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韓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2021-01-20 影視探真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第一集第一個鏡頭:1950年3月,毛澤東結束在蘇聯長達79天的訪問回國。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事件作為韓戰的開篇,導演和編劇應該是頗費了一番腦筋的吧。

列車上的毛澤東顯然是心情大好。他把小老鄉做的湖南菜辣炒火焙魚吃了個一乾二淨,周恩來打趣地說:主席今天是胃口打開呀。

毛澤東之所以心情大好是因為不久前在蘇聯同史達林籤了一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我們要回了本來就屬於中國的旅順港和中長鐵路。

因為1945年蔣介石和蘇聯籤訂喪權辱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同意外蒙古公投獨立;同意蘇聯擁有旅順和大連的駐軍權和使用權;同意蘇聯擁有中長鐵路經營管理權。

蔣介石送給蘇聯的四大特權,毛澤東這趟莫斯科之行,拿回來三個。

那這個事跟韓戰有啥子關係呢?當然有了,而且關係還很大。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籤訂之後,中國這邊自然高興了,但史達林不樂意了。因為條約的籤訂,蘇聯即將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

為啥不凍港這麼重要,你想想,要打仗了,港口凍了,戰艦出不去,還怎麼打?

蘇聯這回損失的確太大了。

於是,史達林就將目光投向朝鮮半島,覺得韓國的仁川和釜山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拿下來正好成為蘇聯新的東北亞的出海口和不凍港。

於是他希望金日成去幫他搶回來,順便幫金日成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半島統一計劃。

受中國解放戰爭勝利的鼓舞,金日成一直夢想完成朝鮮的統一大業,解救南朝鮮苦難的人民。

在韓戰爆發前的一年多時間裡,三八線上小打小鬧的衝突天天不斷。金日成幾乎每周都要跟史達林打電報,說南朝鮮人民現在每天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希望史達林同志批准統一半島。

但史達林一直沒搭理他,當時南朝鮮的軍事實力非常弱,沒準一不留神金日成就真把朝鮮半島給統一了。這是史達林並不願意看到的。

因為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都成了大贏家。蘇聯通過各種協議在歐洲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得了便宜,就怕美國反悔,所以戰後處處讓著美國,也不想擅自去觸碰三八線。

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後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僵。在伊朗、希臘問題上摩擦不斷,到後來蘇聯幹預東歐,北約成立等等,矛盾愈演愈烈。

美蘇兩國撕破臉皮就差一個理由了,現在這個理由來了,韓戰於是就爆發了。

1950年6月25日,星期天。凌晨4時許,韓戰爆發,頃刻間,三八線地區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相關焦點

