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街道流動調解室調處現場。
龍華街道法律ATM——24小時法律服務站。
龍華街道人民調解員掛點居民樓棟。
2019年,龍華街道全年處理各類信訪事件達3840宗,調處各類矛盾糾紛達1111宗,矛盾糾紛化解仍處於高位運行狀態。如何在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區探索出一條矛盾糾紛化解的新路子,龍華街道從體制機制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近年來,龍華街道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創新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通過流動調解室、兼職調解員、法律「ATM」等舉措,探索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區矛盾糾紛化解新模式,為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貢獻龍華力量。
成立「流動調解室」
突破距離限制隨時隨地化解糾紛
龍華街道轉變傳統觀念,把人民調解搬到了群眾家門口。利用「流動調解室」流動便捷的特點,龍華街道把「流動調解室」搭建到了工業園區、商貿服務區、社區小區,讓群眾出門就能聽到、看到、感受到,極大縮短了政府服務和群眾需求之間的距離,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政府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同時,通過「流動調解室」的搭建和運作,現場就給群眾上了一堂鮮活生動的法治宣傳課,達到法治所倡導的「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用老百姓看得見的方式來實現」的目的。
探索「兼職調解員」
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矛盾糾紛化解
據了解,現行調解體制中,部分當事人對調解員存在一定戒備心理,為打破當事人和調解員心理上的距離,龍華街道吸取傳統治理經驗,借鑑鄉村治理中鄉賢主持調解糾紛的做法,從當事人所屬的行業、協會、鄉會等社會組織中選取品德過硬、威望較高的人員擔任兼職調解員,和專職人民調解員一起主持矛盾糾紛調解。通過「專業調解員講法、兼職調解員講情講理」的方式,從「情、理、法」三個方面入手,分清是非、斷明曲直,最終達到有效化解糾紛的目的。
在此基礎之上,龍華街道進一步擴大兼職調解員隊伍,計劃從律師、醫師、教師、工程師、記者、退伍老兵等職業群體中選取品德好、威望高的熱心人士加入兼職調解員隊伍。同時,龍華街道制定兼職調解員名冊,讓當事人可以在其中選取自己認可的人來擔任兼職調解員。兼職調解員注重調解實效,只要是品德好、威望高的守法人士,都可以成為龍華街道兼職調解員。這樣可以最大限度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勾畫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同心圓,共同維護轄區社會平安和諧穩定。
推行「調解員掛點樓棟」
將公共法律服務延伸至群眾家門口
龍華街道推行「調解員掛點樓棟」,通過把人民調解員聯繫方式張貼公布在樓棟的大門進出口,讓人民調解隨處可見、隨手可得,最大限度避免老百姓「求助無門」的情況發生。
同時,龍華街道還把受理人民調解的二維碼張貼在樓棟大門口,群眾如果有調解方面的需求,直接掃碼就可以申請。如果當事人出門不便,在徵求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調解員還可上門調解,直接在家門口化解糾紛,將「眼前調解員」真正落到實處,此舉有利於居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力爭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創建「法律ATM」
科技+司法共同打造「24小時不打烊司法所」
為解決工作時間之外群眾對人民調解的需求問題,龍華街道藉助最新數字科技,打造「法律ATM」。藉助數字科技,將包含人民調解在內的各類公共法律服務整合到統一服務終端,為老百姓提供不間斷的公共法律服務,打造「永不打烊司法所」。
與此同時,龍華街道每一個「法律ATM」都是一個發光發亮的普法宣傳陣地,通過「法律ATM」的建設,把法治思想的種子散播到轄區各個角落,既能滿足老百姓的公共法律服務需要,又能潛移默化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識,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推行法律援助「三室合一」
優化流程創新服務,有效化解勞資糾紛
為提高調解效率,龍華街道推行人民調解+仲裁確認+法律援助「三室合一」模式。
對於當事人之間的勞資糾紛,先由派駐勞動部門的律師進行專業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在徵得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由勞動仲裁委員會直接將人民調解協議轉變成仲裁調解協議。龍華街道司法所指出,此舉意味著直接賦予調解協議剛性的法律效力。如果調解不成,派駐勞動辦的律師可以直接為符合條件的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確保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及時有效維護。
龍華新聞記者 陳欣 通訊員 林傳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