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真偽供春壺

2020-12-16 崇物新知

明(傳) 供春制樹癭紫砂壺

紫砂壺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茶具,產於江蘇省宜興市,故又常被稱為宜興紫砂壺。一般認為它起源於明代,據成書於明末的《陽羨茗壺系》記載,紫砂壺始制於明代正德年間。目前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壺,是在南京市中華門外馬家山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壺,其出土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下葬的司禮太監吳經墓中。

明 紫砂提梁壺 南京博物院藏(吳經墓出土)

明代人供春是製作紫砂壺的鼻祖。關於供春其人,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記載和說法。有稱其為龔春的,也有記載其姓龔,名龔供春的。文獻記載在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吳仕為準備考進士而住在金沙寺內,其家僮供春陪他在金沙寺溫習功課,在侍候主人的餘暇時間裡,其向金沙寺的老僧學習用紫砂泥仿照銀杏樹瘤的形態製作樹癭壺並取得成功。吳仕在明正德九年(1514)考中進士,於是供春所制壺在當時名重一時。清代周澍《臺陽百詠》中記述「臺灣郡人,茗皆自煮, 「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可見供春壺的工藝成就和社會聲望。

供春所制的壺是什麼樣子?這是歷來愛好宜興紫砂壺的人們都非常感興趣的事情。迄今為止,在古墓葬和古遺址中並沒有供春壺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把署名供春的紫砂壺,它是建國初宜興名士儲南強捐獻的,關於這把壺還有一段故事。

明(傳) 供春制樹癭紫砂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一九二八年,宜興鄉賢儲南強先生在蘇州冷攤上無意中發現了一把紫砂茶壺,造型非常奇古,擺攤子的主人卻把它當作破銅爛鐵,滿不在乎地擺在一邊。儲先生見了好奇地拿起一瞧,壺把下的款識赫然是「供春」二字,壺蓋是由後來的制陶名手黃玉麟配製的。這一發現使儲先生大為驚喜,立即不露聲色地花了一塊銀圓買了回來。

儲先生奇遇供春壺當然如獲珍寶,慶幸不止。他為了要考證這把突然發現的供春壺來歷,鑑定它的真偽,又花費了很大一番工夫。首先親自再去蘇州,找到那個擺冷攤的主人,向他調查盤問。冷攤主人見他那麼專心誠意的打聽,就老實地告訴了他,說是從紹興傅叔和家裡流傳出來的。儲先生又趕到紹興,進一步向傅家了解,知道在傅家收藏之前,曾經是西蠡費氏所有的。再寫信請問費氏,費氏又說在他之前一度是吳大澂(chéng)收藏的。再打聽得之於另一收藏家沈鈞和。沈之前出於何人已渺不可考。這把殘破的供春壺,來歷竟是如此曲折,而儲先生的考證毅力也確實驚人。最後,儲先生為這個珍寶做了幾萬字的考證文章,證實這把破茶壺確實是供春的原作。

有一次,杭州的名畫家黃賓虹看到了這把壺,也以為真是奇遇。他在欣賞供春壺後提出了一點意見,他認為,供春壺壺身既然以銀杏樹癭為藍本,那末,黃玉麟配製的壺蓋也應該是樹癭的形狀,然而黃玉麟沒有理解這一點,卻配上了北瓜的蒂柄,此之謂「張冠李戴」。儲先生認為有理,就請現代制壺名手裴石民重做一個樹癭的壺蓋,並在壺蓋止口外緣刻上兩行隸書銘文,凡四十五字,文曰:「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痿,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來,能重為制蓋者石民,題記者稚君。」稚君是宜興的金石書法家潘稚亮。所謂「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來」,是指當時英國皇家博物館派人來商量,希望儲先生出讓供春,代價是二萬美金。儲先生因為這是國寶,又是故鄉文物,沒有答應。

據說,為了慶幸供春壺的重返故鄉,儲南強先生打算在宜興城外西溪上造一座樓房,題名為「春歸閣」,並請潘勤孟寫了一方「春歸」的匾額,準備專門收藏供春壺。後來,因為抗日戰爭發生,「春歸閣」未曾建成。宜興淪陷後,日本人聽聞供春壺的大名,有一次派了專人來找儲南強先生,願以八千元的代價買去。儲先生有骨氣,沒有出賣,而且為了免於糾纏不清,他索性躲到深山別墅,避而不見了。全國解放後,儲先生將此壺捐獻給蘇南文物管委會,此後經逐級上調,最後入藏國家博物館。

