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上的防火瞭望員

2020-12-20 中國青年網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在瞭望山林。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有一座巍峨的四方山。陡峭的山上建有兩座防火瞭望塔,用以監視預報森林火情。 57歲的溫建民從事了30餘年護林工作,在四方山瞭望臺一幹就是十年。每年春秋季森林防火期,他都需要住在山上。山高林密,用水需要到山間天池打取,生活用品則需要自己用背囊背上山去。2012年,溫建民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範。今年秋天,溫建民的妻子也陪他一同上山,夫妻倆互相扶攜,共同守護四方山周邊的茫茫林海。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在瞭望塔上瞭望(無人機拍攝)。護林員每天要在瞭望塔瞭望幾個小時,火險等級高時需整日守在塔上。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的妻子田晶傑為在瞭望塔工作的丈夫送午飯。 新華社記者 于洋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的妻子田晶傑為在瞭望塔值守的丈夫送來午飯。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從瞭望塔返回瞭望站。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20日無人機拍攝的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和瞭望塔。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與總站聯絡。 新華社記者 于洋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在清理太陽能板。 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背著生活用品上山。 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呼中區舉辦森林防火瞭望員培訓班
    3月5日,大興安嶺呼中區舉辦2019年防火瞭望員培訓班,對全區36座瞭望塔的109名瞭望員進行了崗前系統培訓。培訓班針對3月1日提前進入防火期的實際,對今年的森防形勢做了客觀分析,全面系統的講解了林火監測、林火定位、火情報告、煙霧識別、瞭望觀測技術規程、識別地形圖等相關知識。通過這次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瞭望員應對森林火災的監測、預警和快速處置能力,增強了瞭望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全面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大興安嶺韓家園林業局森林防火瞭望員網絡培訓「備春防」
    大興安嶺韓家園林業局森林防火瞭望員網絡培訓「備春防」 2020-03-07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林林業局防火辦組織瞭望員開展增收創效活動
    新林林業局新林林場防火瞭望員一年之中有8個多月在深山密林深處工作,他們每天有1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塔上監測瞭望施業區的每一處地塊,確保著林場施業區內有火情火警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並組織撲救,將損失降到最低,晚上視線看不清了才下塔回到塔房吃晚飯,晚上睡覺時數字對講機也要開機,火險緊要期時
  • 大興安嶺的守護者 防火瞭望員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有一座巍峨的四方山,陡峭的山上建有兩座防火瞭望塔,用以監視預報森林火情。每年春秋季森林防火期,他都需要住在山上。山高林密,用水需要到山間天池打取,生活用品則需要自己用背囊背上山去。
  • 興安之「眼」護興安——記根河林業局森林防火瞭望員
    李玉春(右一)和同事李海林前往瞭望塔進行值守 張旭 攝張旭 吳少卿在內蒙古大興安嶺莽莽林海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堅定的信念、不變的初心和真摯的情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駐守在林海的至高點,甘當護佑綠水青山平安的「眼睛」,他們就是森林防火瞭望員。
  • 大山的眼睛:記林區防火瞭望員張文浦
    【大山的眼睛 ——白山市五間房林場瞭望員張文浦的故事】記者 祖維晨    林區防火瞭望員,相信不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職業。瞭望員們長年與深山和樹林為伴。    對於大頂子上茫茫林海而言,冬季顯得格外漫長。皚皚白雪覆蓋著林海,似乎世界更加祥和寧靜。林場規定冬季不用每天都上瞭望臺,現在的張文浦又在忙碌著林地清收。應之邀,張文浦帶記者來到了瞭望臺——他默默堅守的地方。
  • 生死營救瞭望員 與時間賽跑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7月4日上午9時15分,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松嶺區防火指揮中心接到瞭望報告,42塔瞭望員孫彪意外受傷,意識清醒,但語言和肢體均出現不明情況障礙,情況十分緊急
  • 森林防火瞭望員曹起雲的「高塔」堅守
