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哨30年,見證民兵海防建設發展翻天覆地

2020-12-18 中國網

從昔日「兩條腿一雙眼」到如今「千裡眼順風耳」,從過去「一間簡易房」到現在「四層小洋樓」,堅守哨所數十載,見證民兵海防建設發展喜人成就——

守哨建哨,我與哨所共沐風雨

講述人:蔡洪斌

上海市崇明區陳家鎮民兵海防哨所哨長,1966年出生,崇明區陳家鎮東海村人。

整理人:孫東峰、樊 晨

「迅速啟動雷達,對東南方向海域進行捕捉查證。」前些日子的一場演練讓我感慨頗多,信息化的裝備給了我「千裡眼順風耳」,使我站在哨所,便能洞察目標區域裡的一舉一動。守哨30年,哨所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我家世代居住在崇明島,我的父親是一名老兵,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小時候,父親愛和我們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參軍入伍的種子便悄悄在我心裡生了根。1984年,我當兵進軍營,1988年退伍,來到陳家鎮哨所工作。

陳家鎮哨所建於1958年,三面臨海。起初,哨所只是一間面積不足3平方米的簡易木房。通向哨所的只有一條土路,道路兩旁生長著密密匝匝近半人高的蘆葦。老哨長告訴我,哨所是陸地觀測偵察向外延伸的最前沿,臨近海域過往船隻頻繁,情況複雜,須臾不可放鬆。那個時候,哨員觀測偵察主要以外出巡邏、目測觀察等方式進行。一陣大風吹來,蘆葦蕩便被吹得東倒西歪,哨員查灘時,多半需要彎著身子進出,條件艱苦。

1980年底,哨所新建值班用房,增建民兵哨所觀察崗樓,望遠鏡、一米測等設備落戶哨所。但這些依然沒能改變哨員生活條件的艱苦,沒有水、沒有氣,哨員只能挑著鐵桶去200米外的長江邊擔水,帶著鐮刀到灘涂上割蘆葦背回哨所當燃料。

1993年,我當上了哨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每天,我帶著哨員進行觀測偵察,快速準確處置各類突發情況;組織基礎訓練,練強哨員體能技能。那時,離島外出的機會有限,我願意把機會留給那些年輕的小夥子,而我更喜歡待在哨所,守著這片寧靜的海。

2005年崇明區人武部對哨所進行翻建,建築面積達700平方米,一樓為餐廳、戰備物資室,二樓為文化室、活動室,三樓為器材室,四樓為觀察室。新哨所配備了先進的偵觀設備,有高倍對海、對空望遠鏡,巡邏用摩託車、摩託艇,雷達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等等。各類設施一應俱全,就連玻璃也換成了能隔音防潮的雙層真空玻璃,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讓「家」的氛圍愈發濃厚。

2018年,上海警備區選取我們哨所開展哨所規範化建設試點工作,「數字海防」「智慧海防」成了我們哨所新的代名詞。哨員通過監控攝像頭向外望去,整個長江入海口、長江大橋和領海基點標誌等一覽無餘;先進的對海雷達,將海面上來往船隻目標盡收眼底。這一次哨所轉型建設構建起完善的信息網絡,為聯偵聯情、聯指聯保,實現「平時常態管控、急時聯合處突」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如今,哨員身在小島,就可以將語音、視頻及各類數據實時傳輸到軍警民聯防中心和部隊作戰值班室,大大提升哨所執勤效益。

數十載風風雨雨,哨員們守哨建哨,以哨為家,陪伴著哨所由小變大。點點滴滴的變化都反映出祖國的日益強盛和海防的日益強大。作為一名老哨員,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相關焦點

