花糖等,構成一年一度精緻的風物。
鹽漬櫻花
明清兩代,花饌的發展更為成熟。先說明代的「花食單」。對於氣質絕佳、香芬縈繞的蘭花,當時有用蜜浸染,或用糖醋法炒制的菜品。藤花也是那時人們鍾愛的食材,可當點心餡料。
高濂在《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描述過用金雀花當食材及茶材的例子:「春初開,形狀金雀,朵朵可摘,用湯焯,作茶供;或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菜,甚清。」無論是融在茶水還是醬料間的金雀花,均釋放著清潤的香氣,勾勒著質樸可人的生機。
而在王象晉的《群芳譜》裡則記錄了玫瑰的食用方法:「採初開花,去其櫜蕊並白色者,取純紫花瓣搗成膏,白梅水浸少時,順研,細布絞去澀汁,加白糖,再研極勻,瓷器收貯任用。最香甜。亦可印作餅。曬乾收用全花,白梅水浸去澀汁,蜜煎,亦可食。」
玫瑰,是我們慣有印象中西方的代表性花卉,但在明代的創造中,卻呈現出一種菜品之外的氣質。玫瑰不斷薰染著點心、菜餚的色與味,也將自身的「獨立個性」銘刻在菜品之中。
夕餐秋菊之落英
清代花饌集合了前朝的精髓,別具韻味。短暫開謝的玉蘭,其色澤清雅、形態端莊,其唯美特質自然也被人們積極採用,融入菜品。
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就有這樣兩種玉蘭花菜。一是油炸裹有糖、面的玉蘭花瓣,另一個則是「玉蘭片瑤柱湯」,做法如下:「取玉蘭片浸久切片;以江瑤桂若干入碗中,加水及紹興酒少許,蒸透,取出撕碎,與玉蘭片同盛一鍋,加入浸玉蘭片之清湯及鹽一撮,煮透即成。」
奪目的薔薇,曾以「薔薇醬」的形態,出現在《醒園錄》中。具體做法是,採取初開的薔薇,去掉心蒂及葉頭髮白的地方,再鋪於罐底,用白糖浸入其中,將罐子紮緊。如此幾次後,攪動翻轉罐內的糖和花,等到花略爛之時,把罐子放在微火上煮片刻,簡單攪動,薔薇醬就誕生了。
薔薇花醬
《閒情偶寄》的作者李漁,曾用花露去釋放米飯中深藏的香氣。有一次家裡來客,他將花露灑在剛熟的米粒上,待燜過片刻將米飯拌勻後,再盛給客人們。看似簡單的米飯卻令賓客們「體泰神怡」。李漁認為,將薔薇、香櫞、桂花蒸餾之後做出的花露,不僅是上佳的飲料補品,還是上佳的入湯、入酒、入飯菜的調味汁,專門為普通的食物增彩。
花露似乎總與美人有緣,可謂是各色花饌裡最具風情的一種了。《養小錄》裡提過一種花露萃取法,據說《紅樓夢》佳人們喜愛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就與《養小錄》的記載很有淵源。
李子柒鮮花宴
花的甜香與糖果也緣分深刻。清代有種出產於東北地區的玫瑰糖,每到五月,玫瑰盛放、香飄數裡,當地民眾就會去採摘玫瑰花做土法糖。
慈禧太后也是崇尚花饌的人,宮中御膳房,常會做一道融有新鮮荷花、麵粉和高湯的小菜,獻給她品鮮。她常吃炸荷花片,用這種清脆的小食來消閒。另據慈禧太后身邊的德齡郡主回憶,她還喜歡喝名為「雪球」的白菊花瓣做的湯。
無論是花餅、花露,還是花菜、花粥……它們充分升華了花卉的功用,令其原本的悅目變為愉悅味蕾、調養身心。花饌從來不是用以飽腹的,卻是溝通味覺與精神追求的特殊媒介。無論是風乾鹽漬,還是新鮮即食,均為我們帶來恆久惠利。這種惠利,往往會穿梭時空,無論先祖還是今人,都能夠享用。
百花走下枝頭,人們用心地物盡其用,這是對花卉的尊重,也是對自然的摯情。每一種融匯了花之靈性的美食,在口腔與鼻腔共同鑄就出味覺的空間,引人沉浸在無限的冥思之中,並渲染出層疊的花間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