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詩歌創作背景
鄭燮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父親是縣私塾教師,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早歲艱辛,三歲生母去世,十四歲又失去繼母,二十三歲娶妻,三十歲父親去世,二女一子,生活困苦,揚州賣畫為生,之後又喪子,三十九歲,妻子徐夫人病逝,四十歲才中舉人,四十三歲中進士。四十九歲出任山東範縣知縣。
為官期間,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
板橋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場的種種黑暗,立功天地的抱負難以實現,於是歸隱之意俱增。六十一歲,辭官回到揚州賣畫為生。鄭板橋顛沛了一生,不向各種惡勢力低頭,仍如磐石般堅強,如清竹般勁挺,如蘭花般高潔。這首《竹石》正是他自己為人的寫照。
詩歌賞析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一個「咬」字,人格化的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翠竹的根深深扎在破裂的巖石之中的情景。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寫出竹子高尚的品行和頑強意志。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這首詩中的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仍巋然不動,表達它的堅韌剛勁。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託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啟示:人生多難,人們難免會向現實妥協,向惡勢力低頭。鄭板橋面對生活苦難,依舊堅持理想,活的竹子一樣清高,值得人們讚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本文屬於【意愛笑國學文化】專題,意愛笑作為一個原創的知識問答分享平臺,擁有k12教育、就業與職業規劃、教育學心理學、興趣擴展、文化天地等多個欄目。關注「意愛笑」百家號,訂閱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