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哺乳動物生態與進化學科組研究員蔣學龍、王應祥及博士研究生周昭敏和墨西哥生態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等的研究人員,共同確定了楔鞍菊頭蝠為翼手目(蝙蝠)菊頭蝠科一新種。該成果已發表在今年2月出版的《哺乳動物學雜誌》(Journal of Mammalogy)上。
據悉,菊頭蝠是舊大陸的物種,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為單型科,現有79種,已有的形態分類系統將其分為15個種組。已有證據表明,菊頭蝠起源於37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晚期,在1500萬年前的早中新世晚期開始快速分化。現生的菊頭蝠中,除了早期分化出的水菊頭蝠支系(5種)和葉鼻菊頭蝠支系(1種),其餘物種分屬於非洲—古北和亞洲兩大支系。其中,東非菊頭蝠種組的種類主要在非洲分布,其鼻葉形態與楔鞍菊頭蝠相似,即有尖的角狀聯接葉和楔形鞍狀葉,但體型明顯較小,而同域分布的其他體型較大的菊頭蝠都具圓鈍的聯接葉。因此,他們確定楔鞍菊頭蝠為一新種。
本次發表的楔鞍菊頭蝠標本共有5號(3雄2雌),其中3號於1963年採自中國貴州省金沙縣,一號於2005年採自雲南省永德縣烏木龍鎮,另一號於2006年採自中國貴州省綏陽縣。該新種是一種形態獨特的大體型菊頭蝠,在以上3個受人為顯著影響和被農田破碎化的林地生境中,45年間僅採集到了5號楔鞍菊頭蝠標本,其保護地位值得人們關注。考慮到中國各哺乳動物標本館中館藏有過去50年中採自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多山地帶的約1200號標本,以及這些省份的菊頭蝠標本記錄相對於中國其他地區更為豐富,該新種可能是僅限於在雲南和貴州山地分布的珍稀種類。但是,青藏高原的一些周邊地區,如緬甸北部、印度阿薩姆邦和四川西部,並沒有作過詳盡的蝙蝠調查,該新種也有可能分布於更廣泛的區域。為了評價其是否應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還需要調查其地理分布和種群大小,以確定可能的保護策略和標準。
研究人員通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綜合比較證實,楔鞍菊頭蝠與非洲—古北支系有更緊密的親緣關係。該新種是迄今發現的除了馬鐵菊頭蝠外第二個在亞洲有分布,但在系統發育上隸屬於非洲—古北支系的物種。它的發現豐富了人類對整個印度馬來地區菊頭蝠物種多樣性的認識,揭示了10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氣候變暖使當時的撒哈拉、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比現今更適宜菊頭蝠生活,並為菊頭蝠在衣索比亞界和古北界東西部間擴散提供了適宜條件。
楔鞍菊頭蝠的發現,為人們了解菊頭蝠非洲—古北支系的生物地理演化歷史以及古代哺乳動物在非洲和亞洲東部間的遷移擴散情況提供了新的線索。今後,需要通過更長的線粒體序列和進化更慢的核基因序列來證實非洲—古北支系內部的分化過程和各物種的親緣關係,並推測各分化事件的年代順序和相應的生物地理假說。(來源:科學時報 張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