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食記:老闆,給我來一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味!

2020-12-12 成都美食

它為什麼這麼火:

成都人一日三餐都愛吃它

百年老店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靚穎謝娜張杰等推薦的

請全程保持高度集中!

匠人的甘食記手工肥腸粉

什麼?這一碗肥腸粉,還是美食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代及三代以上的百年老店才能享有的盛譽,成都人怎能不好好珍藏和保護?

「老闆,來碗肥腸粉,加個鍋盔!」成都人熱愛這碗肥腸粉,早餐也行,午餐巴適,晚上宵夜更安逸!卻不曾想到這一碗一日三餐都愛吃的肥腸粉,如今已經有百年歷史了!

1935年,甘老先生挑著擔子賣肥腸粉,因為味道很巴適所以生意越來越好,於1952年開店經營。上世紀80年代初甘家林老人兒子接管,幾經輾轉最終落戶於成都馬鞍北路。

2008年,其孫兒甘樂先生創立「甘食記」。甘家祖孫三代的肥腸粉,將傳承和匠心融入其中。

這碗肥腸粉,不僅是尋常百姓熱愛,張靚穎、謝娜、張杰、李宇春、李易峰等大批川渝等地明星都會自發向圈內朋友推薦。

作為2018年大眾點評票選的成都必吃榜菜品,肥腸粉成為與火鍋,串串,齊名的:成都三大必吃美食之一。而甘食記作為肥腸粉品類中排名第一的品牌,已成為成都人心中的必吃地方美食名片。

作為全國唯一一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都肥腸粉品牌,甘食記還接受了CCTV 2 《第一時間》欄目的專題報導,將最具成都特色的手打紅薯鮮粉技藝和口味特色傳播給全國觀眾。

甘食記創新了粉的粗細度,讓口感更Q彈!五道翻洗工序使得肥腸不留肥膩只留鮮美!

白味鮮美紅味麻辣,粉絲既柔滑又有韌勁,湯底地道回味足,味道鮮而不膩。搭配冒好的肥腸節子,食後滿口餘味讓人謎之熱愛!

加了超多血旺在裡面,吃起來更巴適!還有超多肥腸一口一個大滿足!

還沒吃,就被這一大碗上誠意滿滿的用料震驚了!軟糯化渣的豌豆泥搭配秘制脆哨炸醬!

一脆一軟之間體驗著真材實料的肉香豆香還有小米辣的椒香!一口下去,半口都是料,爽到爆炸!

酸菜青花椒小米辣讓舌尖不斷跳躍,鋪滿整整半碗的嫩豆花和深藏不露的豌豆泥,又解辣又爽口!

食材取自草料豬腸頭部分,每隻僅供3客的珍貴食材!肉質更厚實,油更少,口感更健康!搭配鮮香的酸爽濃湯,讓你一口一口根本停不下來,記得最後要把湯喝完哦!

再搭配秘制蘿蔔乾和小酸菜,粉絲既柔滑又有韌勁,湯底鮮香地道回味足,味道鮮而不膩。

麵條的筋道、雞絲的鮮香,吃起來超雞美味!

再搭配上口味豐富的料汁,卡路裡超低一點都不油膩,減肥的美女首選的必吃美味!

天啦!鍋盔簡直是肥腸粉的最佳好CP。鍋盔又酥又脆,一口咬下去滿足得爆炸!一口鍋盔一口肥腸粉,再蘸一口麻辣的湯底,人生圓滿了!

超厚一層桂花醬,一勺子挖下去,滿滿都是小清新桂花的甜蜜和清新。下面是店裡自製的酸奶,非常非常濃鬱粘稠但又不會甜到發膩!

麻辣過後,來一杯桂花酸奶,超雞解辣!

表面脆脆的一層焦糖下面,是超軟超嫩的豆花。甜甜蜜蜜的口感真的是百吃不厭。女娃娃吃一口就愛上了!

當高顏值小吃店來襲,整個美味都被塗上一層金黃色的光環~

吃成都最好吃的小吃,品味老成都的文化,這裡有你的最愛。

古舊的簸箕,仿佛帶你回到甘食記1935年最初的開始。

那些匠心和傳承,深藏在內心裡久久無法平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記錄的,有你也有我過往的回憶。

回到成都1935年歷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現在,甘食記舉辦了首屆「打粉大師預選賽」。1月10日-1月31日來自成都、西安、大連9家門店19位選手通過嚴格篩選正式入圍「打粉大師預選賽」。

誠邀甘食記所有新老顧客到門店,享用美味「手打鮮粉」,選手為您「打粉」,您為選手「打Call 」 您就是我們的大眾評委!

