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是黃易的第二故鄉。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慶七年(1802),他在此為官生活了二十餘年,直至去世。其間他以濟寧為出發地,調查山東諸多文物石刻,發掘武氏祠、尋訪漢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經等等,通過各種方式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並進行研究題跋。他在調查中注重文字記錄和圖像繪製,每次發現摩崖碑刻,必詳細記錄、拓片和繪製圖像,提取完整資料以供研究。這種科學的調查和提取資料的方法,與今日考古調查方法相仿,稱其為石刻考古先驅,實不為過。黃易在山東等地調查繪製的《岱麓訪碑圖》及《岱巖訪古日記》等圖像文字,對研究山東漢魏碑刻,特別是北朝佛教摩崖刻經,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山東地區摩崖刻石眾多,其年代主要以北朝時期為主。以地域和內容分為兩種:其一,以萊州雲峰諸山(有雲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玲瓏山)為主的北魏鄭道昭上、下碑及附屬刻石;其二,以泰嶧諸山(有泰山、徂徠山、水牛山、嶧山、鐵山、崗山、尖山、葛山等)佛教摩崖刻經。兩者都是刻於花崗巖摩崖或石壁之上,但內容完全不同。乾隆五十七年(1792)黃易對雲峰諸山北魏刻石踏訪,嘉慶二年(1797)對泰嶧諸山佛教摩崖刻石踏訪。兩次訪古調查黃易均有記錄和圖繪、拓片資料,見於黃易《雲峰拓碑圖》《小蓬萊閣金石目》《岱麓訪碑圖》等圖文資料。
黃易對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摩崖刻經踏訪與拓片採集,從乾隆末年開始,他提供給阮元的拓片和有關記錄,是編寫《山左金石志》刻經條目的資料來源。嘉慶二年(1797),是黃易進行的最後一次考察活動,目標是對泰山經石峪、鄒城四山刻經及徂徠山映佛巖等佛教刻經的調查,每次調查所得,均繪有草圖和日記,可以說是對山東佛教刻經一次全面的記錄和整理。雖然在黃易踏訪鄒城刻經之後,清道光年間《鄒縣誌稿》也有相關刻經的記述,但是黃易的調查顯然更為全面和深刻。
自阮元《山左金石志》刊出以後,影響較大,諸多金石文獻相繼出現對北朝刻經的著錄,主要有段松苓《山左碑目》、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王昶《金石萃編》、李佐賢《石泉書屋·金石題跋》、孫葆田《山東通志》、馬星翼《鄒縣誌稿》、葉昌熾《語石》,等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對刻經書法的理論論述也產生較大影響。直到20世紀末,鄒城北朝刻經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1989年,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對摩崖刻經進行考古普查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並相繼於1990年、2002年、2006年召開北朝刻經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了三部學術論文集,揭開了對北朝刻經全面研究的序幕,取得了許多學術成果,引起國內外佛教文化、書法藝術各界的高度關注。2005年以來實施的中德合作中國佛教石刻經調查項目,經過五年的工作,取得豐碩的成果。鄒城北朝摩崖刻經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寶庫,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多的藝術寶藏整理髮掘出來。——摘自胡新立《黃易與鄒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