  • 《跨過鴨綠江》真實的韓戰(一):戰爭是如何打響的?
    隨著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大力宣傳,韓戰這段塵封的歷史再一次被擺在了中國人民的面前。相關的影視劇題材也開始成為了國內各大傳媒公司的香餑餑,前有《金剛川》,後有正在開拍的《最冷的槍》和《長津湖》。而如今,由央視牽頭的大型嚴肅題材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無疑為我們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呈現了這場戰爭。
  • 《跨過鴨綠江》真實的韓戰(二):必須出兵朝鮮
    可惜的是中國方面多次電告金日成,但是金日成始終沒有重視中國的意見,否則聯合國軍也不可能如此輕易就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並被反推了首都平壤。敵人都快打到鴨綠江邊了,並且還時不時地挑釁東北的邊防。但是當時國內對於是否要出兵朝鮮依然意見不一。與電視劇中呈現的情況不同,當時在國內,除了毛澤東同志外,幾乎沒有幾個人支持出兵。
  • 《跨過鴨綠江》更新到了第四集,央視一套正在直播
    《跨過鴨綠江》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第一時間便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話,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歷史時刻,作為新中國的領袖,他老人家以卓遠的眼見,提出了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口號,在當時也是被很多人所不看好的,畢竟新中國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成立,一切都百廢待興, 朝鮮和中國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更是值得我們去支援朝鮮人民的正義戰爭。
  •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那氣壯山河的一幕,豈能忘卻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當這首激蕩著青春與熱血的歌曲再次在中央電視臺響徹的時候,我還是無法抑制地流下來熱淚,並且心潮澎湃。其實,這首歌早深刻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了。但當這首歌伴隨著那異常熟悉的黑白畫面,雄赳赳,氣昂昂的志願軍戰士,轟隆隆駛過的軍車毅然決然地跨過鴨綠江的時候,這一歷史的珍貴的紀錄片的鏡頭,與今日拍攝的高清晰的畫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我眼前依次雄渾的波瀾壯闊地展開的時候,歷史與現實與電視劇與我的記憶不停地閃迴轉換,早已經血肉模糊分不清彼此了。但我還不是那班親身經歷過那場戰爭的人,若是他們又當如何呢。
  • 去丹東必打卡的兩件事,遊抗美援朝時跨過的鴨綠江,品特色黃蜆子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河,中國丹東和朝鮮新義州市隔江相望,站在鴨綠江邊一眼便能望到江對岸的朝鮮。歷史上有名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是從丹東跨過了鴨綠江。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美國發動韓戰,並且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邊境,轟炸丹東,戰火直逼鴨綠江。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請求,組成中國志願軍參戰,直至1953年,戰爭雙方籤訂了停戰協議,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在殘酷的戰爭中,中國志願軍浴血奮戰,譜寫了一個個英雄戰歌,時至今日,在鴨綠江邊仍可找到當年戰爭的影子。
  • 中國資本跨過鴨綠江 朝鮮新義州特區蓄勢待發
    9月24日夜,鴨綠江的霧氣來得特別早。賣紀念品的小攤老闆汪江花說這很少見。鴨綠江雙橋在月色和霧氣中愈顯神秘。汪說,50年前,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就是從這裡跨過鴨綠江的。  鴨綠江並不寬闊,也依然寧靜。丹東入夜後只剩下了馬路上的車流聲,以及與任何一個中國城市相仿的徹夜的燈火;而江對岸燈火闌珊,十數盞路燈映襯著鴨綠江緩緩的水流。
  • 央視劇評丨《跨過鴨綠江》:震撼再現用熱血鑄就的勝利豐碑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40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央視一套已播出17集,據CSM全國網數據,截至目前,《跨過鴨綠江》平均收視份額5.29%,單集最高收視份額
  • 日俄戰爭:當日本人跨過鴨綠江,這場戰爭的主場也轉移到了中國的...
    並且,必須阻止其橫渡鴨綠江向中東鐵路方向發起攻擊,以便為正從西伯利亞和歐洲調來的預備隊集結贏得時間。此外,須採取措施,防止敵人在遼河口、鴨綠江口以及附近地域登陸。若敵以重兵在遼東登陸,目標必為旅順……此時,我方應從朝鮮方向派遣掩護(旅順方向友軍之)部隊。同時根據情況,襲擊進攻旅順之敵的側後以及交通線。」
  • 幾十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可為何美國空軍沒有絲毫察覺?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為了確保國家安全,中央決定立即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並同時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趕赴到朝鮮戰場。25日,正式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 跨過鴨綠江丨申太恆的上甘嶺戰役:把腸子塞回肚子繼續戰鬥