    他們是平凡而又特殊的一群人——森林防火瞭望員。喇叭溝門滿族鄉裡共有兩座瞭望塔,其中一座在北京最北的一個村——帽山村。這天,在帽山村最北邊山坡上瞭望塔值守的是曹起雲。老曹今年57歲,布滿溝壑的面龐稜角分明,有點像遠處的山稜,粗糙的手掌,看上去比同齡人年長不少。今年已經是老曹做瞭望員的第6個年頭了。
  • 市委書記白永清深入森防一線慰問撲火隊員和防火瞭望員
    市委書記白永清深入森防一線慰問撲火隊員和防火瞭望員 2020-05-01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嶺區委書記祝天姝檢查森林防火工作並慰問瞭望員 - 伊春
    帶嶺區委書記祝天姝檢查森林防火工作並慰問瞭望員 發布日期:2018.10.08 來源:帶嶺區 10月3日至4日,帶嶺區委書記祝天姝深入環山林場、寒月林場、北列林場、南列林場、明月林場就「十一」期間森林防火工作進行檢查,並慰問了大青山森林防火瞭望員,送去區委、區政府對森防一線的問候。
  • 圖強林業局工會深入防火瞭望塔看望慰問瞭望員
    在圖06、圖14瞭望塔,郭志翔與瞭望員進行交談,詳細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詢問他們吃的怎麼樣?住的暖不暖?家裡有什麼實際困難需要幫助和解決?對他們長期堅守在森林防火第一線,駐守高山、忍受寂寞、甘願奉獻,為森林防火工作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 守護者|大興安嶺特大火災親歷者災後入林,一守就是三十年
    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距離圖強林業局約40公裡的林場腹地,一座28米的鐵皮高塔聳立在藍天之下。53歲的森林防火瞭望員曹志國放下望遠鏡,俯瞰視野內的這片林區,皺起眉頭說:「大興安嶺林區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樹木成材最少要80年到100年的時間。
  • 防火瞭望員山頂值守6年 只有持續下雨才能回家
    防火瞭望員陳耀文在山頂高塔上值守 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 攝  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  在武漢市馬鞍山森林公園內山頂,有一座防火瞭望塔。來自鄂州的陳耀文先生,是一名防火瞭望員。他以瞭望塔為家,已在山頂值守6年之久。他的工作就是站在塔上向四周觀望,搜尋森林火險苗頭,並向公園管理處與消防部門發出預警,以防止森林火災發生。  11月9日傍晚,長江日報記者前往現場看到,有一座名為凌霄閣的三層高塔,位於馬鞍山一個山頭的制高點上。凌霄閣本質上是一座防火瞭望塔。  現年66歲的陳耀文先生,是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人。
  • 與山林相伴21年的防火瞭望員:習慣了寒風與孤獨
    他是吉林省永吉縣大崗子林場208大嶺森林防火塔瞭望員,其視野可以覆蓋附近5個鄉鎮的森林。幾天前,王紹清看到了多地森林火災的視頻,這讓他在瞭望時更加謹慎。「山火可不是兒戲,我們一點點馬虎都不行。」王紹清正在「偵察」山林火情 石洪宇 攝王紹清不能馬虎,但要克服孤獨。
  • 「芹花」在小興安嶺綻放——防火瞭望員朱彩芹的29年堅守
    新華社哈爾濱8月11日電  題:「芹花」在小興安嶺綻放——防火瞭望員朱彩芹的29年堅守  新華社記者馬曉成  豬山,一座548米高的小山,在巍峨的小興安嶺中並不起眼,但是豬山和豬山主峰上24米高的瞭望塔對防火瞭望員朱彩芹來說,幾乎是她生命的全部。
  • 懷柔森林防火瞭望員曹起雲:一份孤獨 一份執著 為了那一份堅守
    他們是平凡而又特殊的一群人——森林防火瞭望員。鄉裡共有兩座瞭望塔,其中一座在北京最北的一個村——帽山村,在村子最北邊的山坡上,筆者發現了這座瞭望塔。這座塔看上去已經修建多年,老化比較嚴重,當天的陣風也讓鐵架的連接處不時發出金屬摩擦的聲響,順著蜿蜒的小路走到塔前,碰到了已經等候筆者多時的瞭望員,借著給瞭望員送口罩的機會,筆者有幸了解到一位默默奉獻的守護者。
  • 北京松山防火瞭望員:望山「看火」10年,做山林的守護者
    到了夜裡,閆建國也沒有完整的睡眠時間,只能穿著衣服在瞭望站的小床上靠一會兒。他設置了鬧鐘,每隔一小時就出來望一圈。西坡瞭望站由兩人駐守,他們都是松山林場的防火護林員。閆建國站崗7天後,同事前來換班,他才得以回家休息。閆建國也時常覺得枯燥,「總一個人,想說話時,只能對著大山喊。」
  • 伊山林場夜晚寒冷 瞭望員被凍醒
    核心提示: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伊山林場荒蕪人煙,一個瞭望塔,一座小屋,兩個瞭望員,守衛方圓二十公裡範圍內的茫茫林海,終日與高聳提拔的樹木,芬芳四溢的松香,清澈見底的溪流為伴,想像中會是一派自然純淨
  • 大興安嶺之殤30年療愈火災傷痛
    近日,記者重回大興安嶺「5·6」火災事發地,探訪大火給這片土地留下的印記,試圖尋找答案,以期警鐘長鳴。火是自然災害,林區每年都發生火災,比如經常發生雷擊火。1987年之前,漠河縣沒有防火辦,那個時候,林業局防火辦只有兩三個人管防火,指揮防火都要去木材生產指揮調度室。現在的防火辦大樓比我們政府大樓都不遜色,防火裝備、撲火工具也更健全,遠遠超過我們那個時候的皮襖、鐵鍬。
  • 《林區瞭望員》節目文稿
    山地溝谷,有暖溫性的蒙古櫟林、樺楊混生林、虎榛子白蓮蒿等草原半灌木群落、草甸植被大量分布;森林動物、草原動物、黑斑蛙等兩棲爬行動物;數十種魚類、百餘種鳥類、上千種昆蟲,大量的國家、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遍布其中。1958年至今,這裡唯一的一處防火瞭望站,守望著此地160萬畝用於阻擋科爾沁風沙源向東北和京津地區漫延的第一道生態屏障。在過去的29年間,彭繼華大部分時間是這裡唯一的一位瞭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