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奇觀:鄒城四山摩崖刻經

2020-12-11 孔孟之鄉
鐵山摩崖

  提到山東鄒城,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亞聖孟子,聯想到岱南奇觀嶧山,或許您並不知道,這裡還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集佛教與書法於一體的文化奇觀——四山(鐵山、岡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經。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發展,摩崖刻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當時佛法甚盛、學說紛呈、信眾廣布,集資刻經者很多,請書匠及石工將佛經鐫刻在山坡石壁上被視為一種善舉。另外,出於統治需要,當時有一些時期掀起的滅佛運動以拆除寺院、遣散僧侶、焚毀佛經為手段,僧侶為避難逃入偏僻的山中修行,也採取摩崖刻經的方式,為的是「纖竹易銷,金石難滅,託於高山,永留不絕。」

鐵山摩崖刻經選字

  位於鄒城岡山公園內的鐵山摩崖石刻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奇蹟,山南坡一片長66米、寬17米的斜面上,鐫刻著字徑40至80釐米的《大集經·穿菩提品》九百三十字及《石頌》六百字,蔚為壯觀。置身其畔,仿佛聽到了僧侶誦經和石匠錘釺的聲響、看到了1400多年前摩崖題刻的浩大工程場面。

岡山「雞嘴石」上刻有《佛說觀無量壽經

  據考證,鐵山、尖山摩崖刻經的經主(即刻經主持者、出資刻經的佛門信徒弟子)之一分別為祖居鄒縣的西漢丞相匡衡苗裔匡喆兄弟、西漢二世丞相韋賢、韋玄成的後裔韋子深。當時他們率邑人共同集資完成了這巨大的刻經工程。可惜的是,尖山摩崖刻經在1960年春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破壞,其中字徑高達1米半的「大空王佛」等字也只能從流傳下來的拓片中才能一見了(註:山東東平洪頂山另有《大空王佛》摩崖石刻)。

尖山大空王佛拓片

  北朝摩崖刻經在我省分布廣泛,著名的除鄒城四山摩崖外,還有泰山經石峪、徂徠山映佛巖、東平洪頂山、寧陽水牛山等多處。據考證,這些刻經的書寫者均為北朝時著名書僧安道壹。

鐵山摩崖題名

  北朝摩崖刻經書體獨特、體勢寬博、氣勢恢弘,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處於篆隸楷行草諸體中由隸入楷的轉化時期、即被稱為「魏碑」一路,自清乾嘉之際(1796年前後)為「西泠八家」之一、時任山東運河同知的著名金石學家黃易發現後,沉睡了千年之久、歷經風雨剝蝕的四山摩崖才逐漸引起書學界的重視。力倡碑學的康有為云:「魏碑大種有三,一曰龍門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岡山尖山鐵山摩崖……龍門為方筆之極軌,雲峰為圓筆之極軌,四山摩崖通楷隸、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窠之極軌也。」清代書法家包世臣稱四山摩崖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石頌》則讚美安道壹的書法「清跨羲誕、妙越英繇,如龍蟠霧、似鳳騰霄。」均給予其極高的評價。

葛山摩崖選字

  筆者數年前專程探訪葛山摩崖,詢問葛爐山村的老人摩崖刻經的具體方位,老人一臉的不解,說只知道村北山上有「神仙大字」。今春探訪岡山刻經,從山間牧羊老人那裡打聽到石刻所在山谷的位置,抵達後恰遇「海德堡大學」幾位洋學生正在細心地測繪刻石,經詢問得知他們正在完成有關中國佛教的一個研究課題。由此我想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珍貴的東西,需要我們認真地發掘和研究。  

臺北舉辦山東摩崖書法展
北京舉辦山東摩崖書法展

  (作者郭焰,孔孟之鄉地域文化研究和傳播者。)