  • 福建漳州開發區女民兵無悔青春獻海防
    中新網漳州8月2日電 (吳清海)位於廈門灣南岸的漳州開發區海防南炮臺民兵哨所,在數十年間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花季少女,她們胸懷海疆,如鏗鏘玫瑰向海而開。在建軍9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哨所,用文字和鏡頭記錄女民兵紮根哨所、堅守海防的事跡。
  • 惠安優秀女民兵張麗蓉 進校園宣傳海防知識
    惠安優秀女民兵張麗蓉 進校園宣傳海防知識 qz.fjsen.com 2012-09-13 11:23  林繼學 呂波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9月13日訊(記者 林繼學 呂波)9月15日是「全民國防教育日」,惠安二中昨天聘請了該校國防教育輔導員——惠安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所長張麗蓉,並邀請她為師生們講述民兵生涯。
  • 試論葉劍英建國初期關於加強海防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加強海防建設,對於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政權,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49年秋,葉帥南下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從抓解放華南、鞏固華南、建設華南開始,就十分重視海防建設,研究海防戰略問題。
  • 推動全市海防建設全面發展
    推動全市海防建設全面發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01 星期五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薛華飛    本報12月31日訊 今天上午,市海防委員會全體會議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召開,貫徹落實中央、省海防工作要求
  • 漳州南炮臺女民兵的「中國夢」
    中新網漳州4月11日電 題:漳州南炮臺女兵的「中國夢」  作者 吳志明 張羽  漳州南炮臺海防民兵哨所雄踞於廈門灣南岸,素有「天南鎖鑰」之稱。如今主觀察樓68米高、裝備現代觀察科技設備的海防民兵哨所,堪稱「全國民兵第一哨」。
  • 30年 家鄉翻天覆地
  • 滄海桑田大陳島 見證60年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它,記錄著60年前包括徐定壽在內的467名年輕人用心血和汗水譜寫的墾荒史,也見證著60年來大陳島上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如今,它又見證一段歷史——  繼2006年到大陳島看望老墾荒隊員、2010年給老墾荒隊員回信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六一」前夕回信勉勵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  「總書記還說我們墾荒隊員是最可敬的人。」老人激動地說。
  • 從有海無防到強大海防
    從南海規模空前的海上閱兵到東海常態化釣魚島巡航,從黃海之濱的繁榮興盛到環渤海城市群的祥和安寧……每到一處,小分隊成員心中都升騰起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新中國成立69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曾經積貧積弱、有海無防的中華民族已建立起穩固強大的海防。
  • 「翻天覆地」的公安30年
    開欄語  時間飛逝,30年一晃而去。  30年前一聲「驚雷」,中國開始擺脫桎梏,各項工作恢復重建並持續健康前行,和諧社會亦漸行漸近。在省公安廳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江西警方》從本期起特別開設「見證巨變——江西公安輝煌30年系列訪談」專欄,透過多名從警30年老民警的視角,展示江西公安工作的30年輝煌巨變,敬請關注。  邱娥國,本是基層派出所一名平凡的戶籍民警,沒有驚天動地的戰功,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他卻數十年如一日地擔當孤寡老人的「孝子」、迷路孩子的「慈父」,為群眾排解一個又一個生活難題。
  • 李滄區樓山街道強化民兵整組點驗 建設高效民兵隊伍
    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徐傑為檢驗民兵人員組織和建設情況,進一步加強民兵隊伍的自身素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集結反應能力,5月21日上午,李滄區樓山街道舉行基幹民兵整組點驗大會,對來自街道各條戰線的40餘名基幹民兵進行集中整頓和點驗
  • 見證惠州30年變遷
    我來到惠州已經32年,見證這座千年古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近幾年來,惠州主動融入大灣區,全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新時代,惠州正在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1988年,我調來惠州工作,至今已32年。
  • 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要來了!
    建園發揮粵港澳一脈相承文化優勢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的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內容中提到,我國將依託長城、大運河、黃帝陵、孔府、盧溝橋等重大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國家文化公園成為國家最新最高層次的文化傳承載體,逐漸受到各地重視。
  •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建連60周年
    60年前的6月,北沙女子民兵連在洞頭成立;1978年9月,連隊被命名為「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並一直沿用至今。以首任連長汪月霞為原型,女民兵守島戍邊的故事被演繹成電影《海霞》。海霞,由此成為隊員們共同的名字。一支連隊,成為傳奇。穿越六十載,尤其近10年來,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為服務國防建設、發展地方經濟、維護和諧穩定作出了新貢獻,續寫了華章。「海霞精神」是源,也是魂。
  • 去西島尋找60年前的女民兵
    這個「八姐妹炮班」便是最早的三亞西島女民兵。每天清晨6時,當駐島官兵晨練的號角吹響,炮班女民兵也迅速起床集合,開始了一天的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刻苦訓練下,女民兵各個槍炮打得好,舟船開得順,還配合駐島官兵,日夜捍衛著祖國海防。
  • 廈門灣百年南炮臺女民兵的「巾幗夢」(組圖)
    廈門灣百年南炮臺女民兵的「巾幗夢」(組圖)女民兵在炮臺巡防,意氣風發。 王東明 攝  中新網漳州11月24日電 題:廈門灣百年南炮臺女民兵的「巾幗夢」  作者 張羽 薛志旺  在美麗的廈門灣南岸,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南炮臺雄踞於臨海懸崖上,與廈門胡裡山炮臺南北對峙,互為犄角,共同扼守廈門灣。  這個素有「天南鎖鑰」之稱的炮臺旁,有一個68米高的海防民兵哨所,因裝備有現代觀察科技設備,被稱為「中國民兵第一哨」。
  • 《記憶30年》:記憶中國翻天覆地30年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攝影展在王府井步行街舉行。本次展覽共展出攝影作品800幅,由「民生記憶30年」「城鎮記憶30年」「家庭記憶30年」三部分組成。 左圖為1979年10月,天安門前的長安街。右圖為北京國慶之夜 中國網實習生 熊穎 楊餘/攝     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其中既有地處東南沿海的東莞市長安鎮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包括來自全國各地13個家庭的影像記憶。
  • 鍛鍊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本領 常熟古裡鎮30名民兵接受點驗
    蘇報訊(駐常熟記者 陳潔 通訊員 邵金祥)日前,常熟古裡鎮人武部民兵應急排30名民兵接受了該市人武部領導拉動點驗。近日,古裡鎮人武部組織民兵應急排的30名民兵,在常熟市民兵訓練基地進行警棍盾牌操、擒敵拳、應急救護和防化救援等科目的強化訓練,提高民兵軍事技能素質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本領。
  • 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
    可以說,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鐵路建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祖孫三代火車司機、三本機車駕照見證了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了鐵路建設發展成果。爺爺姜福臨生於1934年。1952年參加工作,開的是解放型蒸汽機車。食物和水全部自帶,投煤拼的是體力和耐力。姜福臨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42年,直到1994年光榮退休。
  • 地圖見證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輝煌成就
    新華網陳杰攝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幅中國地圖,同樣見證了輝煌的30年。12月26日,國家測繪局測繪成果管理與應用司司長李永雄做客新華網,與網友一起用地圖來講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