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築美好,這是東風日產觸碰未來的方法論,也是頭部車企縱論發展的六字訣
作者 | 鍾莫錫
編輯 | Jane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導
商業世界裡,每個參與者都想登頂產業的「關山」。
這關乎榮譽,也是對努力的認可。但當一覽眾山小時,勝利的表象往往也隱藏著危機:有的企業會就此安於現狀,固步自封。
公司或產業的生命歷程,也如同山脈走向,不止一名經濟學家將此具象為「S型」曲線——經歷起步和快速成長,它會抵達極限點。盤桓在固定水平後,不可避免地落入下降通道。儘管企業家們竭盡全力把這條線拉長,但至暗時刻總會到來。
不過,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會隨技術迭代而消亡。脫穎而出的公司,往往會跳出連續性邏輯,跟隨時代脈絡迅速跳躍進「第二增長曲線」。
這就如蒸汽時代的變革——無論多少輛馬車相連,都不能追上一輛火車。只有放棄馬車,跳上火車,才能獲得十倍的速度。
汽車產業也在醞釀變革,且正處車市下行,對深耕其中的頭部車企提出更高要求。
怎樣延展第一曲線上升空間?如何躍進產業發展第二曲線?往往距離行業山巔幾步之遙時,一場「翻越關山」的戰役,成為橫亙頭部企業再進一步的重要關卡。
年初歲尾,東風日產正站在通向又一關山的十字口。
從業績上看,這家企業以全年117.03萬輛銷量躋身汽車製造商前五。其中2019年前11個月,合資非豪華陣營裡,10.9%市佔率實現對去年同期9.8%再次擴充。
從架構上看,其連續5年突破百萬輛體量,約佔東風公司總銷量的1/3,日產汽車全球業績的1/4。品牌後續變革,必將關乎股東雙方的發展趨向。
價值力,這是東風日產越關山戰役的基本動力。「三個尊重」維持住相對穩健的市場體系;「保持引領」正在開闢業務的經營視角;「社會責任」是品牌激活市場與組織的精神內核。
保持定力,積蓄動力,東風日產正在向未來靠近。
01.
夯實第一曲線生存空間
如果對應「S型」曲線,追溯幾十年汽車行業的一路發展,眼下的平臺期意味著產業第一條曲線步入激變的拐點。如何向第二曲線平穩過渡?保持定力尤為重要。
在東風日產看來,車市下行背景下,穩住消費基盤,激活市場用戶,賦能各方關係,這是企業延展第一曲線空間的不二法門。對此,它提出了三個尊重——尊重市場、尊重客戶、尊重夥伴。
在以「尋找未知的自己」為主題的一場青年對話活動上,東風日產副總經理陳昊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日產汽車北美有位出名的老先生叫羅伯特·霍爾,他日復一日地預測銷售數據整整40年。工作看起來很簡單——每月11日開始,每個工作日的清晨8時半,準時給區域總部發送郵件,預測當天的北美銷量,甚至可細化到地區和車型。經過不斷重複摸索,老先生的成功率相當準確,正負偏差至多3.5%,這為北美市場調控提供了寶貴信息。
在陳昊看來,尊重市場,就在於老先生的極致洞察。
環境下行,頭部企業更要把握政策、消費變革的每次趨向,合理調配資源、協調戰略,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才可獲得市場紅利。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他表示,日系品牌2019年走高,與國六車型準備充分不無關係。
東風日產亦如此。比如去年初將國六b車型推向市場,保證在政策過度期,品牌業績持穩。而隨著軒逸·純電、新逍客及易誠拍的推出,又意味著企業針對市場變化,著手延展業務的新維度。
尊重客戶的意義,對各大汽車製造商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有限的市場空間內,服務是贏得消費的關鍵。
被下鄉、減稅等政策貫穿的2019年,各大汽車製造商紛紛以補貼和置等換手段,試圖激活售前領域。東風日產則嘗試更進一步——在汽車「三包」政策基礎上,推出新車7天包換承諾。
此外,國慶期間覆蓋288條公路、460個站點的感心公路活動,讓各品牌車輛免費參與安全檢測,再度吸引了潛客視線。
還有售後領域,通過開展2200站感心專線;NISSAN FAMILY DAY的升級服務;5年10次基礎保養,以及5年/15萬公裡保修服務優化,不僅提升售後服務質量,還進一步提升了口碑形象。
尊重夥伴,是夯實體系的關鍵所在。
存量競爭的連鎖反應,已在過去一年的產業鏈條上集中凸顯。以產定銷矛盾激化,讓經銷商反水事件接連出現;廠商主導的定價返利,以價換量正在侵蝕渠道利潤;陷入窘境的主機廠出現款項拖延,供應商三角債等事件由此暴雷。
相反,維持相互賦能的夥伴關係,則成為以東風日產為代表的頭部車企保持定力的關鍵所在。
經銷商預警機制的建立,東風日產始於2015年。「紅黃牌」亮燈模式、經營識別模型的建立,讓品牌網絡風險率控制在7%的水平。針對庫存減負,品牌的精密算法,已覆蓋總部、區域,甚至個體。洞察消費後,它可實現產品提前布局、交期可視。
針對改善盈利、金色浪潮、高關愛合作夥伴計劃,讓培訓機制細化到服務、財務等具體問題。針對幫扶渠道展開的潤心計劃,以第四期項目為例,其參與店面淨利便提升了3.0%。
此外,從「選、育、用、留」著眼的人才體系建設,也對增強渠道競爭力有所幫助。
數據可直觀反映東風日產與夥伴間的高效共存關係。2016年,其渠道人均銷售8.9輛/月,此後3年,這一數字攀升至9.8輛/月、11輛/月、11.1輛/月。這與管理、幫扶、培訓等多維舉措齊頭並進不無關係。
顯然,迎接第一條曲線的關山登頂,不僅意味著企業規模的壯大,更在於持續的洞察,清晰的布局以及健康的體系。
穩住現有基盤,與市場、客戶、夥伴和諧共存,這是頭部車企向上發展的更高要求。
02.
