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餃子,拜關公,為了反對洋節,聖誕節逐漸變得「本土化」

2021-01-20 騰訊網

如果說聖誕節是外國的「文化入侵」的話,那麼平安夜吃蘋果、聖誕節吃餃子則是中國的「文化輸出」。

在微博上,有一位身在蘇格蘭的博主,在平安夜收到了公寓管理員的聖誕禮物,其中赫然出現了中國的平安果。

對於已經習慣了平安夜吃蘋果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感覺這沒什麼,但是要知道,其實平安夜吃蘋果是中國特有的習俗,平安夜吃蘋果追求的是平平安安,這個習慣是根據蘋果的讀音而來,但是沒想到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平安夜吃蘋果這個原本是商家搞出來的噱頭也能成為一種文化習慣,也因此聖誕節的蘋果相比往常也要貴上許多。

不過,從今年網友的討論的內容來看,今年聖誕節的明星食物不再是蘋果,而是餃子。

聖誕節吃餃子,來年生個胖小子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忍餓挨飢,天寒地凍,耳朵也被凍爛,於是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熬煮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

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大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嬌耳」也逐漸演變成「餃耳」、「餃子」。

雖然朝代更替,但是吃餃子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餃子的吃法也從和湯一起混著吃逐漸演變成撈出來單個吃,到了宋代,餃子又被傳入蒙古,而伴隨著蒙古帝國的徵伐,這道美食又被傳到世界各地,俄羅斯、烏克蘭、義大利等國家也有餃子這道菜,對於他們來說餃子同樣是極其重要的國家級傳統美食。

當然,傳播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萬物起源韓國人,就曾表示餃子是屬於韓國的美食,因為韓國的祖先很久以前曾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一代,有觀點認為,朝鮮是由曾居住於中國北方的燕國逃亡者建立的,而中國從後漢到唐代,一個被稱為高句麗的國家一直統治著中國東北地區至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統治範圍曾一度擴大至中原地區,所以他們也很可能吃過類似餃子這樣的事物。

一些韓國人還認為餃子的傳播也應當歸功於韓國,理由則是餃子是隨著蒙古的侵略傳到世界各地的,而韓國人一直認為蒙古大帝成吉思汗是韓國人。

關於其出處以及來源,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在國內外網友的心目中,許多還是將餃子視作中國的特色美食,也因此在對聖誕節進行「本土化」改革的時候,最先提及的食物就是餃子。

隨便翻看微博、知乎關於聖誕節的話題,都能看到聖誕節吃餃子的評論,並且網友還像模像樣的給聖誕節吃餃子這一習俗編了許多俗語,什麼「聖誕不端餃子碗,生下耶穌沒人管,聖誕不把餃子下,來年被釘十字架」,給這種新的習俗增添了一股「傳統性」。

而在虎撲上,還有網友發起投票,探討聖誕節究竟該吃餃子還是湯圓。

甚至還有網友將相關消息傳到國外,試圖將餃子與聖誕節綁定,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

「在中國北方,人們過聖誕節吃餃子。在中國南方,人們吃湯圓。」

在遭到聖誕節這樣的「文化入侵」的同時,中國網友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改變這些文化,讓其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然後再傳到國外成功改變外國人的生活習慣。正如網友所說,聖誕節的全球流行還沒到100年,所以並不存在什麼傳統習俗,畢竟在中國沒有個幾百年的傳承都不好意說自己是傳統,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吃蘋果、吃餃子都沒有什麼問題,只要堅持吃,早晚能變成聖誕節傳統習俗。

而聖誕老人這個許多人認為的傳統聖誕節意象,實際也是由可口可樂公司為了宣傳自家產品創造出來的,本身也沒有百年,自然不存在什麼「傳統性」,因此許多網友也想辦法創造聖誕老人的替代品,用中國元素來頂替,比如,被炒的火熱的香港演員徐錦江,或者身穿紅袍的關二爺。

只是替換形象還不夠,還需要賦予形象歷史意義,有網友就結合徐錦江飾演過的角色,編纂了「聖誕節的由來」的歷史。

「清朝時期,由於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提出的地圓說,遭到了清政府迫害下獄,而主審此案的鰲拜,其祖先拜月教主也早在唐末就提出過地圓說,因此鰲拜對於湯若望等人得了理論十分認同,還幫助其平安脫險,這一天是西曆12月24日,因此這天又被稱作平安夜。

