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大陳島 見證60年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甲午巖迎來第一縷陽光、梅花灣泛起魚肚白……6月2日,大陳島又迎來一個明媚的清晨。

  88歲的徐定壽,默默遙望著島上海拔最高的鳳尾山頂那座16.5米高的石碑,心潮起伏。

  那是他每天都要靜靜地看上無數遍的墾荒紀念碑。它,記錄著60年前包括徐定壽在內的467名年輕人用心血和汗水譜寫的墾荒史,也見證著60年來大陳島上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如今,它又見證一段歷史——

  繼2006年到大陳島看望老墾荒隊員、2010年給老墾荒隊員回信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六一」前夕回信勉勵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

  「總書記還說我們墾荒隊員是最可敬的人。」老人激動地說。

  信念的奇蹟

  「發揚『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考察時勉勵當地幹部群眾

  離大陳鎮政府不遠處,幾幢紅房子特別顯眼,這就是墾荒隊員們集中居住的南田新村。徐定壽老人也住在這裡。

  1957年2月,29歲的徐定壽和妻子周銀翠離開家鄉永嘉來到大陳島,成為墾荒隊員,「我以前從來沒有經歷過大海風浪,結果暈船吐了一個星期,血都吐出來了,3天都沒有吃飯,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走路高低不平,夜裡電燈不明,急事電話不靈,遇風航船常停,生活單調苦悶,環境艱苦冷清。」這段順口溜,是墾荒隊員當時生活境況的真實寫照。在這段艱苦歲月裡,墾荒隊員沒有絲毫抱怨或後悔。

  「遇到什麼困難,大家就開展勞動競賽,比啊,拼啊,越是艱苦越快樂,沒有一個人退縮。這種精神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老墾荒隊員李京州說。

  當時,這群年輕人還跑到鳳尾山頂,頂著北風,莊嚴宣誓——

  背靠祖國河山,面朝祖國大海,肩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有一個困難就解決一個困難,有十個困難就解決十個困難。我們同邊防戰士一起,要把大陳島建設成可愛的家鄉。

  正是抱著這一信念,這些墾荒隊員和當地軍民一起,用熱血青春和辛勤汗水,換來了大陳島的喜人變化。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考察,對老墾荒隊員的奉獻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作出「大陳島開發建設大有可為」的重要指示。

  執著的堅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陳島正朝著『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目標邁進,相信今後的發展會更好。」

  ——2010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回信

  歲月滄桑,如今的大陳島,濤聲依舊,卻早已換了新貌:

  國家一級漁港、全國能源開發基地、全國海洋經濟開發建設示範島、全國百個紅色景點旅遊景區之一、省級海島森林公園……一個個榮譽成為她的金名片。

  在墾荒精神的激勵下,新一代「墾荒者」接力前行。

  現為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的鄭錫江,2007年來到大陳島工作時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造路。

  探路靠腳,在半人高的雜草堆裡摸索前行,稍有不慎身上就會出現血口子……儘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的艱苦依然讓鄭錫江很是驚訝。「可聽老墾荒隊員講起以前的墾荒故事,我們才發現自己的苦根本不值一提。」鄭錫江感慨地說。目前,大陳島水咀至雞籠頭至土地堂公路項目完工;總長30公裡的環島公路全面貫通。

  國網浙江台州市椒江區供電公司大陳供電所所長王海強是個「墾二代」,其父王進蘇是墾荒隊的第二批隊員。說起大陳島的電力系統,王海強如數家珍:

  上世紀70年代柴油發電時期限時限電的包燈計費,1988年元寶山風力發電站165千瓦發電機組的投運,2009年20多公裡的35千伏海底電纜貫通……

  「以前大陳島的供電很不穩定,而且颱風一來,基本都會出現問題。」王海強說,而現在,通過一系列的電力改造,大陳島的電力系統越來越穩定,電能質量越來越高,不僅能保障島上用電,而且島上的風力清潔能源還能反哺陸上。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大陳島人也在不斷挖掘海島文化、生態旅遊的魅力。

  紅色記憶廣場、甲午巖景區、烏沙頭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正在建設;美麗鄉村提升改造、海島保護和整治修復、象頭岙休閒與觀光漁業項目也在有序推進;直升機低空飛行項目已經開始籌劃……這些,讓陳彬彬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陳彬彬是聽著墾荒故事長大的大陳人。2014年,大學畢業的陳彬彬毅然辭去杭州的工作,返回家鄉創業。

