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在老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摩根大通的創始人)授意下,美國國際海運公司向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發出要約,提議將兩家公司合併以擴大經營規模。白星航運公司對這項提議表示贊同,公司一年後便完成重組,成為國際海運公司的子公司。兩年後,伊斯梅在老摩根的支持下成為了國際海運公司董事長。
1908年的一天晚上,伊斯梅前往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現哈蘭德與沃爾夫重工業公司)董事長威廉·皮爾裡勳爵位於倫敦貝爾格萊維亞區的大宅中共進晚餐。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在當時是擁有近80年歷史的老牌造船企業,從1871年起便是白星航運公司的忠誠合作夥伴。
兩人在談話中說到了卡納德公司的兩艘新船,伊斯梅提議由位于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和沃爾夫造船廠承建兩艘空前巨大的郵輪,每艘有三座煙囪,噸位要超出卡納德公司兩艘新船15000噸左右,皮爾裡對這個意見很感興趣。事實上伊斯梅並非突發奇想,早在一年之前,他就曾與老摩根就這個話題進行過討論。
在書房裡,伊斯梅和皮爾裡進行了反覆討論:兩艘船變成了三艘;這三艘史無前例的巨輪,將成為大西洋航線上無可爭議的霸主——不光是噸位上遠超對手,在速度和豪華程度上也無可匹敵:新船將擁有高達26至27節的航速、高度跨三層甲板的頭等餐廳,就連三等艙的裝潢也將遠比其它的郵船要舒適高級。
在兩位董事長達成一致意見後,很快,雙方公司便籤訂了合同,由白星航運公司委託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建造三艘超級郵輪,在建造過程中,受委託方可以動用「一切必要的資金」,並在完工後收取5%的利潤。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對於新船的建造極為重視,他們組織了最頂尖的專家參與設計。
1908年7月29日,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完成了設計規劃,並將圖紙交付白星航運公司高層過目,兩天後,伊斯梅籤下協議書。此時的三艘船尚未命名,僅以數字作為代號:奧林匹克號被命名為「400號」(Number 400),鐵達尼號和不列顛尼克號循著這個規律被命名為「401號」和「402號」。
由於鐵達尼號船體尺寸太大——長達883英尺,哈倫·沃爾夫公司位于貝爾法斯特的船廠造船臺顯然不能同時開工三條船。他們決定先建造奧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等奧林匹克號下水之後再開工建造不列顛尼克號。奧林匹克號於1908年12月16日在開工,鐵達尼號則於次年的3月31日動工。
由於造船過程本身便充滿了風險,加之當時無論企業還是工人都沒有認識到安全防護措施的重要性,因此許多人在建造過程中受傷甚至死亡。僅在鐵達尼號建造期間,便有246人受傷,其中28人重傷;6人在船臺上因事故死亡,2人在工棚和加工場中死亡,1人在下水前被高空墜落的木頭砸死。
1912年2月3日,鐵達尼號完成了裝潢工作。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鐵達尼號於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一切圓滿。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啟程駛往紐約。---【攝影資料:old picsa 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