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刻:北朝摩崖與碑像刻經_佛教_鳳凰網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北朝至隋代時山東、河北等地的摩崖與像碑上出現很多刻經,《法華經》中《普門品(觀音經)》出現不少,如山東濟南歷城區黃石崖刻有《觀音經》起首及《無常經偈》,其年代在北魏至東魏,是刻經中最早作品之一。《大涅槃經·聖行品》中雪山童子聞偈、轉輪王為聞半偈剜身燃千燈故事都說應將「無常偈」速速寫刻紙上石上,因而摩崖刻出佛經或源於此,此後才與末法思想相關。現知觀音經刻還有河南禹縣西魏大統十三年《高王經》、北齊造像碑《高王經》、《觀音經》等;北齊河清至武平年間,洪頂山、徂徠山、光華寺刻有觀世音佛號;北齊天保十年河南輝縣通玄寺有《妙法蓮花經》造像碑,皇建元年山東東平縣口檀寺有《觀音經》碑。北齊天統到武平初,南響堂第4窟刊刻《觀音經》。北齊武平二年末中皇山摩崖刻有《觀音經》。隋開皇八年汶上縣刻有觀音經 、開皇十年北京房山縣萬佛堂孔水洞刻添品法華經中的普門品,房山雲居寺雷音洞開皇十二年刻有全部《法華經》和《高王觀世音經》,至開皇十三年河北曲陽八會寺與河北行唐封崇寺都刻有《普門品》。直至在唐宋遼代,北、南方亦有觀音經刻。刻經本為宣教及防末法之舉,摩崖與碑刻的觀音經如此普遍地出現,自然清楚地說明觀音信仰流行的程度。

相關焦點

  • 黃易與鄒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經
    黃易在山東等地調查繪製的《岱麓訪碑圖》及《岱巖訪古日記》等圖像文字,對研究山東漢魏碑刻,特別是北朝佛教摩崖刻經,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山東地區摩崖刻石眾多,其年代主要以北朝時期為主。兩次訪古調查黃易均有記錄和圖繪、拓片資料,見於黃易《雲峰拓碑圖》《小蓬萊閣金石目》《岱麓訪碑圖》等圖文資料。黃易對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摩崖刻經踏訪與拓片採集,從乾隆末年開始,他提供給阮元的拓片和有關記錄,是編寫《山左金石志》刻經條目的資料來源。
  • 黃易對北朝摩崖刻經的探訪(崗山)
    山陰溝壑兩側有兩品刻經:一為《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經首序文,一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文。《入楞伽經》同段經文刊刻兩遍:一為散刻大字書寫,字徑30—40釐米,分布在東西兩區三十餘塊巨石上;另一是較為集中的小字書寫,字徑10—20釐米,分布在東西兩區五塊摩崖巨石之上。
  • 尋覓北朝刻經,記一次摩崖石刻之旅,帶你看看不為人知的文化
    尋覓北朝刻經,記一次摩崖石刻之旅,帶你看看不為人知的文化。這是一次找尋中國古代文化的旅程,什麼文化呢,那就是恢弘於世的巨製,中國北朝的摩崖刻經。那麼我們這次的旅程的目的地就在山東西南部的鄒城市。因為這裡有很著名的五山摩崖刻經,在此藝術中地位以及影響是很高的。
  • 跨越千年的藝術邂逅——摩崖刻經拓片畫賞析
    《畫像讚碑》相比各種碑拓,面積巨大的摩崖刻經更容易被拓片收藏者忽略,它們自古以來依附於山崖巖壁,除非山崩石裂,或像當地村民開山取石那樣將尖山摩崖刻經毀壞殆盡,作為司空見慣的人文景觀,很少引發收藏欲望,等到有所意識已經為時過晚,因而越顯珍貴。
  • 「大空王佛—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拓片展」在臺中圓滿落幕
    10月6日,由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臺灣「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主辦,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臺灣「中華經典研究學會」具體承辦的「大空王佛—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拓片展」在臺中「中華經典研究學會」展覽15天後,順利落幕。
  • 文化奇觀:鄒城四山摩崖刻經
    、尖山)摩崖刻經。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發展,摩崖刻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當時佛法甚盛、學說紛呈、信眾廣布,集資刻經者很多,請書匠及石工將佛經鐫刻在山坡石壁上被視為一種善舉。當時他們率邑人共同集資完成了這巨大的刻經工程。可惜的是,尖山摩崖刻經在1960年春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破壞,其中字徑高達1米半的「大空王佛」等字也只能從流傳下來的拓片中才能一見了(註:山東東平洪頂山另有《大空王佛》摩崖石刻)。
  • 雄霸天下奇美驚世 "山東佛教刻經拓片展"在臺北舉辦
    2月25日,山東佛教刻經拓片展在臺北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開展。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精選帶來了13幅聞名於世的刻經拓片,包括幅寬22米的泰山經石峪刻經拓片、高達17米的鐵山《石頌》、東平洪頂山《大空王佛》等經典作品首次在臺灣展出,吸引了眾多臺灣民眾前來觀賞。展出將在3月3日結束。
  • 藏在深山裡的經石古碑,摩崖書法——泰山經石峪
    《泰山金剛經》又名《泰山經石峪》,在泰山眾多刻石中,北朝摩崖書法《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大般若經》和《般若波羅蜜經》,在書法史上地位極高。泰山經石峪石刻,在山東泰山鬥母宮東北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暴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 濟南發現距今1500年安道一題名摩崖刻經(圖)
    ,上面寫著「清河元年造」幾個字,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該摩崖刻經的刻制年代為距今已1500年左右的「清河元年」。安道一雖在佛史上沒有記載,但西至河南、河北,東至山東東部多處有他的刻經。山東境內泰安、鄒縣、汶上等地有8處,平陰縣洪範池鎮的摩崖石刻發現的時間雖然較晚,但是在同類北齊刻經中發現的紀年最早、安道一題名最多的摩崖刻經,為同類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 鄒城名勝古蹟——崗山摩崖刻經
    鄒城名勝古蹟——崗山摩崖刻經   【崗山摩崖刻經】崗山摩崖石刻位於鐵山之北,刻經順山谷兩
  • 摩崖!
