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50年代澳門,用飛機從香港運黃金,滿街中文招牌

2020-12-09 騰訊網

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籤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正式佔領澳門。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澳門回歸祖國。這是一組拍攝於1950年代的老照片,已經過數碼修復上色處理。圖為:澳門漁村和漁船。

澳門旅遊勝地,標誌性建築物之一聖保祿大教堂遺址,又稱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旁邊的可口可樂廣告,牆上畫著美女和可口可樂著名的標誌。澳門碼頭,第十六港的入口。

澳門街頭的開往碼頭的班車。

澳門街頭挑著擔子的小商販。

遊行宣傳隊伍經過商業街的商店門前。

西方遊客乘坐人力三輪車遊覽澳門,澳門華人大多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所以一般稱西方人「鬼佬」或「番鬼佬」,也就是人們說的「洋鬼子」或「洋老外」的意思。

澳門街頭滿是中文招牌的商鋪,澳門的店招多以中文為主,葡文和英文較少。

澳門街頭的小攤,看似進行手工維修的攤點,也許是賣工具的吧!

澳門的街道兩邊商鋪林立,車行、藥鋪、電器行、酒行、糧店等門庭若市,一輛人力三輪車正駛過街道。

澳門航空運輸機準備運送黃金,通常每周兩次從香港運抵澳門。

一名男子正在拆箱運抵澳門的金條,總價值200萬美元的金條。

一名男子展示條板箱內包裝的金條。

黃金飾品店裡的金匠正將黃金製成小飾品或鑲嵌珠寶飾品。

婦女和小孩正在澳門街頭吃飯。

澳門街頭執勤巡邏的警察。

澳門碼頭去往香港的客運輪船「德星大輪船」的時間和票價。

澳門婦女在煙花鞭炮廠,搬運煙花進行包裝,準備運給客戶。

幾名澳門男子,正在一塊紀念碑處運送沙袋,準備施工。

民用航空運輸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打電話。

澳門碼頭附近,一名漁民老太太正在做飯,或許鍋裡是海鮮湯。

相關焦點

  • 老照片:30年代上海馬路上奔馳汽車馳騁,40年代香港美麗街景
    195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高樓林立,商業區繁華,街道兩邊多為銀行。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1940-195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商業街非常整潔,路邊停著各種品牌的進口汽車,馬路兩旁的商店招牌可以看得出當時香港的繁榮。
  • 老照片:1950年代香港九龍石硤尾屋村舊影,香港永遠的城市記憶
    1950年代香港,新九龍石硤尾村徙置戶居民樓,居民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自1930年代左右來到香港討生活,初到香港大部分住在條件惡劣的棚屋、天台、漁船,甚至露宿街頭。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
  • 老照片:80年代的澳門是這樣的,用照片記錄了當時
    老照片: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當時的船還是木頭造出來的,用起來還是很方便的。老照片:大家生活還是很安逸的,休閒的時間也是有的,老人可以在公園逛一逛,一些有歷史的建築物也都保存比較完善,並沒有遭到嚴重破壞。
  • 馬來西亞第三大城市,滿街的中文招牌,遊客:還以為在中國
    其中馬來西亞第三大城市檳城,唯一由華人管理的地方,滿街的中文招牌,遊客:以為在中國!檳城是馬來西亞第三大城市,是馬來西亞重要港口,歷史悠久,是世界文化遺產,以工業和旅遊業為主,有「印度洋綠寶石」之稱。作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小城,既沒有吉隆坡的繁華,也沒有沙巴蘭卡威的夢幻,但是低調的它卻被眾多國外遊客稱為「東方之珠」,當然,最重要的是這裡聚集了大量的華裔。
  •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的香港Beyond樂隊
    #八九十年代是中國搖滾樂的黃金二十年,那二十年出現了許多頗有才華的樂隊。(六十年代的香港六十年代香港經常出現缺水,大批市民需要提水桶到街喉輪候政府的供水。小時候黃家駒受大姐的影響接觸到70年代的搖滾音樂,其中包括深紫樂隊、齊柏林飛艇等搖滾樂隊,他深受影響並喜歡上了搖滾樂。黃家駒17歲時博允中學畢業後,為了謀生做過公室助理、電視臺布景員、推銷員等。(70年代末的香港。)
  • 老照片:60年代的香港什麼樣子?到處都是現代化建築極其壯觀
    老照片:60年代的香港什麼樣子?到處都是現代化建築極其壯觀香港是中國最繁華的都市,在世界上的地位很高,尤其是金融業,與倫敦、紐約齊名。香港它被稱為不夜之城,它是自由的天堂,同時它也是西方的鏡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香港開始騰飛,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很多人都在電影中看到過8090年代的香港,但是5060年代的香港卻很少有人知道,那麼那時候的香港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小編就分享一組照片,帶大家一起回到5060年代的香港。老照片:圖為60年代香港一處街頭,路兩邊的建築為唐樓。「唐樓」是由商鋪和住宅組成,它們是這座城市生活的縮影。
