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入饌的古人,如何一口吞下整個春天?

2020-12-21 新華社客戶端

梅花湯餅。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它是東方雅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些揉碎的花瓣、花蕊、花苞……

是味覺的藝術,也是迴蕩在味蕾中的哲學。它們帶給我們色香味層面的精緻構造,為身心帶來補益

同時,也在不斷鼓勵著我們,去感知自然造物的生發循環、生息變幻…… 首發:4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副刊

作者:宋扶日

春深之時,色澤繽紛的花卉,芬芳躍動,耀人眼目。這些自然造物,不僅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更以各色飲饌的形式,滋養著我們的味蕾與身心。四時變換,均有花香為伴,而在春夏兩季,這種繁茂的情勢,則更富感染力。

花饌分布在我國多地的菜譜中,流派豐富。它是東方雅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些揉碎的花瓣、花蕊、花苞……是味覺的藝術,也是迴蕩在味蕾中的哲學。

它們帶給我們色香味層面的精緻構造,為身心帶來補益;同時,也在不斷鼓勵著我們,去感知自然造物的生發循環、生息變幻……

花卉沙拉

採得百花配成菜

我曾品嘗過幾種花食,有北方的藤蘿餅、杭州的桂花類小食等。而雲南的鮮花餅和眾多花饌,令我印象最深。

雲南有豐富的關於花食的講究,各族民眾深諳這門藝術。苗族人有這樣的山歌:「採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來的太太」。

布依族人在每年農曆三月三會做五色花飯,它勾勒著春色的燦爛,感覺那是一種能振奮身心的美食。傣族人的「考糯索」是專供「潑水節」的食物,它是一種年糕。每到4月石梓樹開花時,那些金色的花朵就會被族人採下,同糯米與紅糖混在一起製成年糕,芭蕉葉是它的容器。而白族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花食節,家家戶戶會包花餡包子,以奉獻給花神娜枝,為她慶生。

炸荷花

歐洲也有一些以花卉為食材的食物,如康乃馨、三色堇、紫羅蘭等製成的沙拉,還有玫瑰蛋糕等。它們充滿生機勃勃的意味,口味也甚佳,但它們的人文氣質卻有別於我國的花饌。

我國早在商代,名臣伊尹就曾用花來製作美味。春秋戰國時期的《離騷》中,有這樣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說的就是食花習俗。那時人們還用桂花製酒,桂酒會用於祭祀。

兩漢時期,人們又發明了芍藥醬,紫色的芙蓉也是可以入饌的。三國時期,人們延續這一雅好,將養生文化融入其中。

唐代女皇武則天是花饌的資深愛好者,一次遊園時,她靈光乍現,令宮人採集百花,並將其融入米中碾碎、蒸成糕,取名「百花糕」。唐代的崇花之風甚盛,不僅君王如此,雅士們也推崇備至。劉禹錫就用過嫩菊苗做私家菜,招待白居易。

鮮花餅

脫蕊收將熬粥吃

自宋以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日益精緻化,花朵入菜的品類更為繁多。來自不同季節的花卉,它們的理血補氣、清熱解表、調節心性等藥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互融通,被人們一一悉心呈現出來。

林洪的《山家清供》裡列舉了很多清雅的花食。如「春來松花黃,和蜜做餅狀,不惟香味清,亦有所益也」的松黃餅;還有一種將芙蓉花、豆腐、胡椒等調料,一起溫煮的「雪霞羹」,它「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藝術性極強;另外,有種梅粥也是雅致至極,融合梅花瓣、雪水、白粥,是一種清簡的佳餚。

花粥

楊萬裡還寫過與此粥相關的詩:「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品味此梅粥,就是在感受繽紛落英的神思。

《山家清供》可謂花饌寶典,不僅有上述三種美食,還記有「梅花湯餅」「荼蘼粥」「錦帶羹」等多種花膳。它們均經過精雕細琢,有敘說不盡的情致。這些自然的「精靈」不僅在人們的視野中綻放,還在唇齒間遺留下唯美印記。宋代的風雅文化融匯在食花的風習中,令後人無限回味。

當時的人們還將花與麵條融合在一起。北宋書法家鄭文寶曾自創一種雲英面,其中加入的是百合花與蓮花等食材。還有一位叫作王禹偁的文士,很喜愛一種夏日美食——甘菊冷淘面,並為其賦詩一首:「採採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細,溲攝如玉墩。隨刀落銀縷,煮投寒泉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