    由於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樣進行精細字體為古隸,大小、長度、廣狹參差錯落,既有天然的韻味,又有雄強的骨力與威勢,被稱作「神品」。摩崖有些是經過書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鑿刻,故其書風多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出一種陽剛之美。中國名山眾多,大山是人們生活的來源,多崇拜為神靈,登山又可增智放懷,借金石永固難滅,拓刻者遂多見。少者數字,多者千言。
  • 揭秘:平陰天池山摩崖造像
    但頭顱雕鑿的風格是唐代中晚時期的典型風格,與洛陽龍門石窟的極南洞左右脅侍菩薩略同;其雕鑿手法與長清聖佛洞內的菩薩像相近。在《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中所顯示的唐代造像,下體的長裙亦多為垂帳式的「曹衣出水」的藝術手法,與此風格是同樣的。造像每尊都有紀名,根據三尊造像的形態內容,應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西方三聖」,是一佛二菩薩的組合形式。
  • 中國佛教摩崖刻經暨燕趙金石學術研討會響堂山石窟博物館隆重召開
    2018年4月26日,」中國佛教摩崖刻經暨燕趙金石學術研討會」在河北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次活動是由河北省金石學會主辦,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和北響堂神都寺佛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會議期間同時還舉辦了「河北省第二屆金石拓本題跋展」。這次學術活動不僅是河北金石學研究領域的第二次成果展示,同時也是河北省首次舉辦以中國佛教摩崖刻經為研究主題的專業性學術研討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書苑奇珍——雲峰山摩崖石刻:北朝200年無數書家匠人巨製
    北魏至北齊間,山東掖縣、益都、平度境內的雲峰、太基、天柱、百峰諸山,出現了景象壯觀的摩崖石刻群,為書法藝術的天然展覽館。經後人搜拓,約48種,其中雲峰山19種、太基山19種、天柱山7種、百峰山3種。這一摩崖群,北朝200年間,經過無數書家及匠人的辛勤創作,終成鴻篇巨製,堪與日月同光。雲峰山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是《鄭文公碑》。此碑全稱《魏故兗州刺史鄭羲之碑》,比南朝《瘞鶴銘》早3年,有上下二碑,上碑在古光州(今山東平度縣)天柱山崖,字跡較小;下碑在今山東掖縣東南雲峰山。上碑字小,磨損嚴重,字多難讀。下碑字大,幾無泐損。
  • 崗山摩崖高清欣賞
    是古代佛教的重要遺蹟和佛教、書法研究的重要史料。鐵山摩崖刻經南北長66.2米,東西 16.4 米,總面積1037平方米。現存佛經17行,795字,字徑60釐米。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佛經書法以隸為主,參以楷法,開張險峻,寬闊空靈,創造出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 北齊刻經《尖山摩崖》,美到極限的震撼
    一千多年來,藏之山崖無人識, 經清代黃易訪得後,始以面世。 尖山摩崖刻石在鄒縣城東北十二華裡的朱山。從山前的朱家山村(原名"朱山莊")往東北走一裡地即到。因山上原刻有"大空王佛",即稱為"大佛嶺"。當地老鄉諧音稱為"大步頂"。
  • 泰山金剛經,刻在大地上的經書,歷經千年才被發現
    這部《泰山金剛經》在泰山鬥母宮東北方的峽谷中,是刻在一塊低緩而下的巨大石坪上,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近2000平米的面積上密密麻麻的刻滿了經文。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 《四山摩崖石刻》悠久歷史—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帶你重返武俠世界
    摩崖石刻融自然景觀、宗教文化、書法藝術為一體,人們置身於山林峭壁、藍天白雲、蒼松翠柏、潺潺流水、陣陣清風間觀賞摩崖刻經,既可以領略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可以了解宗教文化的智慧所在,還可以沉醉於書法藝術的境界之中,令人感受到無窮的藝術魅力。
  • 由摩崖石刻想到的
    來到這裡才發現,讓人敬仰和尊崇的,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還有另外一部隱於山野,卻又恢宏於世的煌煌巨製——北朝摩崖刻經。   初夏雨後,光風霽月,萬物明淨,我與鄒城市書法協會主席、金文專家殷延祿先生一起來到位於城北的鐵山,拜謁鐵山摩崖石刻。   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 北朝廟碑《嵩高靈廟碑》譽為高品、《張猛龍碑》譽為天下第一
    北朝刻石中廟碑數量不多,其中早期古樸風格以《嵩高靈廟碑》為代表。此外,還有《大代華嶽碑》(公元439年)、《張猛龍碑》等。歷史名碑之《嵩高靈廟碑》:《嵩高靈廟碑》又名《寇君碑》,刻於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現存於河南登封嵩山中嶽廟內。碑文為楷書,23行,行50字,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塊北魏碑。《嵩高靈廟碑》相傳為道士寇謙之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