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凌晨三四點就有人開始排隊、名氣大到BBC也來拍攝紀錄片的「阿大蔥油餅」攤上大事了。
解放日報·上觀記者9月26日獲悉,由於無證照經營的問題,「阿大」(原名吳根城,因在家裡排行老大,大家都叫他「阿大」)已被黃浦區監管部門約談,責令其立即停業。如果無法辦理相關證照,很可能將被取締。
此時,距離阿大蔥油餅重新開張的9月20日才不過6天。此前,阿大對外稱因暑期炎熱,短暫歇業兩個月。
無證照長達十幾年?《新聞晨報》2014年4月9日的一篇報導稱,阿大蔥油餅的攤子最早設在南昌路上的馬路菜場裡,在2003年搬到了茂名南路的弄堂裡,就在茂名南路和南昌路的交界處。
解放日報·上觀記者從監管部門了解到,現在阿大蔥油餅在茂名南路上的經營場所屬於非商用性質,無法辦理相關證照。如果相關報導的時間準確,這意味著,阿大蔥油餅的無證照經營歷史可能長達十幾年。
黃浦區相關監管部門的執法人員告訴解放日報·上觀記者,其實對於阿大蔥油餅店無證照經營的情況,監管部門早已掌握,但考慮到阿大的身體有殘疾、早年家境窘迫,因此一直採取比較人性化的監管舉措,一般是多次約談、責令限期整改或停業。
其實,今年夏季阿大歇業兩個月的原因,並非因為暑期炎熱,而恰恰是監管部門考慮到夏季食品安全風險較高,防範風險,所以責令其停業。
不過,最終結果和過去多次的責令整改相同,阿大都是才「老實」了一陣子,就又重新開張了。
上述執法人員表示,如果嚴格遵循《食品安全法》執法,阿大蔥油餅將難以為繼。
根據相關規定,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嚴格執法、立案查處,阿大至少要被罰5萬元。
據透露,這次監管部門的約談,態度嚴厲,一方面是因為阿大「屢教不改」,另一方面是因為阿大蔥油餅的油煙和顧客的嘈雜以及治安隱患,遭到了周邊居民的多次投訴。
這次這道「坎」,阿大必須認真應對了。
選擇「挪窩」還是就此退隱?不過,黃浦區監管部門仍會顧及阿大的實際情況,對其採取疏堵結合的措施。
解放日報·上觀記者了解到,該區監管部門已將阿大的實際情況和相關監管信息提供給了阿大蔥油餅所在的街道,並積極與街道協調,建議他們從扶貧幫困的角度,在現在的阿大蔥油餅附近尋找到租金相對可以接受,且可以辦理證照合法經營的場所,讓阿大蔥油餅這個上海具有相當知名度的「網紅美食」能夠延續下去。
但也有消費者擔心,開了十多年的茂名南路老店,「挪窩」沒那麼容易。
一來,黃浦區的地段,寸土寸金,要找到一個能正規對外經營的場所,租金沒有政府補貼,阿大未必能接受。
二來,「挪窩」向來是做生意的大忌,此後生意是否會大打折扣,很難說。
三來,阿大長年累月伏在煎鍋前,已造成嚴重駝背,以及靜脈曲張,身體每況愈下;加之,他通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撐起了自家的一片天,有報導稱阿大不但供兒子讀完了大學,還在上海買下了多套房產,身價千萬,如果對蔥油餅這門技藝不再有執念,年過60歲的他其實已無後顧之憂,是否會藉此次「機會」隱退,也未可知。
阿大蔥油餅的危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秋天,同樣因為無證照經營,而被責令停業的「夢花街餛飩」。
這家被網友評為「上海灘十碗最好吃的餛飩」之一的人氣美食,因為入選《夢想改造家》節目,經過重新裝修「脫胎換骨」,並登上電視,反而「樹大招風」,被周邊居民舉報無證照經營,最終在經營了22年後無奈和大家揮手告別。
再往前看,類似的情節,還發生在靜安別墅。2013年,靜安區多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集中整治靜安別墅「居改非」,清退110餘戶無照經營戶。其中,既有開了20多年的「弄堂小餛飩」,也有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絲襪奶茶」。
情法「兩難題」如何解?對於這類「網紅美食」因為無證照問題而無奈告別舞臺的話題,「觀眾」很容易站成兩隊。
一隊認為,這些美食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牢固記憶,因為無證照而被取締,實在可惜;甚至有人評論說,有證照卻不重視食品安全和品質的,大有人在,為何偏偏要拿「蔥油餅」和「餛飩」開刀?
另一隊卻認為,無證照經營,法理不容,違法的美食,無論味道有多好、安全管控得多好,也不能縱容。如果默許甚至鼓勵這些違法的美食存在,那麼對於其他辛辛苦苦辦理證照合法經營的經營者而言,豈非不公平?
面對這種社會治理難題,專家也是看法不一。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傅鼎生此前接受採訪時,就堅持認為應該禁止「居改非」,「我們有100個理由支持業主『居改非』,如降低經營門檻、提高就業率等,但也有100個理由說你不能開!」
傅鼎生表示,法律賦予人們權利的時候,一定有邊界,個人的權利不能影響別人的權利。
在看待上述事件時,很多人並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周邊居民的立場來思考問題。當每天要面對濃重的油煙,以及垃圾、汙水的臭氣,甚至還有絡繹不絕外來消費者中潛藏的社會治安問題時,許多人就未必認為那些美食是「可惜」的了。
「情法之間的兩難能否平衡,更能反映相關部門的管理水平。」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楊雄認為,無證照經營確實應該取締,但現在政府倡導大眾創業,對於自力更生解決就業的困難人群,監管部門應該多一些鼓勵和引導,少一些簡單的「一刀切」。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居改非」中的美食,其實是一種上海的商業傳統,舊時二樓住家、一樓做生意的業態很普遍,特別是老城廂的商居混合樓,蘊含著上海城市繁榮的基因。
這種隱藏的情感紐帶,恰恰是許多消費者慢慢喜愛上述美食的關鍵因素。正因如此,如果監管部門在處理這類社會矛盾時,過於「雷厲風行」,很容易遭到詬病,因為許多人感覺自己的情感寄託被瞬間「斬斷」了,有牢騷、抱怨,也就自然而然了。
(原題為《無證照經營的阿大蔥油餅或被取締,這道情法兩難題該怎麼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