  「我看好大陳島的發展,也願意為大陳島發展出份力。」27歲的陳彬彬,成了大陳島最年輕的民宿經營者,也給大陳島傳統的酒店經營帶來了新的氣息。

  他購置了大型的海洋槽備貨,讓遊客在禁漁期也能吃到海鮮;民宿實現了WiFi覆蓋,讓遊客在島上也能上網衝浪;引進了新的營銷模式,讓遊客在網上了解大陳、並預定酒店……

  儘管近年來由於柴油、人工成本上漲,漁業資源枯竭等原因,捕魚業不大景氣。但作為國家一級漁港,大陳島人沒有放棄這個靠海吃海的天然優勢。

  2014年,大陳鎮鳳尾村黨支部書記管君武投入200萬元養殖厚殼貽貝,在土地堂一處海灣,放養了2萬多條苗繩,尋求轉型升級。

  去年,颱風「燦鴻」肆虐,而厚殼貽貝的損失遠遠低於他的預期,這讓他看到了希望,不少村民紛紛效仿,目前島上已有80多人轉產從事水產養殖。

  「如今,發展海島旅遊恰逢其時!我們將緊抓機遇,借旅遊開發之機加快建設小康的大陳和現代化的大陳。」椒江區黨委負責人對大陳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永遠的感召

  「希望你們向爺爺奶奶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準備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016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台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回信

  「習總書記給大陳島墾荒隊員後代的回信,不僅是對廣大青少年的勉勵,也是對你們的關心,對台州發展的關懷與期望。」6月1日中午,台州市委書記王昌榮考察大陳島開發建設工作。船一靠岸,他就先趕去看望島上的老墾荒隊員。

  到台州任職4個月來,王昌榮深入台州各地城鄉調研,始終有一種強烈而深切的感受,那就是——

  60年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始終在感召台州人民砥礪前行。

  而這,也正是許許多多參與和關心台州發展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像民營經濟,之所以能成為台州最大的發展優勢、最亮的發展特色、最重的發展底牌,就是墾荒精神的真實寫照和集中體現。」台州市發改委主任張銳敏這樣對記者說,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個白手起家的台州民營企業家,正是在墾荒精神的感召下,艱苦創業、開拓創新,走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之路。

  開過照相館、做過冰箱廠廠長、鼓搗過裝修材料,1994年造起了汽車、2010年收購沃爾沃……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出身台州一個農民家庭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坦言,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好經受磨難的心理準備,做好剝幾層皮的心理準備。

  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憑300元貸款起步,闖出了一個大型現代化民營跨國企業集團,從「草根」走到「明星」,更被譽為「國寶」。但隨後接連遭遇的3次危機,使他背上20多億元債務,不少人斷言,飛躍將止步於此。8年後,他的堅持粉碎了這般論調,「台州的企業家,大多有一股子拼勁。沒有這股子精神,就沒有我邱繼寶的今天。」

  墾荒精神,過去需要,現在和今後同樣需要。目前,台州市委已明確要求,全市黨員幹部要立足崗位,大力弘揚墾荒精神,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為幹事創業、崗位建功的熱情和動力,進一步拉高標杆、爭先進位,再創台州新輝煌。