之後鰲拜營救湯若望的事情敗露,被康熙抓了起來,同時康熙還派遣太監小桂子到獄中將鰲拜殺害,而湯若望的後人為了紀念鰲拜,將他的故事與形象到處宣揚,這也就是聖誕老人的由來……」

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如果沒有點中國歷史知識,恐怕還真的會信以為真。

而在今天,徐錦江老師也在微博上對中國特色聖誕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表示雖然蘋果與平安夜本來沒有關係,但是因為中文發音問題,蘋果被賦予平安的寓意,而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這些中國特色的習俗會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

至於自己的鰲拜形象的走紅,很大原因是因為鰲拜與「All Buy」的發音相似,而「All buy」的中文含義與豹子頭巡捕的「我全都要」的思想內涵又極其相近,再加上紅帽子、白鬍子爺爺等與聖誕老人極其相似的特點,這種碎片化的拼湊與巧合,讓徐錦江的鰲拜與豹子頭形象最終成為了中國版的聖誕老人。

在這場洋節本土化的進程中,不僅是沙雕網民,甚至還有學者參與其中。出生於吉林市、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曾擔任長春光機學院副研究員的籌建中的中國《山海經》研究會會長宮玉海教授,就曾表示,耶穌並非只是宗教或神話的人物,而是確有其人,他就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

這麼看來,由中國人來制定聖誕節的習俗倒顯得很有理論依據。

聖誕本土化

之所以近些年會誕生如此之多的本土化聖誕節的過節方式,很大原因與「抵制聖誕節」活動有關,從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當代年輕人開始抵制聖誕節這樣的洋節,相比許多中國的傳統節日,聖誕節這一天中國總是要熱鬧許多,各個商家趁此機會打折,街邊的店鋪都是聖誕節裝飾物,而聖誕本身就帶有宗教屬性,屬於基督教的節日,許多人擔心這種洋節的盛行會對本國的節日文化造成巨大打擊。

十一月份的時候,哈工大就曾爆出過因為宿管阿姨感恩節送巧克力,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的新聞,這件事情還登上了熱搜榜,引起網友非常大的討論度。

Ps: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被美國列入實體制裁清單的高校之一,自然受到國內外許多人的關注,因此學生對於過洋節有些敏感還算是可以理解,只是語氣做法或許有些過激。

由於民間許多人對於過洋節比較排斥,為了讓過洋節的行為名正言順,因此洋節「本土化」的趨勢也逐漸流行起來,比如聖誕節吃餃子這一習慣,實際上已經有三年的「傳統」了。

還有人為了鞏固聖誕吃餃子這一傳統的正統性,舉一反三,解釋了為什麼反洋節的聲音裡最多人反對聖誕節。

有網友表示,其實聖誕節吃餃子早已成為國外許多家庭的習俗,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餃子不僅是中國的傳統美食,許多外國餃子也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國外,許多國家的人民也會在聖誕節這天吃餃子,並且單論時間來看,恐怕要比中國人聖誕吃餃子的習俗要源遠流長的多。

而且在華人較多的地區,聖誕節吃中國菜也逐漸成為一眾傳統,道理很簡單,在國外,聖誕節這一天,只有中國餐館還開著。

總結

由於疫情原因,許多國家的日子並不好過,中國雖然疫情控制的很好,但是許多行業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即使是對於宅在家裡足不出戶的遊戲玩家來說,看著翻車的《最後生還者2》與《賽博朋克2077》、陪綁的各路高分遊戲媒體、以及最後全都變成「圖一樂」的遊戲評比,2020,可能是這些年最難熬的年份之一。

到了12月末的聖誕,嬉笑怒罵一整年的網友們,最終將聖誕節變成「愚人節」,以「聖誕吃餃子」這種瞎胡鬧的方式,結束2020,選擇以一種更加樂觀的心態,來迎接2021年的到來。