但是觀察該壺,我們感到其是否為供春壺真品有諸多疑點。其一是該壺造型獨特,制壺者應具備較高的雕塑藝術能力和造型藝術修養。這是家童出身且又初創紫砂壺的供春所不可能具備的。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所有明代紫砂壺造型都比較粗獷簡單,達不到這個水平;其二是壺土泥料過於細膩,這也是明代的泥料粉碎技術所達不到的;其三,該壺的款識為篆書體,也是整個明代紫砂壺所未見的。明代紫砂壺只有楷書刻款,出現篆書款是清代以後的事情;其四,該壺使用的泥料應是黃褐色的段泥,這種泥料在明代紫砂壺上不見使用,是清代以後才出現的泥料。其五,該壺原蓋上的印款為「玉麟」篆書,表明壺的作者是清末制壺大家黃玉麟。黃氏曾被吳大澂(chéng)專門聘請在吳家制壺,並且制過很多把這樣的樹癭壺,至今在上海、宜興等地多有人收藏。儲先生買的這把壺經他自己調查,恰好曾收藏在吳大澂家。因此綜合以上各點,我認為國博所藏的這把供春壺,應是清末制壺大家黃玉麟自創壺型並託名供春的一件作品。在清末民國時期,古玩市場火爆,宜興紫砂壺仿古高手蔣燕亭組織人在上海仿冒了一大批古代名人壺,我們常見到的有仿時鵬(時大彬之父)、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惠孟臣、陳鳴遠、王南林等人的。所以其仿冒供春是毫不奇怪的。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通過探究一件文物我們了解了一種工藝,勾陳一段往事,獲得一些啟發,知道一個道理。我想文物的魅力就在於此吧!(文中資料來自網絡,來源多且雜,恕不能一一註明出處,敬請原作者見諒)

