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進博會閉幕。來自蘇州高新區鎮湖的蘇繡,再次引人關注;繼2018年、2019年蘇繡作品驚豔亮相之後,「蘇繡小鎮」不僅走進虹橋高鐵交通樞紐,還邀請參會嘉賓與上海市民前來進行一場「太湖蘇繡體驗之旅」,與傳統非遺來一次親密接觸。
在蘇州高新區,用傳統擦亮文化底色、用科技為文化賦能,通過「農文體旅」融合發展,力爭實現三年內規上文旅企業數量翻番。
傳統底色彰顯文化魅力——
75%收入來自刺繡產業
近日,在蘇繡小鎮,推出了兩條蘇繡特色旅遊線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今年新開出的「新集文創」旗艦店,體驗到了融合的樂趣。
這個被譽為「中國刺繡藝術之鄉」的小鎮,通過「新集文創」,在美學藝術空間集結起蘇繡、文創、展覽、書店、咖啡、農產品及生活美學等,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張雪,是「新集文創」創意發起人之一,也是當地為數不多的「繡二代」繡郎。「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讓蘇繡形象更加鮮活,內涵更加豐富。」張雪告訴記者,他設計繡制的國潮耳機等一系列創新刺繡產品,在店內受到年輕人的喜愛。「現在的『新集文創』,不僅每周有不同主題的非遺手工體驗,還與遊戲公司合作為遊戲人物開發道具。」
「以小鎮為核心,挖掘文化內涵和旅遊功能,串聯起文化旅遊和創意經濟,是蘇繡小鎮的發展理念之一。」蘇繡小鎮相關負責人楊華說。
記者了解到,該小鎮於2017年啟動建設,在傳統蘇繡設計、蘇繡生產、蘇繡展示銷售等功能之外,還積極將文旅創作、體驗互動、精品民宿、體驗旅遊等納入特色範圍內。
此外,高新區還在人才培訓、資源集聚等方面給予諸多扶持,積極培育兼具傳統技藝和市場意識的新一代繡娘、繡郎。
如今,漫步在蘇繡小鎮,繡娘們一邊讓針線在指尖飛舞,一邊與網上的觀眾直播互動,熱情帶貨;繡莊內各種自主IP特色文創產品琳琅滿目……這樣的場景,正讓傳統蘇繡呈現出複合式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目前,鎮湖75%的收入來自刺繡產業,蘇繡小鎮已躋身全國特色小鎮50強。」楊華說。全區還在因地制宜謀劃傳統工藝振興布局圖,依託蘇繡、緙絲、玉雕、草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精心創作出一批體現地方特色的藝術精品,通過舉辦中國刺繡藝術節等特色活動,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長江經濟帶」都市圈的合作交流,促進非遺項目和市場要素加快流動和集聚。
生態資源凸顯文化引力——
在青山綠水中挖掘地方特色
「每年我們都會來樹山逛幾次,每次來都會有不一樣的變化。這裡的原生態,是吸引我們一次又一次到訪的原因。」上午遊覽完蘇繡小鎮,進博會參會嘉賓華女士就乘坐有軌電車來到通安鎮的樹山村,這裡給予她截然不同的感受和體驗。
「良好的自然環境為樹山發展『後備廂經濟』創造了可能。」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博士、樹山村駐村規劃師彭銳說:「鄉村旅遊不僅僅是吃一頓農家樂、買一點農產品,更是讓遊客體驗到一種原汁原味的田園生活,保留鄉村的生命力和肌理。」
於是,他們按照地理環境和自然稟賦將樹山村劃分為南北兩個片區:南部保留鄉村生活場景,北部形成品質旅遊休閒區。每年春季,千畝梨園形成一道天然的白色景觀。
而為之配套的今年新開張的星級都喜酒店及雲泉山莊、書香世家等品牌運營商又能提供高品質旅遊服務,呈現出不同於一般鄉村旅遊的獨特風貌。
目前,樹山村已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全國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的標杆之一。
而就在離樹山村不遠處的大運河畔,高新區另一個文化IP悄然崛起——位於滸墅關的滸關大碼頭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大碼頭」分為蠶裡、劇源、曉學、守藝、尚河、鈔關等6個主題板塊。目前啟動的一期蠶裡項目,以蠶種場民國建築為主體,通過深入挖掘滸關蠶桑文化,在商業中融入蠶桑文化,打造滸關獨有的特色文化場所。而花間堂精品酒店、太湖雪蠶桑文化體驗等一批知名文旅品牌的加入,也將進一步提升這一項目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高新區正搶抓大運河文化復興戰略機遇,加快推進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特色運河地標。」高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劉輝表示,接下來,將對標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大力發展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突出發展精細農業,推動農業、文化、體育、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成為長三角地區全域旅遊、生態旅遊的發展標杆。
科技融合彰顯文化張力——
超2000家企業比拼文化科技
如果說傳統文化與優質生態,是蘇州高新區文化產業的天然稟賦;那麼,科技的融入則為產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後天活力。
近年來,高新區堅持發展「文化+科技」,推動一批骨幹文旅企業和文旅產業服務平臺在區域內落地生根。
在今年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圖客智能圖書盤點機器人」盛裝亮相,並成功斬獲高校展區優秀展品最高獎的特等獎。其採用國際先進的定位算法擁有10餘項國內、國際專利,通過融合RFID感知、計算機視覺、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等,讓書定位精度高達98%,圖書盤點效率高達每小時2萬冊,各項性能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事實上,圖客只是南大蘇州創新研究院引進孵化培育出的70多家企業之一。「高新區的創新創業土壤,為文化企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能。」圖客相關負責人汪付星說。
如今,高新區正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資源稟賦並結合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深入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集聚了一批專業化園區和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興企業,初步形成以創意設計服務、數字內容生產、傳統工藝保護、文化旅遊綜合服務為主的文化產業集群。
截至目前,全區擁有文化企業2312家;其中,規上文化企業96家。2019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92.30億元,佔GDP比重達6.94%。
「高新區將繼續做大做強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提升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高新區文體旅局局長周曉明表示,未來三年,高新區將通過積極開展文旅產業集聚提升行動、文旅產業主體培育行動、文旅產業數字賦能行動、「文化+」融合發展行動和文旅產業品牌打造行動,力爭實現文旅產業總收入翻番、規上文旅企業數量翻番,使區域各特色文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轉自:蘇州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