  東海潮湧,濤聲吼地,巍巍屹立的墾荒紀念碑靜默如初,正注視著一代又一代「新墾荒者」,迎難而上,接力前行……

相關焦點

  • 「東海明珠」大陳島60年變遷記
    >到「風力清潔能源反哺大陸」從「海上荒島」到「東海明珠」今天(12月18日)《中國新聞》刊發《昔日荒島60年建成東海明珠》60餘載「海上荒島」變「東海明珠」1955年,大陳島結束戰亂,迎來歷史轉折點。彼時,大陳島遙遠、閉塞、滿目瘡痍60餘載,歲月變遷,大陳島早已褪去了落後貧瘠的舊貌。近日,記者探訪大陳島,對話大陳人,看他們如何把一無所有的「海上荒島」建設成美麗的「東海明珠」。漫步海島老街,1956年首批上島的「拓荒者」在土壤貧瘠、淡水匱乏、颱風肆虐的荒島栽下棵棵樹苗,一甲子過後,早已亭亭如蓋。
  • 40年滄海桑田 攝影直擊深圳的翻天覆地
    原標題:【雅昌專稿】四十年滄海桑田 攝影直擊深圳的翻天覆地   試想一下,你面對兩張照片:一張黑白陳舊,一張色彩鮮明,它們拍攝了同一個地點,甚至連拍攝角度都一模一樣;但一張是現在,一張是四十年前。四十年前的那個地方也許還是一片田野農舍,而現在,卻高樓林立、人群如織。
  • 守哨30年,見證民兵海防建設發展翻天覆地
    從昔日「兩條腿一雙眼」到如今「千裡眼順風耳」,從過去「一間簡易房」到現在「四層小洋樓」,堅守哨所數十載,見證民兵海防建設發展喜人成就——守哨建哨,我與哨所共沐風雨講述人:蔡洪斌上海市崇明區陳家鎮民兵海防哨所哨長,1966年出生,崇明區陳家鎮東海村人
  • 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鹹輝表示 60年來寧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喆炯):2018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3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鹹輝在京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和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籌備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30日上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發布會。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鹹輝在發布會上說,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昔日荒島蛻變成璀璨的「東海明珠」椒江大陳島揚起全域旅遊新風帆
    52公裡的東海海上,由「上大陳島」(面積7平方公裡)和「下大陳島」(面積4.89平方公裡)組成。蘇嬌女告訴記者,自己今年77歲,18歲時響應號召來到大陳島墾荒,在島上度過將近60年,見證了這座荒島的滄桑變化。「以前的生活是真的苦,連電都沒有,到了晚上只能點著煤油燈幹活。」談起往事,蘇嬌女一臉感慨,她說那時候島上連自來水都沒有,居民喝的和用的水,都要走很遠的路,去山上的水庫挑回來。對於現在一按開關就有電,一擰水龍頭就出水的生活,蘇嬌女非常滿意。
  • 見證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的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作文不再需要我的單獨講解,黑板上給他提示的生詞也越來越少,而且篇幅也越來越長,都快達到文思泉湧的境界。尤其是寫《第一次學滑板》,那次作文他差點快止不住筆了。他的作文本上,錯別字越來越少,句子越來越流暢。除了在學習方面追求上進,我們的宏宏還特別懂事。
  • 大陳島:《那時候我們正年輕》喚起火紅青春的記憶
    位於浙江省台州灣東南海域的大陳島,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島嶼。1955年初,駐守在該島的國民黨軍隊在撤離時把島上居民全部帶往臺灣,只留下一片殘垣斷壁。1956年,浙江省一群有志青年心懷崇高的使命和理想踏上了大陳島,開始了海島的墾荒建設。
  • 行走丨大陳島遊記
    這次到大陳島,由於上大陳碼頭躉船修理,船舶暫時不停靠上大陳碼頭,我的第一站就直接到了下大陳島。大陳島位於距椒江口40公裡的東海洋面上,由「上大陳島」「下大陳島」兩部分組成,總面積11.89平方公裡。島上有著名的景點大陳島墾荒紀念碑、甲午巖山等。島上漁場眾多,森林覆蓋率達50—60%,是國家一級漁港,省海釣基地,省第二漁場,省級海上森林公園。
  • 增城區新塘鎮群星村的石巷天后宮和古海遺蹤 見證滄海桑田的變化
    1991年4月12日《羊城晚報》李健生和王一洲的文章《海蝕洞裡話滄桑》就報導:「新塘海蝕洞,是我國沿海地區不可多得的古海遺址。它規模之大,超過了廣州石榴崗七星崗古海遺址。」廣州市增城區新塘海蝕洞在增城區新塘鎮群星村靠東洲與白江村邊界處。
  • 大陳島大步邁向「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紀事(下)
    滄海桑田,通過一代又一代「墾荒人」的接續奮鬥,大陳居民的生活正在發生巨變。環島公路村村通,自來水戶戶通,亮化重點路段路路通;居民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長明電,通上了網際網路,坐上了免費公交,享受到優質教育、優質醫療和優質養老,陸島出行更便捷……一件件民生實事譜寫大陳建設「幸福宜居平安島」新篇章。
  • 台州椒江大陳島
