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一扇門」,隨時為想「找個說法」的群眾敞開,「門裡」每天都有傾聽、溝通和溫情;
「一個窗」,牽起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的各方合力,彰顯治理現代化的決心和智慧。
信訪案件是考題。在湖州,「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創新實踐為人津津樂道——以建設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下稱「矛調中心」)為牽引,做深做實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充分運用「智慧大腦」,構建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
群眾滿意是答案。截至目前,全市5個縣(區)都已建成縣級矛調中心。2016年3月以來,湖州累計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7萬餘件,化解率達94%;共接待群眾來訪5100餘批次,其中領導幹部下訪接訪553批次。2019年,湖州市平安指數共8次獲全省各設區市第一,今年2月和3月又連獲第一。
群眾有事「最多跑一次」,群眾有氣「最多跑一地」。太湖之濱,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真切可感。
傳承一種情懷
群眾有事「最多跑一次」
在德清縣矛調中心,一樓大廳牆上的3句話特別醒目:「來訪群眾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群眾滿意是答案。」
矛調中心每位工作人員都明白其中的分量:這是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德清縣接待群眾來訪時,對領導幹部下訪接訪的深刻闡釋。
循著穿越時空的聲音,堅定前行的步伐。2019年以來,德清42名縣領導接待信訪188批、599人次,接訪率達81.38%。變化隨之而來:全縣群眾信訪來訪批次和人次分別同比下降39.5%和21.8%。
雷甸鎮光輝村村民小張是被接待者之一,一次體驗足夠他一輩子回味。
7年前,他與妻子在江蘇省東臺市許河鎮衛生院領養了當地一戶人家的女兒,雙方只籤了協議。由於沒辦領養手續,去年,7歲的女兒無法入學。
手續不全、年數長、跨省,這件棘手事還能解決嗎?與德清縣有關領導面對面長談後,小張夫婦依舊忐忑。他們不知道的是,縣信訪局、縣民政局、縣公安局、縣教育局、雷甸鎮政府當天就動起來了:一邊聯繫東臺市相關單位核驗事實,一邊召開專題協調會。根據相關政策,領養手續必須經女孩的親生父母籤字同意。縣公安部門多次對接後完成籤字。兩個月後,女孩如願走進校園。
為這樣一件「小事」,牽動這麼多部門、花這麼多精力值不值?德清縣領導說:值!因為每個合理訴求,都與群眾獲得感緊密相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也要主動傾聽老百姓為什麼「找說法」。這樣的理念,已轉化為湖州市各縣(區)領導幹部實打實的行動。
「在縣矛調中心輪流接訪和定期下訪相結合,是縣領導的工作常態。」安吉縣信訪局局長沈高飛說。
今年4月,55名山東籍採茶工在安吉因工資結算起了糾紛:事先商定工資按每天150元結算,但因採摘量偏少,僱主要求按斤結算,總數一下減少了3.85萬元。4月11日,安吉縣領導在梅溪鎮下訪時了解到此事,態度明確:採茶工工資必須保障!次日零時30分,四周萬籟俱寂,鎮政府辦公樓裡燈火通明。經縣領導牽頭、各單位調處,各方達成協議:由僱主按照每天150元如數支付工資共11.9萬元,3.85萬元差價由兩位僱主自行承擔。當日下午3時許,採茶工領取工資後乘坐包車舒心地返回山東。
網際網路時代,也需要面對面、心貼心。湖州市委主要領導認為,領導幹部下訪,使解決問題的力量和資源沉到基層一線;接待群眾上訪,做好「送上門的群眾工作」,這是密切聯繫群眾的兩種形式。縣級矛調中心建立後,領導幹部下訪接訪不僅有了常態化陣地,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力量和手段也更加多元。
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縣級領導共接訪1167批、2041人次,化解率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