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厲行節約的風氣下,部分國內航空公司開始取消票價昂貴的頭等艙,可有誰會想到,原本票價便宜的地鐵卻開始增設了商務艙,不擁擠,有雅座,還有「藍天白雲」相伴,就是票價略高,是普通車廂的3倍。
花三倍的價格坐地鐵商務座,你願意嗎?
1
據媒體報導,今年6月28日,承接機場線和廣深城際軌道線路雙重任務的深圳地鐵11號線通車。在全部8節編組的車廂中,除了6節普通車廂外,還另外設置了2節商務車廂,票價為普通地鐵票價三倍左右。深圳地鐵集團的解釋是,設置商務車廂,為了在提高運載能力的同時,提升長距離乘車的舒適性。
從網上曝光的圖片看出,地鐵商務座與動車有些相似,安排了兩兩相對的紅色沙發軟座,中間還有寬敞的過道。座位底部還留有放置行李的空間,車廂頂部甚至安裝的頂燈還模擬出一片「藍天白雲」,地面則是藍色地板。
雖然地鐵商務艙也才剛「滿月」,就有人直指不公平,稱普通艙摩肩接踵,商務艙卻寥寥數人,冰火兩重天。深圳地鐵趕緊出來闢謠:「有的時候商務車廂乘客確實不多,但是到了周末,也是爆滿的。」
但是,經過一番查閱,有媒體記者發現,地鐵商務艙絕非深圳首創,國內外不少地鐵都設置過專用車廂。比如,香港地鐵還有「頭等艙」,頭等車廂僅存在於來往羅湖和紅磡的東鐵線上,票價比普通車廂的票價貴一倍,未購買車票進入頭等艙還需繳納500元港幣罰款。而日本東京,早在2004年起,就在包括地鐵在內的公共運輸工具上,設置了上下班高峰期的「女性車廂」,原則上供女性乘用的車廂。
不少媒體還將上海的磁懸浮列車做比較,同樣是從龍陽路站通往浦東國際機場,乘坐地鐵大約需要1小時,票價約6元,而磁懸浮列車僅需7分鐘左右,票價為50元。磁懸浮車廂環境布局與深圳地鐵商務艙類似。
2
「有時帶著大行李又帶著小孩子去機場,如果擠在普通車廂,人多擁擠不說,還要擔心口袋的錢包和手機,又要照看小孩子。」有深圳市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前往機場,自己一般是打車出行。相比之下,選擇地鐵商務車廂不僅省錢,還避免了市區道路擁堵,在時間上更好控制。
這與深圳地鐵考慮的初衷相吻合,由於地鐵11號線同時身兼深圳「機場線」的功能,在出行中選擇商務車廂的,不少是攜帶大量行李,準備登機的市民。
「只加一兩節車廂或幾趟裡面有一趟,這樣挺好的,要是真的很累而地鐵又很方便的時候,自己在路上能踏踏實實歇一會,我也願意花這個錢。」網友「白灰灰holiday」觀點代表了多數支持者的意見,還有市民認為,機場線就應該增設商務艙,「我要帶孩子一定選擇這種,免去沒人讓座的尷尬,如果帶著行李,也免去受人嫌棄的尷尬。」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投票結果顯示,56%的網友支持地鐵設計商務艙,還有71%的網友表示在尖峰時段,願意花多錢乘坐商務艙。而央廣網報導也聲稱,支持者佔五成,比反對者呼聲更高。有網友注意到,深圳地鐵的商務艙是在原先六節車廂的基礎上單獨加的兩節車廂,並未影響原本地鐵運能,只是增加了附加值,「市場經濟需要創新,我們也應該鼓勵創新。」
「原本花三倍票價可買個鬆快,撤了商務艙,無非是一車人一起擠。以這種絕對平均主義手段解決市場經濟問題,顯然是不對的。」《深圳晚報》評論指出,設置商務艙,豐富乘客選擇,是件好事。地鐵公司有盈利需求,在承擔公共運輸任務同時,也應滿足市場需求。就像城市裡有公交,也會有計程車和網約車,滿足不同需求,對於地鐵公司而言,商務艙可以有,但其管理配置,有必要變得更加機動靈活。
「有個規律人們也不應忽略:貴的餐廳肯定比大排檔人少。商務艙空置率高、座位多,本身就是它的賣點。」評論認為,商務艙的存在是有市場意義的。
3