    大陳島,行政上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大陳鎮,位於椒江區東南52公裡的東海海上。作為國家級漁港建設,歷年投入大量資金,興建環島公路和5座水庫,客運碼頭漁港配套設施齊全,同時將大陳港闢為國際避風港和鮮活水產品出口交貨點。大陳海域向以漁產豐富著稱,系浙江省第二大漁場,在60~80年代漁場鼎盛時期,每年冬汛,來自閩、浙、滬、蘇沿海的5000餘艘漁船,雲集大陳漁場捕撈帶魚,平均捕撈量約6萬噸。漁民上島投售魚貨,補給物資,其盛況一如「海上鬧市」。
  • 書寫「東海明珠」新傳奇|新時代大陳島高速發展簡記
    這個設計年通過能力為客20.7萬人次、貨5.2萬噸的新碼頭,預計今年完成前期報批,並爭取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可停靠1000噸位船舶的大陳島客貨運碼頭時代即將到來。滄海桑田60餘載,荒島變「東海明珠」的傳奇上,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上世紀80年代建成300噸級的陸島交通碼頭,直至即將新增現代化高噸位兩用碼頭,不斷跨越提升的碼頭時代,正如大陳島高潮迭起的發展徵程。
  • 「清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標題:「清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方日報訊 (記者/龍躍梅)今年2月28日,是清遠建市27周年紀念日。日前,清遠觀察、清遠新聞網聯合專訪了原清遠縣最後一任縣委書記趙伯傑。   建市27周年以來,清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清遠撤縣建市這一歷史決定,他認為,清遠的發展證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 新、舊照片帶你看重慶三十年翻天覆地變化
    三十年來,重慶人民艱苦奮鬥,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迎來了巨大的進步,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大發展。下面由新、舊兩組照片對比,帶你翻閱三十年的巨大變遷。重慶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解放碑,三十年唯一不變就是這座碑,周圍城市建築發生神奇變化。不同視角三十年的變化,都濃縮在這張圖中!
  • 希臘學者形容西藏的變化「翻天覆地」
    中新社拉薩6月27日電 (記者 李林)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校長、中國希臘孔子學院共同主席葛高理·普拉塔科斯25日在拉薩形容西藏的變化是「翻天覆地」,他說,他和他的代表團「將帶著西藏人民的熱情,把一個客觀、真實的西藏如實地介紹給希臘人民、歐洲人民」。以葛高理·普拉塔科斯為團長的希臘學者記者代表團近期在藏訪問。
  • 中國台州網丨大陳島精神之旅:用紅色文化淨化心靈
    青墾紀念館展陳工程完成EPC招標、兩岸鄉情陳列館展陳工程設計啟動、濱海生態廊道工程開工……曾經的椒江大陳島一度是一座荒蕪的孤島,如今大陳島這顆東海明珠被紅色旅遊的火把點亮,璀璨奪目。近年來,台州紅色旅遊發展得紅紅火火,各個重點紅色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重要遺址遺蹟的保護修復成效初顯,紅色旅遊目的地的整體形象日益豐滿。
  • 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杭州曬出70年發展「成績單」
    發布會以「堅定不移實施一號工程,勇當數字經濟發展排頭兵」為主題,介紹了70年來杭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會上,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戴建平用三個「翻天覆地」概括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杭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一、杭州經濟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大陳島這片「藍眼淚」驚豔亮相人民日報《大美中國》
    別眨眼錯過每一幀都會遺憾4分05秒露臉的大陳島螢光海你認出來了嗎?「東海蓬萊,隱世仙境」,大陳島這片「藍眼淚」一秒入鏡!是否想感受,美輪美奐的夢幻仙境?Tips:藍眼淚出現時間一般在每年的夏季(6—8月),一起去打卡!
  • 現在,是去台州大陳島看「藍眼淚」的最好時節!
    是不是已經心動於大陳島要安排一下行程了?來,繼續從航拍角度看一看我們的大陳島無人機緩緩上升,掠過縹緲雲霧14.6平方公裡的大陳島一覽無遺它是鑲嵌在浩渺東海上的一顆明珠島上的墾荒紀念碑牢牢屹立記錄著改變海島面貌的壯歌歲月東海恆久深遠,望不到頭在此浪潮中矗立的大陳
  • 改革開放三十年!看看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90年代農村房子多為木門窗,磚混泥土房,這種房和過去有了一定變化,也說明了我國農民在一步步蛻變!2000年農村變化初見成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磚混房慢慢被紅磚房取代,那個時候的農村青年在外奮鬥幾年就為回鄉蓋 紅磚房,再娶媳婦。2010年以後,農村已不再是那種「土」的地方,追求享受和質量的奮鬥農村青年在家鄉蓋起一棟棟明亮的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