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與鄒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經

2020-12-11 依妍閣

濟寧是黃易的第二故鄉。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慶七年(1802),他在此為官生活了二十餘年,直至去世。其間他以濟寧為出發地,調查山東諸多文物石刻,發掘武氏祠、尋訪漢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經等等,通過各種方式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並進行研究題跋。他在調查中注重文字記錄和圖像繪製,每次發現摩崖碑刻,必詳細記錄、拓片和繪製圖像,提取完整資料以供研究。這種科學的調查和提取資料的方法,與今日考古調查方法相仿,稱其為石刻考古先驅,實不為過。黃易在山東等地調查繪製的《岱麓訪碑圖》及《岱巖訪古日記》等圖像文字,對研究山東漢魏碑刻,特別是北朝佛教摩崖刻經,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山東地區摩崖刻石眾多,其年代主要以北朝時期為主。以地域和內容分為兩種:其一,以萊州雲峰諸山(有雲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玲瓏山)為主的北魏鄭道昭上、下碑及附屬刻石;其二,以泰嶧諸山(有泰山、徂徠山、水牛山、嶧山、鐵山、崗山、尖山、葛山等)佛教摩崖刻經。兩者都是刻於花崗巖摩崖或石壁之上,但內容完全不同。乾隆五十七年(1792)黃易對雲峰諸山北魏刻石踏訪,嘉慶二年(1797)對泰嶧諸山佛教摩崖刻石踏訪。兩次訪古調查黃易均有記錄和圖繪、拓片資料,見於黃易《雲峰拓碑圖》《小蓬萊閣金石目》《岱麓訪碑圖》等圖文資料。

黃易對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摩崖刻經踏訪與拓片採集,從乾隆末年開始,他提供給阮元的拓片和有關記錄,是編寫《山左金石志》刻經條目的資料來源。嘉慶二年(1797),是黃易進行的最後一次考察活動,目標是對泰山經石峪、鄒城四山刻經及徂徠山映佛巖等佛教刻經的調查,每次調查所得,均繪有草圖和日記,可以說是對山東佛教刻經一次全面的記錄和整理。雖然在黃易踏訪鄒城刻經之後,清道光年間《鄒縣誌稿》也有相關刻經的記述,但是黃易的調查顯然更為全面和深刻。

自阮元《山左金石志》刊出以後,影響較大,諸多金石文獻相繼出現對北朝刻經的著錄,主要有段松苓《山左碑目》、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王昶《金石萃編》、李佐賢《石泉書屋·金石題跋》、孫葆田《山東通志》、馬星翼《鄒縣誌稿》、葉昌熾《語石》,等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對刻經書法的理論論述也產生較大影響。直到20世紀末,鄒城北朝刻經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1989年,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對摩崖刻經進行考古普查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並相繼於1990年、2002年、2006年召開北朝刻經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了三部學術論文集,揭開了對北朝刻經全面研究的序幕,取得了許多學術成果,引起國內外佛教文化、書法藝術各界的高度關注。2005年以來實施的中德合作中國佛教石刻經調查項目,經過五年的工作,取得豐碩的成果。鄒城北朝摩崖刻經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寶庫,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多的藝術寶藏整理髮掘出來。——摘自胡新立《黃易與鄒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經》