    編者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六萬七千多名湖湘兒女報名參加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為捍衛民族獨立與維護世界和平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抗美援朝戰士身上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 看《跨過鴨綠江》,讀懂三八線的來歷
    看《跨過鴨綠江》,要想了解抗美援朝背景,就不能不提三八線。所謂三八線,顧名思義,就是北緯三十八度線,這條線在地球上是一個圈,自西向東,從中國的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山東依次穿過。到了朝鮮,它卻被賦予了非同一般的特殊含義——軍事分界線。
  •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 用精品致敬英雄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製片人 李蕭 :拍攝期只有100天,對這麼大體量的一個電視劇來說,時間是非常緊的。因為它是寫了抗美援朝整個戰爭的,從決策到最後籤訂停戰協議整個過程。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總導演 董亞春 :其實很多年以前,我就是特別想做這個題材。這一場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帶來了70年的和平生活、和平的建設環境,意義非常重大。
  • 志願軍雄赳赳跨過鴨綠江上多少橋
    照片的名字叫作《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由志願軍第64軍政治部攝影組組長黎民拍攝,最初刊發於《解放軍畫報》1951年第4期扉頁。近70年間,它頻繁出現在報紙、雜誌、電視上,成為謳歌抗美援朝的經典之作。照片上的浮橋就是抗美援朝期間著名的「馬市浮橋」,位於丹東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
  • 靈秀丹東之戰爭的遺蹟,鴨綠江斷橋
    英雄城市的功勳章,鴨綠江斷橋遺址其實出門在外提到丹東,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那,可要是說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時,那就會露出恍然的表情:「原來那裡就是丹東啊」,而鴨綠江斷橋正是英雄的紅色城市丹東的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縱觀東北亞地區的歷史,凡是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幾乎都有越過鴨綠江到朝鮮半島作戰的歷史,甚至北方的遊牧和漁獵民族也多次南下進攻過朝鮮半島。而其中就有一個非朝鮮半島政權,就因為跨過鴨綠江奪佔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就被如今的韓國當做祖宗,拍了很多電視劇和電影來渲染甚至是虛構它的強大。
  • 一座橋兩樣人生│在鴨綠江斷橋,遙望對岸朝鮮必做的3件事
    日與夜,都要漫步鴨綠江抵達丹東時已是傍晚,安置好行李,打了車便直奔江邊,在我所去過的邊疆城市中,丹東絕對算的上是熱鬧的,天黑後的鴨綠江畔高樓林立、燈火通明。(當時朝鮮被日本控制,可以從這條路入侵東北),而後韓戰爆發,中國從鴨綠江大橋運送補給和軍隊援助朝鮮,為了斷絕這條通道,美國在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連日轟炸,終於炸斷了朝鮮那端的橋身,無法修復的斷橋,成為中國抗美援朝的歷史見證。
  • 韓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1950年10月19日,數十萬志願軍浩浩蕩蕩的跨過鴨綠江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掀起了震撼世界的抗美援朝...在此之前,美國人是無論如何沒有料到中國人敢與參戰。中國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了。「難道他們還想打仗?不可能。這樣的情況打不了戰爭」美國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的。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依然參戰了。並且在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重新的將戰線推回了三八線。這次戰役,毫無疑問的刷新了全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及其志願軍的看法。在以往的白人世界看來。中國人就是弱,就是懦夫。
  • 直到晚年,麥克阿瑟仍未釋懷:按我的計劃打,韓戰早打贏了
    出於捍衛本國國防安全的目的,在美軍無視中方多次警告,悍然跨過三八線進入北朝鮮作戰後,中方便組建了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在聯合國軍吃第一次敗仗之前,包括美軍在內的不少國家都對中國軍隊抱有強烈的輕視態度,甚至認為中國並不會在這場戰爭中投入過多,畢竟中國當時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後勤等方面都處於劣勢。
  • 文化十分丨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用精品致敬英雄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製片人 李蕭:拍攝期只有100天,對這麼大體量的一個電視劇來說,時間是非常緊的。因為它是寫了抗美援朝整個戰爭的,從決策到最後籤訂停戰協議整個過程。還有就是拍攝難度比較大,戰場調動的裝備、資源,即使是一般的戰爭題材也沒有這麼多、這麼豐富。五個組同時在拍,整個時間、容量,包括拍攝難度都是很大的,前所未有。
  • 孟於、江明義、呂正武: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衛祖國
    當唱到「你們在前方打勝仗,我們在後方來支援」時,防空槍聲和炸彈爆炸聲突然響了起來,大家趕緊熄燈,斂聲屏息。等飛機飛走了,燈火再次點亮,我徵求大家的意見:「怎麼唱?」大家異口同聲地喊道:「從頭唱!」唱完後,彭總說,這首歌唱得好,給戰士們很大的鼓舞。他囑咐文工團回國後馬上將這首歌灌製成唱片送到朝鮮來,讓陣地、營房、哨所到處都能聽到祖國人民的聲音。戰場上時時刻刻充滿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