相關焦點

  • 黃易與鄒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經
    以地域和內容分為兩種:其一,以萊州雲峰諸山(有雲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玲瓏山)為主的北魏鄭道昭上、下碑及附屬刻石;其二,以泰嶧諸山(有泰山、徂徠山、水牛山、嶧山、鐵山、崗山、尖山、葛山等)佛教摩崖刻經。兩者都是刻於花崗巖摩崖或石壁之上,但內容完全不同。乾隆五十七年(1792)黃易對雲峰諸山北魏刻石踏訪,嘉慶二年(1797)對泰嶧諸山佛教摩崖刻石踏訪。
  • 鄒城名勝古蹟——崗山摩崖刻經
    鄒城名勝古蹟——崗山摩崖刻經   【崗山摩崖刻經】崗山摩崖石刻位於鐵山之北,刻經順山谷兩
  • 四山摩崖,關於鄒城這四座山的故事
    鐵山 鐵山位於鄒城市,雖然稱為山,其實是海拔只有146米的丘陵低山,周長4.4公裡。摩崖刻經就在在山南坡上。
  • 跨越千年的藝術邂逅——摩崖刻經拓片畫賞析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開出高價收購鐵山摩崖刻經拓片,最後發現不是買不到,而是根本沒有。於是有人想到了仿製,先做成木製模板,再造出假拓片,由於缺乏巖面經過風化所導致的石頭質感,很容易被識破。《畫像讚碑》上面所說尖山和鐵山,均屬山東鄒城北朝摩崖刻經範圍。
  • 黃易對北朝摩崖刻經的探訪(崗山)
    他在《山左金石志》中記載了五處摩崖刻經,有的刻經記有尺寸,應是黃易為其提供的信息。但是,阮元看到的只是崗山刻經的一部分,無法對刻經進行全面研究,記載的內容只是崗山刻經很少的一部分,並未能辨識經名,可謂遺憾。阮元在志中寫道:崗山摩崖佛經四種:大象二年(580)七月刻,在鄒縣崗山。一刻如是我聞云云,凡十行,在大石東面。
  • 《四山摩崖石刻》悠久歷史—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帶你重返武俠世界
    摩崖石刻融自然景觀、宗教文化、書法藝術為一體,人們置身於山林峭壁、藍天白雲、蒼松翠柏、潺潺流水、陣陣清風間觀賞摩崖刻經,既可以領略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可以了解宗教文化的智慧所在,還可以沉醉於書法藝術的境界之中,令人感受到無窮的藝術魅力。
  • 濟南發現距今1500年安道一題名摩崖刻經(圖)
    據有關專家講,這是在山東境內泰安、鄒縣、汶上等8處北齊刻經中發現的紀年最早、北齊名僧安道一題名最多的摩崖刻經,為同類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洪範池鎮摩崖石刻已發現5處  記者採訪了解到,平陰縣洪範池鎮近日對黑風口二股山的摩崖石刻進行保護性清理,在清理中發現其邊緣處有「清河元年造」幾個字跡,於是進行妥善保護,並報告了文物部門。
  • 摩崖!
    、崗山、葛山、尖山、嶧山摩崖刻經(簡稱鄒城刻經),是北齊、北周時期著名僧侶書法家刊刻在花崗巖石壁的佛經和題跋文字。四山刻經對探討我國北朝時期漢字隸楷演變及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研究中國宗教文化也是極為罕見的資料。千百年來鄒城刻經引起眾多書法家的喜愛和推崇,許多金石學、書法理論典籍相繼著錄。近年來,在鄒城相繼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北朝摩崖刻經全集》和論文集,每年有大批中外書法家來鄒城考察、觀摩北朝刻經。
  • 中國佛教摩崖刻經暨燕趙金石學術研討會響堂山石窟博物館隆重召開
    2018年4月26日,」中國佛教摩崖刻經暨燕趙金石學術研討會」在河北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次活動是由河北省金石學會主辦,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和北響堂神都寺佛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會議期間同時還舉辦了「河北省第二屆金石拓本題跋展」。這次學術活動不僅是河北金石學研究領域的第二次成果展示,同時也是河北省首次舉辦以中國佛教摩崖刻經為研究主題的專業性學術研討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崗山摩崖高清欣賞
    「四山」是指散布於鄒城市郊及附近的鐵山、崗山、尖山、葛山,距鄒城市中心1—13公裡。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可達。是古代佛教的重要遺蹟和佛教、書法研究的重要史料。鐵山摩崖刻經南北長66.2米,東西 16.4 米,總面積1037平方米。現存佛經17行,795字,字徑60釐米。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佛經書法以隸為主,參以楷法,開張險峻,寬闊空靈,創造出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 由摩崖石刻想到的