黃易《岱麓訪碑圖》後石屋

相關焦點

  • 黃易對北朝摩崖刻經的探訪(崗山)
    根據黃易提供的拓本和資料,阮元進行了整理研究,較黃易對崗山刻經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他在《山左金石志》中記載了五處摩崖刻經,有的刻經記有尺寸,應是黃易為其提供的信息。但是,阮元看到的只是崗山刻經的一部分,無法對刻經進行全面研究,記載的內容只是崗山刻經很少的一部分,並未能辨識經名,可謂遺憾。
  • 文化奇觀:鄒城四山摩崖刻經
    鐵山摩崖  提到山東鄒城,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亞聖孟子,聯想到岱南奇觀嶧山,或許您並不知道,這裡還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集佛教與書法於一體的文化奇觀——四山(鐵山、岡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經。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發展,摩崖刻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當時佛法甚盛、學說紛呈、信眾廣布,集資刻經者很多,請書匠及石工將佛經鐫刻在山坡石壁上被視為一種善舉。
  • 跨越千年的藝術邂逅——摩崖刻經拓片畫賞析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開出高價收購鐵山摩崖刻經拓片,最後發現不是買不到,而是根本沒有。於是有人想到了仿製,先做成木製模板,再造出假拓片,由於缺乏巖面經過風化所導致的石頭質感,很容易被識破。《畫像讚碑》上面所說尖山和鐵山,均屬山東鄒城北朝摩崖刻經範圍。
  • 鄒城名勝古蹟——崗山摩崖刻經
    鄒城名勝古蹟——崗山摩崖刻經   【崗山摩崖刻經】崗山摩崖石刻位於鐵山之北,刻經順山谷兩
  • 觀音經刻:北朝摩崖與碑像刻經_佛教_鳳凰網
    北朝至隋代時山東、河北等地的摩崖與像碑上出現很多刻經,《法華經》中《普門品(觀音經)》出現不少,如山東濟南歷城區黃石崖刻有《觀音經》起首及《無常經偈》,其年代在北魏至東魏,是刻經中最早作品之一。《大涅槃經·聖行品》中雪山童子聞偈、轉輪王為聞半偈剜身燃千燈故事都說應將「無常偈」速速寫刻紙上石上,因而摩崖刻出佛經或源於此,此後才與末法思想相關。現知觀音經刻還有河南禹縣西魏大統十三年《高王經》、北齊造像碑《高王經》、《觀音經》等;北齊河清至武平年間,洪頂山、徂徠山、光華寺刻有觀世音佛號;北齊天保十年河南輝縣通玄寺有《妙法蓮花經》造像碑,皇建元年山東東平縣口檀寺有《觀音經》碑。
  • 雄霸天下奇美驚世 "山東佛教刻經拓片展"在臺北舉辦
    2月25日,山東佛教刻經拓片展在臺北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開展。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精選帶來了13幅聞名於世的刻經拓片,包括幅寬22米的泰山經石峪刻經拓片、高達17米的鐵山《石頌》、東平洪頂山《大空王佛》等經典作品首次在臺灣展出,吸引了眾多臺灣民眾前來觀賞。展出將在3月3日結束。
  • 由摩崖石刻想到的
    來到這裡才發現,讓人敬仰和尊崇的,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還有另外一部隱於山野,卻又恢宏於世的煌煌巨製——北朝摩崖刻經。   初夏雨後,光風霽月,萬物明淨,我與鄒城市書法協會主席、金文專家殷延祿先生一起來到位於城北的鐵山,拜謁鐵山摩崖石刻。   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 尋覓北朝刻經,記一次摩崖石刻之旅,帶你看看不為人知的文化
    尋覓北朝刻經,記一次摩崖石刻之旅,帶你看看不為人知的文化。這是一次找尋中國古代文化的旅程,什麼文化呢,那就是恢弘於世的巨製,中國北朝的摩崖刻經。那麼我們這次的旅程的目的地就在山東西南部的鄒城市。因為這裡有很著名的五山摩崖刻經,在此藝術中地位以及影響是很高的。
  • 「大空王佛—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拓片展」在臺中圓滿落幕
    10月6日,由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臺灣「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主辦,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臺灣「中華經典研究學會」具體承辦的「大空王佛—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拓片展」在臺中「中華經典研究學會」展覽15天後,順利落幕。
  • 濟南發現距今1500年安道一題名摩崖刻經(圖)
    ,上面寫著「清河元年造」幾個字,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該摩崖刻經的刻制年代為距今已1500年左右的「清河元年」。安道一雖在佛史上沒有記載,但西至河南、河北,東至山東東部多處有他的刻經。山東境內泰安、鄒縣、汶上等地有8處,平陰縣洪範池鎮的摩崖石刻發現的時間雖然較晚,但是在同類北齊刻經中發現的紀年最早、安道一題名最多的摩崖刻經,為同類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 摩崖!