想要獲取更多遊戲相關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雲遊姬」。

相關焦點

  • 中國人讓聖誕節本土化,洋節並非洪水猛獸,這節日可以過!
    每年聖誕節都會有這麼一個話題「中國人究竟該不該過洋節?」那究竟該不該過聖誕節呢?筆者認為過聖誕節是可以的,洋節並非洪水猛獸。聖誕節之際,蘋果和蛇果轉身一變,變成了平安果,賣出了高價。聖誕樹、聖誕裝扮出現在街頭巷尾,賣毛絨玩具和裝飾品的小店,來客絡繹不絕。也是這一天,飯店、影院也搞起了活動,一來一波波人流高峰。美好的祝福在聖誕節之際,人們互送平安果,互贈祝福,表達對親朋好友的關心。
  • 聖誕節的迷思:我們該不該過「洋節」
    西風東漸四十年以來,我們對各種「洋節」越來越熱衷。首先是聖誕節和情人節,而後是萬聖節,這兩年,就連感恩節等「非主流」節日也過得相當起勁。於是就有人出來說話,以為不妥。家裡吃完出去吃,過節放假就是打牌吃飯。吃的同時,這些節日的內涵逐漸被淡忘。再往後,如果連吃都提不上興致時,這些節日就真的名存實亡了。  這當然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於:傳統節日是依附在傳統文化之上的,譬如樹葉依附於樹枝,倘若傳統文化之源枯竭,那傳統節日就變成了無源之水,難以長久。傳統節日變淡的原因,就在於傳統文化的式微。
  • 聖誕節要來了,要給孩子過洋節嗎?可以過洋節,但請不要有洋心!
    因為聖誕節是洋節,這兩年國內總體上不提倡。前一段時間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還發生一件事情,感恩節那天,宿管阿姨派發巧克力,竟然被研究生威脅要舉報。網上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視頻,一個中年大叔衝進一家正在舉辦洋節派對的早教中心,怒斥「帶孩子過洋節是何居心」。
  • 老外驚呼:千萬別讓中國人過聖誕節!!
    按照習俗,每年這個時候要一家人團聚在聖誕樹下吃餃子。中國人對聖誕節吃餃子這個事兒有多執念,看看那些「俗語」你就懂了。平安夜裡吃餃子,來年生個胖小子。三鮮餃子過聖誕,來年升官把錢賺。眾所皆知,聖誕節是源於西方基督教的傳統節日,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其分量相當於中國的春節。簡而言之,聖誕節是西方國家千家萬戶吃團圓飯的日子。和中國人一樣,回家、大餐,也是他們過節的標配。
  • 為什麼有人抵制聖誕節?真的是為了保護本土文化嗎?
    在我國有聖誕節送蘋果的習慣,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同音,於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蘋果的習俗,但是有一部分人對這個洋節並不感冒,相反還有排斥心理。 大多有如下幾種觀點:第一種就是比較愛國的,比較推崇本國的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緬懷我們的先輩以及偉人,畢竟聖誕節是個外來節日,跟本土的文化不搭。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往年如我們本地的商場,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布置聖誕氣氛、宣傳打折促銷活動,但現在已經臨近聖誕節,商場、街頭並沒有聖誕節的氛圍,拉出來前幾年的聖誕樹草草裝飾一下了事,聖誕的促銷活動更是少之又少,超市裡也不見了「平安果」的蹤跡,年輕人們熱鬧了許多年後,終於對聖誕節這種「洋節」不再趨之若鶩,開始穿漢服、學國學,逐漸喜歡上了傳統文化。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好玩
    到了平安夜時,市區商業圈附近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商場通宵營業、打折促銷,大街上人山人海,比過年趕廟會還熱鬧,就連商業圈附近的路都被「封」了,除了公交車以外,其他私家車一律要繞行,「洋節」過的甚至比中國傳統節日還熱鬧,徹底變成了「購物節」、「狂歡夜」。但這幾年,聖誕節開始突然「降溫」,今年更是空前的清冷。
  • 今天聖誕節,說說這舶來變質搞笑的「洋節」
    他們在聖誕節期間會有各式各樣的聖誕禮物送給孩子,就好似我們過春節給孩子送壓歲錢一樣。在平安夜,他們會全家人聚在一起烘焙品嘗聖誕蛋糕,一起吃聖誕餐,整個習俗就如同中國的除夕夜中國人吃餃子,全家團圓圍坐一起吃年夜飯,共同感受親情是一樣的習俗。
  • 馬達: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
    如同自然界的一塊石頭,並未雕琢,但在集石者那裡,就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有人看著一塊石頭像個菩薩,有的卻看著像個關公。馮小剛這部《芳華》也是這樣,打死我也不相信他和嚴歌苓的出發點是反動的,他們辛辛苦苦拍出的這部新作,是為了還原一段關於部隊文工團的記憶情緣,展現一代軍人的青春年華,留下值得回味的時代印痕。現在看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雖然瑕疵明顯,但總體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普遍歡迎,幾億票房就是證明。
