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獨特、多元、國際化 才是香港文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專訪香港書展年度作家李歐梵,回應不是「作家」爭議,暢談熱點話題

  獨特、多元、國際化 才是香港文化

  人物連結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1942年10月10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

  每年香港書展最忙碌的除了主辦方,就是年度作家。「年度作家」榮譽,是香港書展的例牌菜,更是重頭戲。今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授予了73歲的李歐梵教授,表揚他50多年來在文壇的傑出成就和貢獻。主辦方稱李歐梵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開放的處世心胸,走遍世界各地推動文學、音樂及電影等不同領域的文化研究。

  「年度作家」結果一公布,很多網友爭議說,李歐梵只是學者,不是作家。也有傳言稱李歐梵本人拒絕領獎。對於這些種種說法,昨日,記者利用活動間隙,獨家專訪了李歐梵。

  被網友爭議只是學者不是作家

  記者:網上一公布說,這屆「年度作家」是李歐梵,你知道大家有什麼反應嗎?大家說你不是作家,只是一名學者。

  李歐梵:我注意到了。我沒有感到不快,反而體諒大家的憂慮。因為我很尊重「作家」,把他們看得崇高又神聖,所以想到自己不過寫了兩本小說,被稱為「作家」似乎有點難為情吧?就想不如寫電郵婉拒獎項。

  記者:哦,還真有婉拒領獎一說?

  李歐梵:當我動手寫郵件時,我太太說了一句話:「時代不斷改變,作家的定義也不再片面,學者用真心寫的文字亦有價值。」然後我想到自己雖非創作型寫作者,但曾完成了大量雜文和評論,加上評論人與作家等多重身份,或許能引發多些人關心這個議題,激勵不同類型的寫作人吧?於是決定接受邀請,希望藉書展與公眾深入探討此話題。

  在香港寫專欄,其實是一種寫作實驗

  記者:我很想知道,關於「作家」身份這個話題,你和公眾探討出的結果是什麼?

  李歐梵:我在首場分享會上,從我個人的學者、文化人及業餘文學愛好者的多重身份,切入話題。我舉了唐朝的李白及杜甫的例子,指出古時知識分子未有「作家」稱號,是五四運動時梁啓超、魯迅及嚴復等,想要通過小說、雜文及詩歌等作品,運用文字去為民請命後,才無意中助長了「作家」的出現,但他們的身份也不單一,因為以前生活環境艱難,他們為餬口也得同時兼顧寫作與教學,像林語堂又是學者,又是作者,更是字典編寫者,那種混雜性就非常有趣。

  我覺得與其將寫作人的身份畫成等號,倒不如平等地用文字看待各人,去研究大家能歸結出什麼現象,似乎更加有意思,在我之前的五位年度作家,劉以鬯、西西、也斯、陳冠中、董啟章,五個人五樣寫作風格五種身份,各自各精彩地豐富了文壇的多樣性,是很值得開心的事。這也讓我看到香港文化的可貴,正是出於一種寬大的混雜性。

  記者: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覺得你是作家,但你寫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報紙專欄小文章……

  李歐梵:這可能是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專欄文化」是香港報章獨有的文化現象。由於專欄性質別於小說寫作,需要更多關於生活及社會的觀察,慢慢鼓勵了寫作人由高雅到通俗的事都得注意。譬如我由哈佛回港發展時,最大目標就是要挑戰專欄寫作,記得最初在《信報》開始《狐狸洞囈語》的欄目,為了尋找題目不得不在閱讀學術理論外,培養更多樣化的嗜好和興趣,看更多的電影、聽更多音樂會、跑更多的展覽,或跟欄目附近的左鄰右裡在技法及想法上砌嗟交流,也要創造更新的形式去幫助讀者在飯後睡前或行車期間,快速消化及掌握觀念,實在是前所未有的寫作試驗。

  香港文化應該多元

  記者:我來香港的時候看一張香港報紙,你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你猜書展主辦方把你選為年度作家,可能是因為你寫過很多雜文和評論,這些文化評論和香港有關係。現在,我們要談論香港和香港文化,好像是件蠻複雜的事。咦,你當初哈佛畢業,為何選擇落腳香港?

  李歐梵:我對香港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意,看世界、看文學、寫東西,不管自不自覺,都從香港出發,幾乎沒有例外。在美國教中國當代文化時,也將香港放在第一位,中國文化我是從香港開始講的。儘管當時和香港之間還隔幾萬裡。

  記者:你有一本書叫《尋回香港文化》。香港文化怎麼了?