蘇軾在定州時,曾將松花、槐花、杏花一齊蒸飯,後還用其製作佳釀。他充分將文人意趣與自然材料充分融合,留給後人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財富。文人一向都是善感憂鬱的,與其目睹花兒的枯萎消逝,還不如將之用心烹製,完成一場時節中的儀式。

日本深受我國宋代食文化影響,花饌也別具一格。櫻花製作的各種美食,如櫻花茶、鹽漬櫻花、櫻花糖等,構成一年一度精緻的風物。

鹽漬櫻花

明清兩代,花饌的發展更為成熟。先說明代的「花食單」。對於氣質絕佳、香芬縈繞的蘭花,當時有用蜜浸染,或用糖醋法炒制的菜品。藤花也是那時人們鍾愛的食材,可當點心餡料。

高濂在《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描述過用金雀花當食材及茶材的例子:「春初開,形狀金雀,朵朵可摘,用湯焯,作茶供;或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菜,甚清。」無論是融在茶水還是醬料間的金雀花,均釋放著清潤的香氣,勾勒著質樸可人的生機。

而在王象晉的《群芳譜》裡則記錄了玫瑰的食用方法:「採初開花,去其櫜蕊並白色者,取純紫花瓣搗成膏,白梅水浸少時,順研,細布絞去澀汁,加白糖,再研極勻,瓷器收貯任用。最香甜。亦可印作餅。曬乾收用全花,白梅水浸去澀汁,蜜煎,亦可食。」

玫瑰,是我們慣有印象中西方的代表性花卉,但在明代的創造中,卻呈現出一種菜品之外的氣質。玫瑰不斷薰染著點心、菜餚的色與味,也將自身的「獨立個性」銘刻在菜品之中。

夕餐秋菊之落英

清代花饌集合了前朝的精髓,別具韻味。短暫開謝的玉蘭,其色澤清雅、形態端莊,其唯美特質自然也被人們積極採用,融入菜品。

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就有這樣兩種玉蘭花菜。一是油炸裹有糖、面的玉蘭花瓣,另一個則是「玉蘭片瑤柱湯」,做法如下:「取玉蘭片浸久切片;以江瑤桂若干入碗中,加水及紹興酒少許,蒸透,取出撕碎,與玉蘭片同盛一鍋,加入浸玉蘭片之清湯及鹽一撮,煮透即成。」

奪目的薔薇,曾以「薔薇醬」的形態,出現在《醒園錄》中。具體做法是,採取初開的薔薇,去掉心蒂及葉頭髮白的地方,再鋪於罐底,用白糖浸入其中,將罐子紮緊。如此幾次後,攪動翻轉罐內的糖和花,等到花略爛之時,把罐子放在微火上煮片刻,簡單攪動,薔薇醬就誕生了。

薔薇花醬

《閒情偶寄》的作者李漁,曾用花露去釋放米飯中深藏的香氣。有一次家裡來客,他將花露灑在剛熟的米粒上,待燜過片刻將米飯拌勻後,再盛給客人們。看似簡單的米飯卻令賓客們「體泰神怡」。李漁認為,將薔薇、香櫞、桂花蒸餾之後做出的花露,不僅是上佳的飲料補品,還是上佳的入湯、入酒、入飯菜的調味汁,專門為普通的食物增彩。

花露似乎總與美人有緣,可謂是各色花饌裡最具風情的一種了。《養小錄》裡提過一種花露萃取法,據說《紅樓夢》佳人們喜愛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就與《養小錄》的記載很有淵源。

李子柒鮮花宴

花的甜香與糖果也緣分深刻。清代有種出產於東北地區的玫瑰糖,每到五月,玫瑰盛放、香飄數裡,當地民眾就會去採摘玫瑰花做土法糖。

慈禧太后也是崇尚花饌的人,宮中御膳房,常會做一道融有新鮮荷花、麵粉和高湯的小菜,獻給她品鮮。她常吃炸荷花片,用這種清脆的小食來消閒。另據慈禧太后身邊的德齡郡主回憶,她還喜歡喝名為「雪球」的白菊花瓣做的湯。

無論是花餅、花露,還是花菜、花粥……它們充分升華了花卉的功用,令其原本的悅目變為愉悅味蕾、調養身心。花饌從來不是用以飽腹的,卻是溝通味覺與精神追求的特殊媒介。無論是風乾鹽漬,還是新鮮即食,均為我們帶來恆久惠利。這種惠利,往往會穿梭時空,無論先祖還是今人,都能夠享用。

