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聖誕節是外國的「文化入侵」的話,那麼平安夜吃蘋果、聖誕節吃餃子則是中國的「文化輸出」。
在微博上,有一位身在蘇格蘭的博主,在平安夜收到了公寓管理員的聖誕禮物,其中赫然出現了中國的平安果。
對於已經習慣了平安夜吃蘋果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感覺這沒什麼,但是要知道,其實平安夜吃蘋果是中國特有的習俗,平安夜吃蘋果追求的是平平安安,這個習慣是根據蘋果的讀音而來,但是沒想到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平安夜吃蘋果這個原本是商家搞出來的噱頭也能成為一種文化習慣,也因此聖誕節的蘋果相比往常也要貴上許多。
不過,從今年網友的討論的內容來看,今年聖誕節的明星食物不再是蘋果,而是餃子。
聖誕節吃餃子,來年生個胖小子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忍餓挨飢,天寒地凍,耳朵也被凍爛,於是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熬煮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
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大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嬌耳」也逐漸演變成「餃耳」、「餃子」。
雖然朝代更替,但是吃餃子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餃子的吃法也從和湯一起混著吃逐漸演變成撈出來單個吃,到了宋代,餃子又被傳入蒙古,而伴隨著蒙古帝國的徵伐,這道美食又被傳到世界各地,俄羅斯、烏克蘭、義大利等國家也有餃子這道菜,對於他們來說餃子同樣是極其重要的國家級傳統美食。
當然,傳播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萬物起源韓國人,就曾表示餃子是屬於韓國的美食,因為韓國的祖先很久以前曾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一代,有觀點認為,朝鮮是由曾居住於中國北方的燕國逃亡者建立的,而中國從後漢到唐代,一個被稱為高句麗的國家一直統治著中國東北地區至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統治範圍曾一度擴大至中原地區,所以他們也很可能吃過類似餃子這樣的事物。
一些韓國人還認為餃子的傳播也應當歸功於韓國,理由則是餃子是隨著蒙古的侵略傳到世界各地的,而韓國人一直認為蒙古大帝成吉思汗是韓國人。
關於其出處以及來源,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在國內外網友的心目中,許多還是將餃子視作中國的特色美食,也因此在對聖誕節進行「本土化」改革的時候,最先提及的食物就是餃子。
隨便翻看微博、知乎關於聖誕節的話題,都能看到聖誕節吃餃子的評論,並且網友還像模像樣的給聖誕節吃餃子這一習俗編了許多俗語,什麼「聖誕不端餃子碗,生下耶穌沒人管,聖誕不把餃子下,來年被釘十字架」,給這種新的習俗增添了一股「傳統性」。
而在虎撲上,還有網友發起投票,探討聖誕節究竟該吃餃子還是湯圓。
甚至還有網友將相關消息傳到國外,試圖將餃子與聖誕節綁定,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
「在中國北方,人們過聖誕節吃餃子。在中國南方,人們吃湯圓。」
在遭到聖誕節這樣的「文化入侵」的同時,中國網友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改變這些文化,讓其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然後再傳到國外成功改變外國人的生活習慣。正如網友所說,聖誕節的全球流行還沒到100年,所以並不存在什麼傳統習俗,畢竟在中國沒有個幾百年的傳承都不好意說自己是傳統,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吃蘋果、吃餃子都沒有什麼問題,只要堅持吃,早晚能變成聖誕節傳統習俗。
而聖誕老人這個許多人認為的傳統聖誕節意象,實際也是由可口可樂公司為了宣傳自家產品創造出來的,本身也沒有百年,自然不存在什麼「傳統性」,因此許多網友也想辦法創造聖誕老人的替代品,用中國元素來頂替,比如,被炒的火熱的香港演員徐錦江,或者身穿紅袍的關二爺。
只是替換形象還不夠,還需要賦予形象歷史意義,有網友就結合徐錦江飾演過的角色,編纂了「聖誕節的由來」的歷史。