  李歐梵:我講兩個方面。

  第一,香港文化要有自己的獨特性。比如電影。香港是個影城,拍電影的人多,喜歡看電影的人多,寫影評的人多,重視電影收藏。香港的電影節比上海的電影節好。這一點要保持下去,恢復當年的輝煌。

  第二,香港文化應該多元、國際化。不止書展要國際化,整個城市都應該包容。而所謂的國際化,並非只是滿口英文,美式崇拜。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羅萬象。偏見是危險的。我擔心香港與多元化的國際背道而馳。香港多元文化少了,為什麼?需要大家思考和反省。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鍾潤生 文/圖

相關焦點

  • 李歐梵: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李歐梵以雜學著稱,比如最近,他就又有了新的興趣。這位大家寫下了很多面向普通讀者的雜著,其中未必沒有文化普及的意思,所以對香港書展,他的參與熱忱也相當高。畢竟,書展帶來的購書熱只在一時,而日常的閱讀才是更重要的。商業社會的書展模式新京報:以前很多人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是這屆書展上這麼多豐富的活動,這麼多人拉著箱子來購書,是不是代表香港的文化氛圍已經挺好的了呢?
  • 年度致敬獎得主李歐梵:我是狐狸型學者,小眾喜歡我的東西就夠了
    對喜歡現代文學的人來說,李歐梵的書是我們讀完小說後必須要充的電,是很多人進入現代文學研究的啟蒙之書。在文化研究上,《上海摩登》集現代都市文學、報紙期刊等諸多文化要素研究於一體,奠定其內地文化研究先鋒的地位,他把張愛玲定位為「現代文學史上都市文學的終結者」,讓人耳目一新。
  • 李歐梵 季進:現代性的中國面孔
    也就是說這是後來的學者和批評家對於一些歷史、文化現象在理論的層次上所做的一種概括性的描述。據我了解,中文「現代性」這個詞是近十幾年才造出來的。可是在集體有意識或無意識之中,舊的陰曆到現在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是舊的東西轉化了,它的文化意義因此有了新的內涵。我小時侯中秋節就是講屈原,吃月餅,而現在香港的中秋節就是到沙田看划船,不會再想到屈原了,香港人不記得有屈原了,月餅呢,照吃,但也不再有這種歷史的記憶。現在香蕉式的華人就是這樣子的,表面上是黃面孔,裡面是白面孔,說是中國人,其實已經失去了文化上的雙重感受。
  • 閱讀小報│香港書展關鍵詞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香港書展開幕了,今天的閱讀小報,試圖以關鍵詞的形式梳理今年香港書展值得關注的書和人。年度作家:李歐梵自2010年香港書展設立「年度作家」以來,李歐梵是其中第一位毫不客氣批評書展的人。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列數書展之「罪」:無個性、商業味濃、不夠多元化和國際化。「橙新聞」對李歐梵專訪的最後一句是,「他站在巨大的書架前,舉著那本小冊子,像極了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2015年的今天,相信大家都樂見76歲的李先生,從哈佛狐狸轉身為香港堂吉訶德。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李歐梵先生所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中,第一講即選取《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因為「司馬遷的這篇文章,第一次用文字把一個英雄的傳統帶出來了」。李歐梵教授將這篇名文放在一個更廣、更深的文化脈絡裡,來探討中國英雄傳統的意義和影像。相較於《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香港美術:多元格局下的傳承與匯通
    原標題:香港美術:多元格局下的傳承與匯通 「回歸之前,香港畫壇的畫家與內地的美術界曾經長期處於疏離的狀態。香港回歸祖國,引發了香港畫家對自我文化身份的思考和強烈的歸屬感。」中國國家畫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所長、深圳畫院名譽院長董小明表示,因與傳統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與當代中國美術轉型同步,香港水墨畫得以蓬勃發展。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的現當代形態在香港的多元格局中應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何以可見?
  • 香港歷史博物館呈現明代璀璨多元文化
    香港歷史博物館呈現明代璀璨多元文化4) "← →"翻頁 「日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12月16日起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
  • 從香港書展看港人閱讀文化
    閱讀世界文化之旅「文化沙漠」這頂帽子,香港已經戴了不知多少年。消費主義至上、實用主義為王的香港人,每日與時間競爭,什麼事情都追求快、快、快,忙到根本停不下腳步,靜不下心來讀書。閱讀世界文化之旅日前閉幕的香港書展一連舉行了七日,以「閱讀全世界」作為主題,廣邀世界各國參展商共赴盛會,逾580家展商參與,是歷史上最多的一次。主辦方更特別設置了「國際文化村」,法國、美國、越南、土耳其、印度、南非、匈牙利、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都有參展。書迷們入場買書之餘,亦可以感受到各國文化。香港本地的出版界也是卯足了勁,紛紛於書展期間推出主打新書。
  • 從香港書展看港人閱讀文化 揭秘香港讀書習慣
    2015年7月25日訊,「文化沙漠」這頂帽子,香港已經戴了不知多少年。消費主義至上,實用主義為王的香港人,每日與時間競爭,什麼事情都追求快、快、快,忙到根本停不下腳步,靜不下心來讀書。但也奇怪,在這樣一個被稱作文化沙漠的城市,卻綻出一朵「沙漠之花」,每年夏天書香四溢,舉辦著中文世界最大的書展,將兩岸三地名作家匯聚一堂,談書也談心,香港書展至今已是第26屆,去年入場人次更是突破百萬大關,是城中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也讓越來越多的讀者通過書展這個窗口認識世界。