百花走下枝頭,人們用心地物盡其用,這是對花卉的尊重,也是對自然的摯情。每一種融匯了花之靈性的美食,在口腔與鼻腔共同鑄就出味覺的空間,引人沉浸在無限的冥思之中,並渲染出層疊的花間記憶。

相關焦點

  • 以花入饌的春日美食
    競相開放的花兒是春天當仁不讓的主角,我國以花入饌的歷史已有幾千年,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讀著這樣的句子都能讓人頓生齒頰芬芳之感。
  • 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拾花·入饌 自有懂花惜花之人,花開時賞花,花落時食花,細緻地享受著花兒帶來的享受。 食花雖不能飽腹,但因其清香絢爛,總能讓人體會到清新脫俗的境界,這大概就是花饌的妙處了。
  • 好味知時節丨以花入饌 這一口春天的滋味你嘗到了嗎?
    好味知時節丨以花入饌,這一口春天的滋味你嘗到了嗎?
  • 李秋志:鮮花可饌淡淡香
    每年春天,如果不吃上一次蒸槐花,心裡總感覺少了點什麼,整個春天也變得索然無味了!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喜歡將鮮花作成美食入饌。屈原在《離騷》裡吟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除表明自身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之外,也從側面說明當時已經以鮮花為食了。到了漢代,人們嘗試用鮮花釀酒,所用花卉有蘭花、菊花等。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花饌美食
    花草自帶著三分雅興,春夏百花爭豔,可嘆花期易過,好在古人們想出了以花為食的好主意。因為時令花卉有靈有氣,有養生美容的功效,正是所謂「花中自有不老方」。於是乎讓花的美麗變成美味留在舌尖上,進而轉化成身體必需的能量而存在。文人雅士、名媛淑女們食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 百花爭「宴」又一春 鮮花入饌時來已久?
    2016年4月9日訊,與一幫吃貨們光顧了一家以鮮花為饌的綠色生態園酒店。大廳裡假山真水用鮮花裝飾得妖女般花枝招展,瀰漫著山野氣息,有種疑入桃花園的感覺。鮮花入饌時來已久玫瑰花,瓣大豔麗,雍容華貴,廚師們「異想天開」地將她溶入雞湯,不僅有清香、清淡之味覺,而且朵朵花瓣遊於湯中,賞心悅目,既增加了美感,又促進了食慾;玉蘭花清炒肉片,潔白花瓣層疊在柔嫩肉片中,有著清醇與高雅的融和,味道清香之極。
  • 花 饌
    花饌,用鮮花做成的食物,古人稱之為花饌。 夏日,到菜市場買菜,買完所需各類蔬菜,我東張西望,想找到韭菜花。但,失望。仔細想想,也是,菜市場怎麼會有韭菜花呢?奶奶的菜園還有兩種花,可以入菜,南瓜花,槐樹花。 南瓜清明下種,六七月開花、結瓜。奶奶愛用南瓜花做菜。
  • 以茶入饌,才是這個春天喚醒味蕾的最佳方式.
    但其實這樣的事也經常在我身邊發生,總聽聞誰家嬌嫩明前龍井被炒了龍井蝦仁,誰家近來弄的上好的熟普被煮了奶茶,不過若說煮奶茶,按我經驗來看,正山小種才是上選,以它烹煮出的奶茶柔滑馨香,並曾風靡整個歐洲的上層社會。
  • 冬天的暖心甜品,來一道以花入饌的桂花糯米蒸藕
    以鮮花入饌,古已有之,最早的食花記錄在《離騷》裡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說我早上飲木蘭上的露滴,晚上就用菊花殘瓣充飢,在這裡不難看食花歷史在中國的漫長。一朵絢爛的花朵,相之奇美,觀之就讓人得到精神愉悅之情,所以以花來入饌,充滿著雅趣之意,它更讓僧、道、隱士、山民、及文人學士的喜歡。宋朝時的文人兼吃貨寫了中國的第一本食譜《山家清供》上面就提到了多種以花為食的多種做法。
  • 在詩詞裡,赴一場古人與美饌的約會.
    古人用優美的辭藻,記錄下山間第一縷花香,田野的第一層綠意,桌上的第一道美食,將春日生動呈現。春筍 | 春天才有的至美之蔬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 蘇軾《初到黃州》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
  • 從樟茶鴨說起,聊聊以茶入饌好滋味
