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金華古城,婺江之濱,有座古老的樓閣,這是被宋代詞人李清照譽為「千古風流」的八詠樓。今天上午,港澳臺學子們以八詠樓為起點,參觀古子城,遊覽太平天國侍王府,感受金華歷史文化的博大莊嚴。
八詠樓位於金華市古子城八詠路中段,南臨婺江,建於8.7米的石砌城牆臺基上,臺基下存有金華古子城西門——桐樹門遺址。南朝齊隆昌元年(494年),八詠樓由東陽郡太守沈約始建,名為玄暢樓。因沈約登樓賦《八詠》詩,後改名八詠樓。1981年八詠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之後,學子們來到金華市博物館,跟隨講解員從歷史學、地質學等多視角解讀了金華的歷史文化。
在博物館內的陶器拼裝體驗區,大家紛紛上前嘗試。
「來到金華博物館,看到很多古代的文物,尤其是剛剛體驗了陶器拼裝小遊戲,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下午我們要去婺州窯親身體驗製作,我非常期待。」來自廈門大學的香港學子吳嘉慧說道。
都說要了解一個城市,就從它的博物館開始。港澳臺學子能在這裡了解到更多的金華歷史文化。
下午,學子們來到婺城區雅畈漢灶村,在中國婺州窯博物館了解婺州窯的燒制技藝、發展傳承歷史等相關知識,並進行製作體驗,探尋婺窯故事,與古今對話。
從一塊粘土,到獨具特色的婺州窯,融合著別樣的匠心與手藝。撫古啟今,薪火再續,在浴火中靜訴淳厚質樸。
據了解,從原料配製、拉坯成型、裝飾刻畫到施釉燒制,婺州窯要經歷三十幾道工序,每一環緊密相扣。
揉土、捏制、修型,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裔菲說,自己是第一次做這個,剛開始連踏板都不會踩,但在老師的指導下,她多次嘗試,慢慢熟悉起來,還用美工刀在作品上刻出了自己的名字留作紀念。
來自香港的李新地對制陶也有濃厚的興趣,她興致勃勃地做了兩個陶製品。
三江交匯融天地,婺州璀璨耀古今。金華城市展示館就坐落在市區燕尾洲路與賓虹東路交叉口,這是一個複合型新概念城市展示館,是金華文化新地標之一,是城市建設新窗口。
這是今天行程的最後一站,港澳臺學子在這裡能進一步了解金華。
在這裡展出的巨幅玉石鑲嵌《黃大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作品由我國當代傑出鑲嵌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王銀華設計創作,他帶領團隊歷時三年一刀一鑿精雕細嵌,用祖傳的玉石鑲嵌絕活於2010年10月完成了這套氣勢恢弘的作品。黃大仙傳說和彩石鑲嵌工藝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該作品也是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遇碰撞出的藝術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