  • 西安平安夜和聖誕節的變遷,從狂熱盲目到理智,洋節越來越涼了?
    今晚是平安夜,明天是聖誕節,根據各方預測今晚和明晚西安鐘鼓樓、大雁塔、小寨、大唐不夜城等區域將會非常熱鬧甚至擁堵,大家如果經過這些區域,儘量做好提前規劃。其實那個時候很多人並不知道平安夜和聖誕節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過吧?只是有些商家為了促銷才大張旗鼓的宣傳平安夜和聖誕節,加之西安是教育大市,在校大學生非常多,以前其他區域商業並不發達,因此年輕人都借著平安夜和聖誕節蜂擁到鐘鼓樓和小寨,約約會,喝喝酒,吃吃飯,壓壓馬路。
  • 如今年輕人流行過「洋節」 舊時長沙人怎樣過聖誕節?
    「沾」洋氣聖誕節的「光」,他們的商品在今天應該更熱銷。熱鬧!年輕細伢妹子的感受。歲末年底,陰雨霏霏,以歡樂的心情逛在色彩繽紛時尚的街道,在寒冷冬日,往人群中擠一擠,他們湊上了一把溫暖而洋氣的熱鬧。聖誕節,進入長沙百餘年之久了。一些人批判過,反對過,追捧過,熱戀過,惟獨沒有徹底反思過。
  • 2018中國特色聖誕節圖鑑
    只不過,他們沒有忙著過節,而是忙著「抵制」,為了不讓同胞們過「洋節」,他們操碎了心。 官方層面的抵制:  不過,你也可以選擇留在家中,陪陪家人,吃頓聖誕餃子,俗話說: 「聖誕不端餃子碗,生下耶穌沒人管;
  • 聖誕節來了,我們要不要過洋節?其實可以這樣看!
    聖誕節,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節日,它的存在其實類似於中國的春節。然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這些洋節逐漸的走進了中國。融進了人們的生活。 聖誕節的來臨,讓年輕人以為興奮。他雖然在中國沒有傳統節日那樣的高大上。但絕對是年輕人尋求放飛自我的一個絕好的機會。
  • 「自己的節日都過不明白卻要過洋節!」聖誕到底該不該過?
    對于洋節,其實很少有人會排斥,畢竟就是一個熱鬧。不過,這些年出現了一些反對聲音,認為:「自己的節日都過不明白,為什麼要過老外的節日。」這確實是事實,比如「前幾天冬至到底吃什麼呢?」竟然很多人都給不出答案。小編是北方人,不管什麼節日只要有餃子就行,所以根本不用記。
  • 平安夜、聖誕狂歡節,中國人到底要不要過洋節?
    今天上班,公司一些小姑娘都在討論平安夜和聖誕節什麼的,當時還在納悶,平安夜和聖誕節不是外國的節日嗎?為啥如今中國人對這些節日這麼關注,看了一眼朋友圈,乖乖,所有人都在慶祝,晚上吃蘋果什麼的,難道現在洋節日在中國這麼流行了嗎?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一些「洋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些「洋節」的衍生產品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中華不衰!
    不過,近年來「洋節」的盛行卻與這些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若說前者關乎著生活,是物質需求,那麼後者關乎著的則是思想,是精神需求。「洋節」的盛行已不在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
  • 家長應該怎麼給孩子過洋節
    明天就是聖誕節。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今天、明天是非常熱鬧的。就像是我們的春節吧!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要吃一些應景的食物。如:烤火雞,聖誕蛋糕,薑餅,聖誕燻火腿,聖誕布丁等。家長和小朋友要一起裝扮聖誕樹, 把各種好看的禮盒、彩燈掛上去。
  • 「我是中國人不過洋節」,北大清華學生聯名抵制聖誕節,有必要嗎
    對於聖誕節,國人褒貶不一,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節日呢?1、西方文化輸出聖誕節作為西方傳統節日,相當於中國春節。每逢聖誕節來臨,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孩子們在床頭掛著襪子,等待聖誕老人送聖誕禮物。此外,聖誕樹、聖誕櫥窗、聖誕賀卡等都是節日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 為什麼合夥做生意的人都拜關公?
    所以一些生意人都供奉著關公像。相傳關羽在家鄉山西運城犯了人命官司而亡命天涯,到後來隱姓埋名來到河北一帶以販賣綠豆為生。當初關羽從老家潛逃時只帶了半布袋綠豆,他以此為本錢做起了小生意。關羽上過幾年的私塾,在做生意過程中逐漸發明了記帳薄,收入、支出記得清清楚楚,加上精打細算,兩年後不僅娶妻生子,而且有了些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