  • 「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
    港澳各界應凝聚社會共識,找準自身定位,積極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澳門旅遊休閒中心的獨特優勢,在助力國家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迎來更大發展。《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也提出:「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 香港奶茶在蓉撞出多元文化芳香
    一杯是濃鬱絲滑的地道香港絲襪奶茶,一杯是清爽甘甜的成都綠茶,因為蓉港文化交流「撞出」了多元芳香。5月19日下午,在香港金茶王陳子平衝制的絲襪奶茶香中,「舌尖上的香港」地道美食文化旅遊主題日活動在成都蘭桂坊啟幕。
  • 香港著名文化評論家林沛理著作《反語》出版
    內容簡介本書為香港著名評論家林沛理雜文集,分為五部分,談及香港、政治、經濟、民主、教育、80後、媒體、電影、文化名人、明星等。文章風格獨特,邏輯嚴明,持之以據,主旨鮮明,論述簡潔有力。林沛理有一種堅持的勇氣,更重要的,是他從西方學術和文化傳統中學會了理性批判,以及在深思熟慮之後提出異議。在林沛理的心目中,知識就是尋找和發掘真相的裝備。林沛理得罪人的胃口,其實就是他追求真相的熱情。在香港的藝術和文化批評界,林沛理是一位獨特人物。
  • 香港青少年走進貴州 感受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劉鵬 攝中新網貴州望謨11月6日電題:香港青少年走進貴州 感受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記者 劉鵬體驗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米線糖的製作,欣賞布依族刺繡,與當地學生一起學布依族麒麟舞,向村民學布依話、布依族民歌……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學生廖敬天直言這幾天在貴州望謨過的很充實
  • 研究:多元文化視域下獨特草原文學的審美價值
    這就要求我們在判斷一種文化是否含有多元質素時必須格外審慎,既要警惕被表象化的文化多樣性所蒙蔽而忽視多元文化主義假象掩蓋之下的社會群體間不平等的權利關係,也要重視那些被所謂的「共同文化」所遮蔽的異質文化內容①.草原文學作為一種以草原歷史為依託背景,反映草原生活和草原文化的文學作品,呈現出較為獨特的審美風貌,具有文化單一性通行的可能;另外,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草原文化同時具有多重性或多樣性的特徵。
  • 香港博物館 小巧而多元
    單是特區政府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及文化館便有19個之多,種類各異,遍布港九各區,為市民輸送多元並存的文化養料。最早博物館建於1962年在香港,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共冶一爐,新舊事物相互交融,這些締造出香港獨特的都會文化,處身其中,猶如置身萬花筒。
  • 回望香港恐怖片十五年 融合下的獨特港味
    多種類型、多元文化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跨國合作的增多,使得香港恐怖片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反映特區回歸以來的人情世故,並在傳統文化與電影傳統的影響下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港味港色。 多種文化、多種類型相融合:《我左眼見到鬼》、《見鬼》 97之後,政治帶來的心理漂泊與不安已經慢慢成為過去式,電影人更加注重電影的娛樂性來滿足民眾在緊張的現代化生活之餘的放鬆要求,「儘是過火,儘是癲狂」的香港電影在這一階段呈現出多種文化、多種類型片相融合的特點。
  • 馬爾他:節日紛呈 品味多元文化欣賞獨特海景
    位於地中海中心的馬爾他素有「歐洲後花園」美譽,每年有大量遊客來此欣賞馬爾他式獨特海景。深藍幽邃的海水與綿延不絕的巖石海岸形成鮮明對比,海岸盡頭是令人眩目的石灰巖懸崖,隱蔽的海灣裡潛藏著清澈的海水和紅金色的海灘。岸邊船塢停滿了待發的船隻。
  • 西九龍文化區:香港獨特的文化名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效果圖翻拍。整個建築視覺上像一座「鼎」,上寬下窄,遊客在中庭可以看到香港西九文化區海濱廣場、香港天際線和大嶼山。「我們常常說,一個城市需要一個文化名片。香港長久以來都有一個經濟名片,我們有很多高樓大廈,全世界不同的銀行、不同的投資機構在這裡都有他們的業務。
  • 多元文化繪就魅力澳門 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
    多元文化繪就魅力澳門  面積約30平方公裡,人口約65萬,可以說澳門只是一個東方小城。雖然面積很小,但澳門可以感悟的東西很多,這是許多到過澳門,熟悉澳門的人共同的看法。
  • 香港西九文化區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平臺
    中新社香港9月24日電 (記者 陳小願)到茶館劇場聆聽傳統折子戲,進大劇院觀賞新編粵劇,在自由空間與藝術家激蕩腦力……香港西九文化區部分場館今年陸續啟用,吸引觀眾與藝術家近距離接觸。  坐落在維多利亞港旁的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規劃有23公頃公共空間及兩公里海濱長廊,設立各種文藝設施,正逐漸發展為文化交流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