不管你喜歡靚麗小鮮肉還是美味老臘肉,這裡總有一款打粉師是你的最愛!快來門店為你最愛的打粉師投票吧!

地址1:甘食記文殊院店(北東街1號)

地址2:甘食記來福士店(來福士廣場-2樓,綠地生活匯內)

地址3:甘食記凱德新南店(-1樓)

地址4:甘食記世豪廣場店(北中庭-1樓)

地址5:甘食記SM店(南扶梯-1樓)

相關焦點

  • 以後吃的每一碗麵,都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式湯麵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啦!就在最近蘇州市面業小吃協會正式向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呈交了「蘇式湯麵製作技藝」的非遺申報書及相關佐證資料以後我們吃的每一碗蘇式湯麵將不單單是一碗麵更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的,但是很多人肯定,我敢肯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小題大做了吧?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不是物質,沒有具體的具象化呈現方式,像故宮博物館,我們都叫他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就在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由少數人傳承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這種是非遺,比如梅花篆字,有人可能會說,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寫著嗎?怎麼就不是物質了。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以後吃的每一碗麵,都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式面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啦!
  • 向雲駒: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
    按照我的理解,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另一種是無形的;那麼,按照專業的標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怎樣界定的?它包括哪些內容,又是如何分類的?2006-02-27 09:09:31向雲駒: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主要是從文化遺產、保護遺產的實踐來確定對象。
  • 「和食」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都廚師功不可沒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Yahoo新聞網12月5日報導,關於日本政府申報的「和食」-日本傳統飲食文化,正在亞塞拜然巴庫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委員會決定採納事前審查機構的建議,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申遺活動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正是京都的各位大廚。
  •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化州拖羅餅: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拖羅餅之所以獨具風味,其餡料以海南出產的風味椰子絲為主,配以美味的叉燒、伍仁、白芝麻之類。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珠聯壁合
    除了絕版的風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融入到旅遊業,諸如「魅力湘西」、「天門狐仙」旅遊演藝和寶峰湖景區,以及我早些年策劃與組織的「張家界導遊萬裡行」輾轉華南、華北、華東和臺灣等客源地展示民族風情均運用到了陽戲、民歌、擺手舞等非物質文化元素。  旅遊是形,文化是根和魂。在文化與旅遊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也更加關注。
  • 陳耕:關於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
    中國人關於文化的解釋,最早是「以文化人」。所謂核心精神、價值取向,就是做人要做什麼樣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用來化育子孫後代,同時也引領自己精神追索的理想追求。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應該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對閩南文化核心精神、價值取向的研究傳承,應該是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標識形式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GUO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數千年來這種思維方式深刻影響和控制著民族心理,保存和遵循古人制度、禮樂、儀俗、規則,恪守前人經驗與規範,成為根植於心的文化傳統,成為眾量傳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 禮要有樂來配合,所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因此禮儀活動通常都和奏樂表演連在一起。而統治者尤其重視樂的敦化作用,《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樂進入民間生活,長久化生為民俗,就成為後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藪。 中華古國的政體森嚴,尤其秦以後形成統一中央集權制,便於在政體、法律和文化層面上維護制度體系。
  • 為什麼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覺得這個命題太大了,真不好回答。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的範圍很廣,國家用來公布名錄的分類就有十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戲曲、曲藝、民俗。
  • 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入門
    大家好,今天我主講的題目是《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入門》。經過十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那麼,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我們有時說「共同幹一杯」,這僅是象徵性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你喝你那一部分,我喝我這一部分。而非物質文化對象則是可以共享的。我這裡所說的「可共享性」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夠共同持有、共同享用、共同傳承同一個文化成果。物質文化不可能共同持有、共同享用、共同傳承。這種非物質文化的可共享性不受時空的限制。
  • 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雄安新區所在三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各具特色的「非遺」也是雄安新區的寶貴財富。雄縣古樂:雄縣古樂是地方傳統鼓吹樂。據考證,雄縣古樂起源於宋元時代,興盛於明清時期,是民間鼓吹樂之北樂支系。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的「味道」
    在他看來,「民眾文化」應該得到重視,「民眾文化」與「聖賢文化」同等重要,從而為以「民眾文化」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的經典化開闢了道路。  在筆者看來,儘管不是所有的非遺都屬於經典文化,但是歷史上許多的「非物質文化」曾經被視為「經典」系列而不斷得到傳承,像《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民間風俗,《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這些在中國文學界被視為經典來看待。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的基因,是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是民族間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重要源泉。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