    小城不大,卻是鄒魯文化的興盛起源之地。來到這裡才發現,讓人敬仰和尊崇的,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還有另外一部隱於山野,卻又恢宏於世的煌煌巨製——北朝摩崖刻經。   初夏雨後,光風霽月,萬物明淨,我與鄒城市書法協會主席、金文專家殷延祿先生一起來到位於城北的鐵山,拜謁鐵山摩崖石刻。   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 雄霸天下奇美驚世 "山東佛教刻經拓片展"在臺北舉辦
    2月25日,山東佛教刻經拓片展在臺北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開展。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精選帶來了13幅聞名於世的刻經拓片,包括幅寬22米的泰山經石峪刻經拓片、高達17米的鐵山《石頌》、東平洪頂山《大空王佛》等經典作品首次在臺灣展出,吸引了眾多臺灣民眾前來觀賞。展出將在3月3日結束。
  • 崗山摩崖刻石
    崗山摩崖刻石 (/7) 2014-10-31 11:07 [提要]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奇特現象,即氣勢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特別是大字刻石),多分布在山東。一處是跨萊州、平度、青州三市四山的「雲峰刻石」,一處是集中在魯中南山區的摩崖刻經,包括泰山經石峪、新泰徂徠山,鄒城鐵山、崗山、葛山、尖山、嶧山,汶上水牛山的各種佛經刻字。
  • 藏在深山裡的經石古碑,摩崖書法——泰山經石峪
    《泰山金剛經》又名《泰山經石峪》,在泰山眾多刻石中,北朝摩崖書法《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大般若經》和《般若波羅蜜經》,在書法史上地位極高。泰山經石峪石刻,在山東泰山鬥母宮東北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暴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 北齊刻經《尖山摩崖》,美到極限的震撼
    四山摩崖以其磅礴的氣勢, 高渾簡穆的書風, 野逸稚樸的天趣, 成為書界學人尤其是有識之士的追捧~ 尖山摩崖刻石在鄒縣城東北十二華裡的朱山。從山前的朱家山村(原名"朱山莊")往東北走一裡地即到。因山上原刻有"大空王佛",即稱為"大佛嶺"。當地老鄉諧音稱為"大步頂"。
  • 觀音經刻:北朝摩崖與碑像刻經_佛教_鳳凰網
    北朝至隋代時山東、河北等地的摩崖與像碑上出現很多刻經,《法華經》中《普門品(觀音經)》出現不少,如山東濟南歷城區黃石崖刻有《觀音經》起首及《無常經偈》,其年代在北魏至東魏,是刻經中最早作品之一。《大涅槃經·聖行品》中雪山童子聞偈、轉輪王為聞半偈剜身燃千燈故事都說應將「無常偈」速速寫刻紙上石上,因而摩崖刻出佛經或源於此,此後才與末法思想相關。現知觀音經刻還有河南禹縣西魏大統十三年《高王經》、北齊造像碑《高王經》、《觀音經》等;北齊河清至武平年間,洪頂山、徂徠山、光華寺刻有觀世音佛號;北齊天保十年河南輝縣通玄寺有《妙法蓮花經》造像碑,皇建元年山東東平縣口檀寺有《觀音經》碑。
  • 從書齋走向自然的實踐——著名書法家李一「寫山」摩崖書法展側記
    東塘先生舊有《冒雨過石門山後由橫嶺口轉寺前》一律,偶經其處,因追和之。』」李一說,他同時感慨摩崖作品的不易:「我書丹後,又請曲阜的刻工來刻,刻好後再以宣紙拓出。摩崖和一般的書法作品不同,需要經過很多工序,所以摩崖創作是集體勞動,從書寫到能夠成功展出,不是我一個人的成就,飽含著許多人的汗水。」在創作過程中,對李一而言,挑戰最大的還是書寫過程。
  • 尋覓北朝刻經,記一次摩崖石刻之旅,帶你看看不為人知的文化
    尋覓北朝刻經,記一次摩崖石刻之旅,帶你看看不為人知的文化。這是一次找尋中國古代文化的旅程,什麼文化呢,那就是恢弘於世的巨製,中國北朝的摩崖刻經。那麼我們這次的旅程的目的地就在山東西南部的鄒城市。因為這裡有很著名的五山摩崖刻經,在此藝術中地位以及影響是很高的。
  • 安道一原拓——洪頂山《風門口碑》摩崖拓片欣賞
    洪頂山摩崖刻經,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東北方洪頂山上。
  • 在鄒城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之嶧山
    嶧山嶧(yì)山又名「鄒嶧山」、「鄒山」 、「東山」,海拔582.8米,是我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有齊魯名山歸岱嶧的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嶧山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在嶧山周邊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