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壺是所有紫砂壺中最具有歷史意義、最有故事的一把壺。它的作者為紫砂鼻祖供春,現如今市面上的供春壺,並非供春真跡。
據(陽羨茗壺系)記載,供春其人,原名叫龔春,是明正德嘉慶年間人,原先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未中進士前,在金沙寺中讀書,書僮龔春看見有僧人以陶缸中的細土澄練,捏築為壺,龔春便偷偷模仿,將其細土,捏製成壺。
龔春所做的壺,被認為最早的紫砂壺,稱之為供春壺,尤其是樹櫻壺。
供春之所以被稱為紫砂鼻祖,是由於那把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供春壺)。它被普遍認為是真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成為許多收藏家,壺藝大師研究的對象,但是也存在很多爭議。
博物館裡面這把壺的由來,要從1928年說起,期間,儲南強,在蘇州的地攤上發現了這把紫砂壺,它的把柄上寫著供春二字的刻畫。儲南強是宜興有名的文人,珍愛文物。最早的時候,壺底部並未刻有年號和印章,一般都是用竹片把名字刻於壺柄。直到時大彬的出現,才開始將名字刻於壺底,但是不用刻章,也不刻年號。
而這把壺的壺柄上正好刻有供春二字,壺底卻沒有年號,儲南強先生覺得很有可能是這把壺。於是他就詢問攤主,得知這把壺是紹興傅叔和家中流出,而傅家此壺又出自蘇州吳大徵家收藏,吳又得之於大收藏家沈鈞和處。
儲南強認為此壺為供春真品,原蓋上的印款是「玉麟」篆書,蓋是清末制壺名家黃玉麟後配的,於是聽取了畫家黃賓虹的建議,找了裴石民重新配了一把蓋子,並且做成了靈芝鈕。
新中國成立以後,儲老師把壺捐獻給了國家。顧景舟和徐秀棠認為這壺並非原作,是後人製作的。
真假已經並不重要了,至少它是一款經典的壺型就已經足夠了。
下期小編給大家介紹顧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