    茶香以茶入饌,需要根據茶性的不同選擇與之相宜的原料。現代人的茶菜,無非是兩種形式:有形與無形。有形的多半是綠茶,有清香,顏色嫩,容易入饌;無形的則是茶湯,諸如用烏龍和普洱的茶湯入饌,引其味。無論如何,茶在菜中都是以擺設為前提、本著不影響菜餚本身香味的原則而加入的,漳茶鴨如是,龍井蝦仁亦如是。
  • 以茶入饌,把春心安放
    愛茶之人,不會錯過春日那一縷茶香;愛食之人,也不會錯過春季的清新美饌。不如慢沏一壺香茗,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邊雲捲雲舒。
  • 「吃花群眾」:春吃百花才是對春天最尊重的打開方式
    把花吃進肚裡,才是對春天最尊重的打開方式進入四月花兒們競相開放扮靚了整個春天鮮花不僅是觀賞的植物任東 攝「花中自有不老方」「食花如花,花容體香」古人認為花有養生美容的功效因此春天吃花成了古代美人們一項必不可少的春日活動資料圖:1噸重鮮花餅。
  • 【智慧廳堂】以花入饌,食盡人間煙火
    花多開在一至三月,伴著冬雪春風,為百花之首,自古被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以韻勝,以格高。其枝虯曲蒼勁嶙峋,花小巧清香,最宜觀賞。且梅花可食,食之有解鬱除煩之效。我國自古就有「以花入饌」的飲食習俗,春有玉蘭茶,夏有銀花蜜飲,秋有荸薺桂花餅,凜冽的寒冬自然少不了凌寒獨自開的梅花了。
  • 荔枝入饌 「穿針引線」
    夏天,是嶺南佳果荔枝的季節,除了生吃解渴,更能入饌。粵菜師傅巧妙設計,將荔枝肉與蝦仁共燴——碧綠蝦仁炒荔枝肉。本期,我們請來粵菜師傅劉均平給大家帶來品質美味。  粵菜師傅檔案  劉均平,廣州W酒店紫艷中餐廳行政總廚。劉師傅生長於享有「吃在廣東,廚出鳳城」美譽的順德,從小受到家人影響,喜歡研究廚藝。
  • 花饌丨慈禧太后最愛的菊花火鍋
    古人以花卉入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歷代的食譜、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對花饌的記錄。然而,對食物的製作最為考究的,當屬宮廷。在清朝的宮廷中,以生活奢華著稱的慈禧太后就發明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菊花火鍋。
  • 花入饌食芝別趣 2017歐洲奶酪媒體品鑑會在京舉行 
    2017年11月29日,由法國國家乳製品行業協會(CNIEL)主辦的「花入饌食芝別趣——歐洲奶酪與花的完美結合」2017歐洲奶酪北京媒體品鑑會在北京花廚Tomacado餐廳舉辦。法國國家乳製品行業協會代表以及媒體人到場,在花的海洋中共同品嘗來自歐洲的馥鬱芝香與清新花香的獨特搭配。
  • 座頭鯨如何一口吞下一大群小魚?相關研究登上美國科學院院報
    座頭鯨如何一口吞下一大群小魚?魚群會令海洋中的大型捕食者感到迷惑,比如海獅,它們通常一口只吃一條魚,此時就會顯得「無從下口」。但是,這種策略對座頭鯨這樣的「巨無霸」來說行不通了,它們往往可以一口就吞下三分之二的魚群。
  • 春天,「吃土」不如「吃花」,把整個春天都吃進了嘴裡!
    芳菲無限的春天,若不來一場花之宴,莫不是錯過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中國有兩千多年的食花傳統,最初興於宮廷,後漸漸流行於士大夫階層,到春秋戰國時,屈原寫《離騷》,也有了「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自況。宋朝出了一本《山家清供》,說白了,又一本養生書,裡面介紹可食的花數種:白玉蘭、二月梅、玫瑰、忍冬、茉莉、石斛花、牡丹花等。
  • 【梨花開了】一場梨花「雪」,驚豔了臨夏整個春天!
    【梨花開了】一場梨花「雪」,驚豔了臨夏整個春天!在國家3A級的旅遊景區枹罕山莊,每年的春天,梨花都會與東風相約綻放出它的千姿百態。閉眼,行走在山間的小路,梨花的香氣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一樹梨花一樹春,一季花世一人聲,春風十裡,不如與梨花來一場浪漫的約定。唐代詩人丘為曾作「冷豔全欺雪,餘香乍入衣」的詩句形容梨花純潔賽雪。進入四月,梨花在臨夏市枹罕鎮枹罕山莊燦爛綻放,吸引許多市民去赴這場世外桃源般的梨花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