相關焦點

  • 供春壺的前世今生
    供春壺是所有紫砂壺中最具有歷史意義、最有故事的一把壺。它的作者為紫砂鼻祖供春,現如今市面上的供春壺,並非供春真跡。據(陽羨茗壺系)記載,供春其人,原名叫龔春,是明正德嘉慶年間人,原先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未中進士前,在金沙寺中讀書,書僮龔春看見有僧人以陶缸中的細土澄練,捏築為壺,龔春便偷偷模仿,將其細土,捏製成壺。龔春所做的壺,被認為最早的紫砂壺,稱之為供春壺,尤其是樹櫻壺。
  • 國寶供春壺曲折的發現歷程,與蘇州的關聯還不小!
    於是,他取了一點老僧做完壺洗手後沉澱在缸底的紫砂泥,模仿寺旁一棵古銀杏樹上的樹癭紋樣,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因壺為供春所制,人們都叫它「供春壺」。供春壺是紫砂壺歷史上的一個文化符號。
  • 拇指博物館|匠心紫砂壺之供春壺
    江蘇宜興是我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譽為宜興陶瓷「五朵金花」。這種在民間被稱為「富貴土」的泥料,在制壺師靈動的指尖下,變身為一把把雅致的「紫玉金砂」壺。記者:林凱、蔣芳(江蘇分社)編輯:尚亞楠、杜屹然 (原標題:拇指博物館|匠心紫砂壺之供春壺)
  • 供春,紫砂壺的開山鼻祖
    人們將供春奉為紫砂壺的開山鼻祖,是因為從供春開始,紫砂壺由簡單的實用器,演變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形狀所制的樹癭壺,世稱「供春壺」,被列為紫砂壺「正始」之大家。
  • 紫砂壺愛好者五一福利,紫砂壺花器壺型圖譜大全
    尤其是那荸薺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衝動。我們久違的童年美好時光,就這樣被荸薺壺勾起,湧上心間。 11、供春壺 在中國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供春壺的製作有著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壺走向成熟並發展到高峰的開端
  • 滌壺澄心 6款臻品賞析 | 北京巨力2018秋拍
    H:7cm W:12.5cm估價:RMB 400,000-600,000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制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後來受到金沙寺僧的啟發,模仿樹樁自然嶙峋的姿態製成此型制的壺,其古樸可愛的造型受到廣泛的喜愛,因制者名字的諧音而稱「供春」壺。成壺之形制後來廣泛流傳清代以來諸多紫砂高手多有承習。如黃玉麟,裴石民,汪寅仙,徐漢棠等都對供春做過研究和仿製,他們萬變不離其宗,都按照原供春原作進行仿製。
  • 豪爽的男人,就應該用這些壺
    如果你是和蘇軾一樣追求豪爽與氣魄的壺友,那麼就該選用以下這幾款壺。石瓢石瓢是紫砂中的經典壺型,器型設計符合人體力學,端握舒適,炮嘴直流,出水暴爽,能讓壺友充分享受出湯的快感。提梁提梁壺一般多大品,少則三四百的容量,多則八九百,一壺茶一個人能喝一下午,家裡客人多,一壺茶也夠了。一個人品茶自有一份清幽閒寂,可是和一群愛茶、懂茶的朋友一起品茶,亦是人生一大快事。
  • 紫砂小知識:為什麼資深壺友看壺,都會著重看壺底?
    資深壺友看壺的時候都會著重看一下紫砂壺的壺底壺底有什麼重要的?為什麼高手一看壺底就知道壺的好壞?因為壺底隱藏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信息所以看壺要看底!大彬壺竹刀溼刻留款,曼生壺時代的棄款鈐章,現在的壺底蓋章又加款,有的還會刻上與壺意境相諧的詩句。
  • 蔣蓉青蛙蓮子壺鑑賞
    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蔣蓉;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蔣蓉作品曾在全國工業會議上評為「特等獎」,並為周恩來總理出訪東南亞等國家製作禮品。
  • 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有壺友覺得夏天用大壺,因為氣溫高不怕茶涼的快,冬天用小壺,因為氣溫低,茶涼了就喝不完。這樣的做法有必要嗎?還有壺友覺得大壺怎麼都比不過小壺,夏天也應該用小壺,因為小壺更聚香。為了茶溫而根據季節來選壺,其實沒必要。現代人冬天可以取暖,夏天也有空調,根據喝茶人數來選擇壺的大小才是最明智的做法。紫砂壺越小則越是聚香,非也。明代馮可賓的《茶箋》曾說:「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 壺說 ▏請別用「有色眼光」欣賞紫砂壺!
    前幾日,有位壺友在壺友群裡發了下圖,評說:"西施壺泥好,工太差!"
  • 知壺與識壺 丨 史上最全顧景舟紫砂壺
    顧景舟作品鑑賞:供春壺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壺肩如意刻花與流、把上的刻線,使通壺充滿湧動的態勢,並適切地表現紫砂的質感。仿鼓如意壺 高:8.5公分 寬:17公分。蓋印:顧景洲底印:足吾所好習而老焉。
  • 好壺炸裂,原因不外乎這5點!
    紅泥,朱泥,大紅袍這3種泥料在燒制時壺身收縮較大,在溫差發生急劇變故時,較其他泥料更容易開裂。另外,從壺型上說,薄胎壺、某些壺壁不均的花器(如供春等),在使用時也應該特別注意。在紫砂壺的使用過程中磕過壺,或讓壺受過撞擊,雖然當時問題沒顯現,但壺也受了「內傷」。一旦使用不當,環境溫度和水溫反差太大時,脆弱的壺就會出現「驚破」。常見有發生磕碰造成損壞(有時候自己也沒發現)後續使用導致紫砂壺開裂。
  • 商業新知「新知達人·人氣挑戰賽」圓滿落幕
    來源:商業新知12月7日,由商業新知主辦的「新知達人·人氣挑戰賽」圓滿落下帷幕,經過激烈的集贊角逐,新知達人「To B CGO」摘得人氣王桂冠。本次活動是商業新知為回饋新知達人創作者一直以來的信任與支持,同時鼓勵廣大用戶為優質內容點讚助力,讓創作者收穫更多「成就感」,進一步完善商業新知的泛商業知識生態,聯合小狗電器、好望水、善診、醫加壹等優質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新知達人·人氣挑戰賽」活動。自11月27日挑戰賽開啟以來,廣大新知達人創作者積極參與,迅速在網上掀起集贊熱潮。
  • 三聯書店創辦新雜誌《新知》 揭秘"新知"的前生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誌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誌,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誌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 【舊法新知】佛法恆在人間
    【舊法新知】聽到做到【舊法新知】善用此生、此身,成就生命大意義【舊法新知】善能覺了【舊法新知】人有心結,嫉賢妒能【舊法新知】度眾的智慧【舊法新知】真煩惱假煩惱【舊法新知】人生與眾生 視自己作為【舊法新知】看山又是山【舊法新知】實心實做好人生,過關【舊法新知】搶救生命大福田
  • 紫砂大師汪寅仙精品壺欣賞
    此壺曾獲1983年大陸全國仿古陶瓷優秀獎。由壺底拔出的粗枝為流,不僅變化了整體傾向長高的壺形,更增添此壺出塵脫俗的神韻。南瓜壺誇張的提梁擎起一道弧線,巧妙地為扇型圓弧壺身創造光圈效果。既像徵群英聚集哲哲耀目,又似壺界與藝壇相互輝映。稍長的壺嘴銜接壺身形成拉高的線條,與弧形提梁呼應,構成一種向前的動勢力感,頗有邀人暢飲的意味。壺身素麵銘刻眾畫家名,由高式熊書,山頭上人姚志源刻,筆下蒼勁有力,掌握各畫家籤名的韻味。田園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