「清朝時期,由於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提出的地圓說,遭到了清政府迫害下獄,而主審此案的鰲拜,其祖先拜月教主也早在唐末就提出過地圓說,因此鰲拜對於湯若望等人得了理論十分認同,還幫助其平安脫險,這一天是西曆12月24日,因此這天又被稱作平安夜。
之後鰲拜營救湯若望的事情敗露,被康熙抓了起來,同時康熙還派遣太監小桂子到獄中將鰲拜殺害,而湯若望的後人為了紀念鰲拜,將他的故事與形象到處宣揚,這也就是聖誕老人的由來……」
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如果沒有點中國歷史知識,恐怕還真的會信以為真。
而在今天,徐錦江老師也在微博上對中國特色聖誕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表示雖然蘋果與平安夜本來沒有關係,但是因為中文發音問題,蘋果被賦予平安的寓意,而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這些中國特色的習俗會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
至於自己的鰲拜形象的走紅,很大原因是因為鰲拜與「All Buy」的發音相似,而「All buy」的中文含義與豹子頭巡捕的「我全都要」的思想內涵又極其相近,再加上紅帽子、白鬍子爺爺等與聖誕老人極其相似的特點,這種碎片化的拼湊與巧合,讓徐錦江的鰲拜與豹子頭形象最終成為了中國版的聖誕老人。
在這場洋節本土化的進程中,不僅是沙雕網民,甚至還有學者參與其中。出生於吉林市、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曾擔任長春光機學院副研究員的籌建中的中國《山海經》研究會會長宮玉海教授,就曾表示,耶穌並非只是宗教或神話的人物,而是確有其人,他就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
這麼看來,由中國人來制定聖誕節的習俗倒顯得很有理論依據。
聖誕本土化
之所以近些年會誕生如此之多的本土化聖誕節的過節方式,很大原因與「抵制聖誕節」活動有關,從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當代年輕人開始抵制聖誕節這樣的洋節,相比許多中國的傳統節日,聖誕節這一天中國總是要熱鬧許多,各個商家趁此機會打折,街邊的店鋪都是聖誕節裝飾物,而聖誕本身就帶有宗教屬性,屬於基督教的節日,許多人擔心這種洋節的盛行會對本國的節日文化造成巨大打擊。
十一月份的時候,哈工大就曾爆出過因為宿管阿姨感恩節送巧克力,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的新聞,這件事情還登上了熱搜榜,引起網友非常大的討論度。
Ps: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被美國列入實體制裁清單的高校之一,自然受到國內外許多人的關注,因此學生對於過洋節有些敏感還算是可以理解,只是語氣做法或許有些過激。
由於民間許多人對於過洋節比較排斥,為了讓過洋節的行為名正言順,因此洋節「本土化」的趨勢也逐漸流行起來,比如聖誕節吃餃子這一習慣,實際上已經有三年的「傳統」了。
還有人為了鞏固聖誕吃餃子這一傳統的正統性,舉一反三,解釋了為什麼反洋節的聲音裡最多人反對聖誕節。
有網友表示,其實聖誕節吃餃子早已成為國外許多家庭的習俗,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餃子不僅是中國的傳統美食,許多外國餃子也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國外,許多國家的人民也會在聖誕節這天吃餃子,並且單論時間來看,恐怕要比中國人聖誕吃餃子的習俗要源遠流長的多。
而且在華人較多的地區,聖誕節吃中國菜也逐漸成為一眾傳統,道理很簡單,在國外,聖誕節這一天,只有中國餐館還開著。
總結
由於疫情原因,許多國家的日子並不好過,中國雖然疫情控制的很好,但是許多行業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即使是對於宅在家裡足不出戶的遊戲玩家來說,看著翻車的《最後生還者2》與《賽博朋克2077》、陪綁的各路高分遊戲媒體、以及最後全都變成「圖一樂」的遊戲評比,2020,可能是這些年最難熬的年份之一。
到了12月末的聖誕,嬉笑怒罵一整年的網友們,最終將聖誕節變成「愚人節」,以「聖誕吃餃子」這種瞎胡鬧的方式,結束2020,選擇以一種更加樂觀的心態,來迎接2021年的到來。
想要獲取更多遊戲相關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雲遊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