靠近第二曲線變革核心
在陳昊看來,所謂基業常青,並不是在一條曲線裡把它拉得非常長、非常緩,而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條曲線。
然而,對任何企業來說,向第二條曲線翻越關山,其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首先,經濟下行,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企業維持業績難度加大。其次,百年未有之產業變革仍在加速,技術路線趨向混沌複雜,融入新環境風險加大。第三,經過多年經營,「馬車思維」已經固化,變革組織困難重重。
如果說「三個尊重」讓東風日產有了應對環境變化的勇氣,那麼,保持引領則意味著企業將從正視自我開始,試圖向科技創新、商業模式、數字轉型四個層級發起融入未來的挑戰。
不止一家汽車製造商有著「跳上火車」般的決絕姿態。大眾汽車集團曾公開放言將於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車,寶馬集團選擇了同為競爭對手的戴姆勒集團,展開智慧出行的攻堅克難。
日產汽車步伐自然不甘落於人後。M.O.V.E. to 2022、日產智行等相應戰略的推出,均表明這家企業要用來自底層內心的力量,實現自我成長引領。
圍繞科技創新,在智能駕駛領域,東風日產智能駕駛行動計劃就是這家合資企業對上述戰略的貫徹落實。
按照規劃,2020年,搭載ProPILOT系統的國產車型將擴充至3款;2023年,東風日產全車系將搭載該系統,其產品植入比例達70%。與此同時,e-Pedal一體化智控踏板技術也將引入國內,2021年,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汽車量產。
智能動力方面,東風日產清潔化車型陣營正在壯大。除e-POWER智充電動技術加速推廣外,2022年,3款全新Zero Emission純電車型、4款VC-TURBO引擎產品也將導入。
智能互聯方面,東風日產主力車型已實現車聯網100%搭載,包含東風啟辰在內,約140萬用戶正在享受數字生活的技術覆蓋。2019年,位於深圳的東風日產技術中心分院落地,意味著這家合資企業將在該領域持續探索。
商業模式引領上,東風日產動作頗豐。其與聯友出行的合作,已覆蓋網約車、分時租賃、場景出行、售前售後探索四個領域。未來,聯友出行也將對二手車、汽車金融、電商等多種業務形態進行催化與賦能。
針對數字轉型引領,東風日產正在發起涵蓋精準營銷的數位化服務轉型,以及智行+數位化產品落地。2019年,數位化轉型辦公室的成立,意味著東風日產探索系統建設、技術儲備、數據分析等多種可能,這對提升運營效率、擺脫製造型企業角色束縛產生了積極作用。
在當下保住基盤,為未來延展觸角,東風日產已從架構與戰略的角度,為應對產業變化做好鋪墊。
03.
從關注市場到關注人
除去保持當下與未來的技術優勢,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看來,合資品牌的較量,也在於差別化的品牌效應。
因為品牌力的打造,不僅關乎當下消費的決策,也關乎潛在消費群體的培育。產品、規劃易於複製,但品牌這一核心能力,需要日月經年的沉澱與積累。
踐行社會責任,從關注「市場」轉向關注「人」,就是東風日產借技術之力鞏固品牌,試圖收穫受眾的重要手段。
這包括公益、環保、安全和合規四個方面。
陽光公益IP推出迄今已有11年,隨著2019年「i讀計劃」推出,讓可視聽閱讀教室落建在偏遠地區的校園裡。通過扶貧攻堅工作辦公室的啟動,讓精準扶貧的節奏更為精準。傳遞有溫度、智能化的CSR形象,是東風日產試圖通過公益傳遞於眾的品牌主張。
環保領域,節能減排正成為企業生產的工作重心。通過向中國市場導入電驅技術、環保工藝,至2022年前可降低消費水量35%、降低有機物排放量50%。同一年,東風日產還將發布至少5款電驅動車型,向30%電驅銷量佔比發起挑戰。
社會安全方面,東風日產希望通過提升安全意識,引進相關產品,用以優化出行安全。其中,i-SAFETY、ProPILOT兩個系統的引進,對降低交通事故、構建零傷亡社會有積極意義。而日產築夢課堂和車主安全駕駛課堂項目,對培養學生和車主的安全意識無疑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合規治理方面,從運營到審計,東風日產通過設立「三重防禦體系」以加強管理。未來,其也將通過完善治理框架,加強治理體系,培養互補思維模式,實現企業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履行公益回饋社會,務實溫暖的東風日產已愈發清晰。恪守環保、提升安全,將技術落至產品,綠色智能的品牌形象業已初具雛形。加強管理、合規治理,以完善自身來踐行責任,這也是頭部企業應對長遠發展的必要舉措。
汽車產業大浪淘沙仍將持續,技術趨向混沌未明、不確定性依然潛藏。當產業發展曲線步入平臺期,守正理應比出奇要來得重要。
構築價值力的護城河,以尊重夯實市場基盤,用引領加碼前沿技術,把責任落在精神內核——這是東風日產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借鑑。
擺脫痴迷增量市場的鐐銬,越過橫亙產業變革的關山。以初心,築美好,這是東風日產觸碰未來的方法論,也是頭部車企縱論發展的六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