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一談及「蝙蝠」,不是「聞風喪膽」,就是「渾身戰慄」。那些電視劇裡,被蝙蝠咬傷後「變異」的模樣,不知道大家感覺如何,小編我是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那模樣,咦~
【世衛最新報告:新冠病毒和菊頭蝠冠狀病毒有關聯】經過最近專業人士的研究與實驗,相信是有一定聯繫的。報告稱,更多的證據指出了最近的冠狀病毒與其他已知的在蝙蝠中傳播的冠狀病毒存在關聯;更具體來講,是與蝙蝠亞種菊頭蝠存在聯繫。
菊頭蝠在中國南方、亞洲、中東、非洲以及歐洲廣泛存在。最新研究已表明,在中國蝙蝠的身上已檢驗出500多種冠狀病毒根據居住在洞穴蝙蝠自然棲息地附近的農村人口進行的血清學研究表明,蝙蝠冠狀病毒的血清陽性率為2.9%,其表明了人類接觸蝙蝠冠狀病毒有可能性很常見。說到這裡,小編不得不感慨一下那些一嘗「蝙蝠美味」的「勇士們」。
而菊頭蝠的種類也不少,目前已知98個物種。因其有結構比較複雜的馬蹄形鼻葉,所以其英文名又稱為「馬蹄蝠」。菊頭蝠常棲於自然巖洞中,也可在廢棄的防空洞、坑道、窯洞發現它們的蹤跡。所有物種均是食蟲性,主要分布於歐洲南部、非洲、亞洲等溫帶到熱帶地區,它們在飛行過程中捕捉昆蟲,並懸停在枝杈上獲取獵物,從樹葉中收集昆蟲和蜘蛛。
大家可能有點迷惑了,蝙蝠同是哺乳類,為啥這小小蝙蝠能攜帶這麼多病毒,卻不像人類被病毒折磨得死去活來呢?嘿嘿,小編來說說,您來瞅瞅這蝙蝠的「能耐」吧。可以說,由於蝙蝠飛行過程中進行了高強度的體力運動,運動時蝙蝠體內的DNA遭到破壞,最終導致蝙蝠死亡。正是這樣嚴苛的自然淘汰,導致現在的蝙蝠體內DNA修復極快,免疫系統全天候開機,維持體內高溫,從而抑制了病毒活性,讓蝙蝠攜帶病毒的同時,還不會像人類一樣,容易受病毒攻擊。
此次,報告表明,疫情病發的最初來源尚不清楚,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某種中間宿主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了人類。無論如何,不管是貪圖美味,還是想吸人眼球,我們還是要以自己的「生命安全」為第一位。貪吃野味,請慎重哦!
疫情發展到現在,我們都很清楚地知道:在這個「地球村」裡,我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有義務在保證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不危害他人。我們如果更清醒地明白「牽一髮而動全身」,那麼一定會「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