    摩崖有些是經過書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鑿刻,故其書風多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出一種陽剛之美。中國名山眾多,大山是人們生活的來源,多崇拜為神靈,登山又可增智放懷,借金石永固難滅,拓刻者遂多見。少者數字,多者千言。佛教經文刻石的風氣盛行於北朝,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
  • 崗山摩崖高清欣賞
    「四山」是指散布於鄒城市郊及附近的鐵山、崗山、尖山、葛山,距鄒城市中心1—13公裡。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可達。是古代佛教的重要遺蹟和佛教、書法研究的重要史料。鐵山摩崖刻經南北長66.2米,東西 16.4 米,總面積1037平方米。現存佛經17行,795字,字徑60釐米。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佛經書法以隸為主,參以楷法,開張險峻,寬闊空靈,創造出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 中國佛教摩崖刻經暨燕趙金石學術研討會響堂山石窟博物館隆重召開
    2018年4月26日,」中國佛教摩崖刻經暨燕趙金石學術研討會」在河北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次活動是由河北省金石學會主辦,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和北響堂神都寺佛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會議期間同時還舉辦了「河北省第二屆金石拓本題跋展」。這次學術活動不僅是河北金石學研究領域的第二次成果展示,同時也是河北省首次舉辦以中國佛教摩崖刻經為研究主題的專業性學術研討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四山摩崖石刻》悠久歷史—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帶你重返武俠世界
    摩崖石刻融自然景觀、宗教文化、書法藝術為一體,人們置身於山林峭壁、藍天白雲、蒼松翠柏、潺潺流水、陣陣清風間觀賞摩崖刻經,既可以領略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可以了解宗教文化的智慧所在,還可以沉醉於書法藝術的境界之中,令人感受到無窮的藝術魅力。
  • 崗山摩崖刻石
    崗山摩崖刻石 (/7) 2014-10-31 11:07 [提要]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奇特現象,即氣勢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特別是大字刻石),多分布在山東。一處是跨萊州、平度、青州三市四山的「雲峰刻石」,一處是集中在魯中南山區的摩崖刻經,包括泰山經石峪、新泰徂徠山,鄒城鐵山、崗山、葛山、尖山、嶧山,汶上水牛山的各種佛經刻字。
  • 北朝佛教石經書法典範,高清大圖集結!
    北朝佛教石經書法典範,高清大圖集結!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鐵山石頌》 《岡山入楞伽經》 《鐵山大集經》
  • 四山摩崖,關於鄒城這四座山的故事
    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鄒縣誌》記載:「(崗山在)縣北,距城二裡。南北兩崗,此即縣之坐山也。民國年間《山東鄒縣地理志》記載:「前崗山刻《大集經》,系東嶺僧安道壹所書,及北周大象元年匡哲刻經頌,北魏李巨敖、北齊孫洽等題名。」根據以上記載及鄒城「四山」的史料顯示,鐵山在清代及民國時期,曾長期被稱為「南崗」、「前崗」及「小鐵山」。
  • 藏在深山裡的經石古碑,摩崖書法——泰山經石峪
    《泰山金剛經》又名《泰山經石峪》,在泰山眾多刻石中,北朝摩崖書法《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大般若經》和《般若波羅蜜經》,在書法史上地位極高。泰山經石峪石刻,在山東泰山鬥母宮東北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暴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 北齊刻經《尖山摩崖》,美到極限的震撼
    一千多年來,藏之山崖無人識, 經清代黃易訪得後,始以面世。 尖山摩崖刻石在鄒縣城東北十二華裡的朱山。從山前的朱家山村(原名"朱山莊")往東北走一裡地即到。因山上原刻有"大空王佛",即稱為"大佛嶺"。當地老鄉諧音稱為"大步頂"。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石、拓片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石拓片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位於泰山腳下。由於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原石拓片很少見到。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與鐵山、葛山摩崖刻經風格類似,相比較而言,經石峪的字更加雍容、安詳,在藝術格調上要明顯高於其它幾個山頭的摩崖刻經,自古以來,有「大字鼻祖」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