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者飲食結構的日趨健康化,以豬牛羊肉為代表的「紅肉」,已經讓位於以海鮮為代表的「白肉」。大數據顯示,2017年春節期間,消費者在酒類、海鮮肉類、水果中的購物金額最大。這也顯示出海鮮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推崇。
海鮮加冰短斤少兩
不過,除了沿海地區,內地的消費者在市場上遇到的海鮮更多是冷凍產品,加冰也成了商家包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記者了解到,在海鮮裡加多少冰、怎麼加,並沒有強制性的行業標準,都是賣家自作主張。近日,有報導稱,有消費者買三斤帶魚,等冰融化之後,只剩下兩斤了。
過去,曾有商家用麻繩捆螃蟹增重,但這種行為比較明顯,消費者目測就可以判斷,但現在的加冰,雖然是變相的短斤少兩,但由於形式多樣,消費者難以判別,往往要等解凍之後才發現。不僅如此,因為加冰,海鮮很多的「部位」也被冰塊掩蓋,用魚頭魚尾冒充「中段」也是因為有了冰塊的「掩護」,大小肥瘦都看不清楚。
記者在北京多家超市看到,有些不稱重的盒裝海鮮,如切片的三文魚,雖然看上去是滿滿的一盒,但打開盒子,下面是厚厚的冰塊,只有薄薄一層三文魚。北京京深海鮮市場的一位批發商告訴記者,在北京,尤其是冬季,海鮮大多都是冷凍的,所以都會加冰,但有些不良商家會加的比較多,冰塊的重量甚至能佔三成。
該批發商說,以蝦仁為例,由於蝦仁表面有凹陷的部位,一加冰,凹處就被冰塊填滿了,不僅看上去蝦仁個頭更大,外觀也更加晶瑩剔透。但消費者買回去,把冰化掉,蝦仁馬上就「瘦身」了。
運輸距離越長加冰越多
根據京深海鮮市場商戶介紹,目前北京市場上銷售的海鮮,除了進口商品,大多來自山東、遼寧、浙江等地,運輸距離和時間越長,加的冰也越多,這是為了方便海鮮的運輸和保鮮。記者發現,有些海鮮是被融化之後才銷售的,因此,加冰不會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成本,但大部分盒裝、箱裝的海鮮,還是連冰一起賣的。
而接受記者採訪的某些商家稱,有些冰塊並不是他們加的,是漁民在捕撈上船之後就加好了的,而由於還要經過運輸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物流和銷售環節,海鮮在下船之後還要「層層加冰」,到消費終端時,已經是多次加冰了。
眾所周知,海鮮的價格本來就高,很多都是幾十元一斤,甚至幾十元一兩,如果花了高價卻買了一大坨冰塊,的確有些冤。京深某商戶說,通常她會告訴買家,海鮮解凍後實際重量大概有多少。「如果不加冰,海鮮的價格肯定還會更高。」該商戶坦言。消費者則表示,加冰可以理解,但應該有個適當的分寸,多度加冰無疑是「掛海鮮賣冰塊」,是一種變相的消費欺詐行為。
淨含量標準非強制
對於冷凍海鮮的加冰量,雖然沒有強制性標準,但行業標準還是有的。記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農業部頒布的《凍熟對蝦》行業標準就正式實施。根據該標準,凍熟蝦產品的包冰含量不得超過20%。
同年10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和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聯合發布冷凍海產品「限冰令」,規定水產冰含量要低於總重的20%。但從記者對市場的調查來看,實際加冰量已經遠遠超出了「限冰令」要求的範圍。
那麼,要對海鮮有效保鮮,到底需要多少冰就足夠了呢?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5%到10%的加冰量就足以對海鮮保鮮了,但現在30%以上的加冰量幾乎已經成為很多海鮮賣場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