雖然網絡上支持者眾多,但就媒體評論看來,似乎批評的聲音更多一些。
社會學家胡小武明確表示,作為城市公共運輸的組成部分,地鐵上設置「雅座」,顯得並不合適。深圳地鐵集團作為一家國企,其行為邏輯應該突出「服務性」,而非「市場性」,深圳地鐵此舉,有捨本逐末的感覺。
媒體人廖保平同樣聚焦在國企身份上,深圳地鐵拿著政府的財政補貼,對公共性質的服務,不可能完全市場化,甚至一定程度的市場化也要接受公平的拷問。「公共性質物品或服務,應該向最不利者傾斜方為公正,比如向老弱病殘孕傾斜,必要時候提供特殊對待,比如設立簡便的母嬰車廂等。」深圳地鐵將十分緊缺的公共物品按市場來分配,高價者得,表面上看,是給乘客自由選擇,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服務,貌似沒有什麼不對,其實已經偏離了地鐵的公益性,是地鐵公司太過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行為。
有媒體還將地鐵商務艙與公立醫院「特需病房」做比較,市場化的「特需病房」能否與公益性的公立醫院兼容也曾引起過較大的爭議,最終,反對公立醫院設置「特需病房」的意見佔了上風,公立醫院分期分批取消「特需病房」,被確定為公立醫院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開通地鐵的初衷是緩解地面交通壓力,而並不是刻意提高乘車舒適度。追求舒適完全可以乘坐網約車或者自駕車。個性化的需求應該交給個性化的服務提供商,地鐵是大眾交通工具,還是應該先滿足大眾化需求。」評論員丁慎毅認為,此舉偏離了市場經濟運行的軌道,形成事實上的「脫軌」。
他還建議,深圳方面堅持地鐵設商務艙,那麼,商務艙賺的這部分錢應該及時透明公布帳務,並把這部分錢用到普通乘客身上。這或許還能算一個補救措施。
4
其實,關於深圳地鐵將設商務艙的討論,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了。
《半島都市報》的文章指出,時任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軌道交通建設辦公室主任趙鵬林就曾透露,深圳地鐵未來的方向將分等級,比如特設行李架車廂和買雙倍票可有座位的「VIP車廂」等,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士的需求,方法是另外加掛兩節車廂。此番言論傳出,引發不少批評聲。隨後被官方闢謠。
可惜,「被闢謠」的果然成真了。評論員潘洪其就質問:「當初政府透露將增設這種服務之時,輿論為何沒有特別關注並展開討論?是由於輿論對此不夠敏感,還是由於政府為避免引起爭議,有意低調決策、關門決策,公眾未能獲得充分知情、討論和監督的機會呢?」
他說,在輿論爭議之下,深圳地鐵最終會不會取消商務艙,目前還不大好判斷。引發爭議不是壞事,爭議可以將問題拿到檯面上來,經過充分展示、辨析、討論和博弈,有利於形成民主、科學、均衡的公共決策。
「深圳地鐵設商務艙引發的爭議雖然來得太遲,但有爭議總比鴉雀無聲的沉默好。」他希望,政府機關應當汲取深圳地鐵設商務艙「爭議太遲」的教訓,把民主參與、科學研討、公共博弈設定為公共決策的法定程序,保證公共決策最大限度符合公共利益。
《深圳晚報》也建議,商務艙不論是去是留,都應以充分的市場調研、綜合考慮為前提。如果要留,就有必要設法提高利用率,如需求量小的時候,減少商務艙節數;需求量較大時,再恢復兩節商務艙,甚至還可增加。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rock.ro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