  • 老照片 80年代香港 昔日的那些舊時光
    1982年,香港上海街的一家涼茶鋪,好有感覺的老照片。凱斯·麥克格雷格(Keith Macgregor)拍攝 1984年的莊士敦道,街頭跑著有軌電車,抬眼望去,是各具特色的各種招牌。到了夜晚,這裡霓虹閃爍,又是另外一幅光景。
  •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著名建築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朝時改稱天安門。現在的天安門其實是1969-1970年間重建的。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並被設計入國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50年代,天安門夜景。人民英雄紀念碑。
  • 珍貴老照片:1950年代,瑞士最大城市蘇黎世的街頭風貌和生活百態
    下面這組老照片,就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在二戰後的第一個10年內,蘇黎世這座小城,當時是怎樣的一番面貌。 【圖1】1950年,蘇黎世的街頭,兩側高樓林立,有軌電車在街道上穿行。
  • 老照片: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消失的霓虹燈
    大部分對香港的印象都從電影而來,高高的巴士、滿街的茶餐廳,還有人擠到爆的街道。當看到國外攝影師Keith Macgregor這組《霓虹夢想》(Neon Fantasies)系列照片時,心裡又再次想起港片裡面的香港。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人,街上的小汽車也比較少,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還是自行車。這一張是崇文門內大街的一個生活場景寫照,從照片中看去,行人、自行車、有軌電車這些都讓當時的街道充滿了生機!
  • 老照片:1950年代日本,百貨真人泳裝展示,街頭抗議頭破血流
    這是一組經過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1950年代,日本東京,上班尖峰時段大學生被僱用成為「通勤推手」,負責將乘客塞進車箱裡。1950年6月5日,東京百貨商店為了吸引公眾注意推出新的泳衣系列,模特兒在櫥窗內展示泳衣。1958年10月30日,日本年輕女子穿著和服搖呼啦圈。1950年,美國引入日本的海外無線電電話系統,臺北和漢城有專屬通話頻道。
  • 運-10飛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止的國產第一種大型民航客機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製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了,稱為運-10,而且製造出了樣機,進行了試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非常可惜,運-10項目在80年代被不幸中止了。在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就研製過大型客機,這就是運-10型民航客機了這個運-10飛機項目,提出於20世紀70年代。那個時期,我國民航飛機數量還是比較少的。
  • 東南亞最繁華的唐人街:滿大街都是中文招牌,宛若70年代的香港
    泰國曼谷唐人街是東南亞第一大唐人街,這裡是曼谷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遍布街區的是數以千計的中文招牌,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來自中國的知名產品,商鋪經營者幾乎全是華人、華僑,這裡充滿著濃濃的中華文化。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據考古學家研究,認為泰國民族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支。自古以來,均有大批華人移居泰國,泰國華人人口佔全國14%。
  •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那時已經開始繁榮,滿滿的時代感!
    5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尖沙咀漆鹹道的電臺。5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皇后大道中。人來人往,這裡非常熱鬧,黃包車的生意貌似也很好5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灣仔軒尼詩道。5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尖沙咀河內道,一對母子正在小汽車前觀看。
  •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圖3原來香港60年前就有電動車了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旗袍裝,在香港盛行。街頭上的這名女子,旗袍配上墨鏡,已經再時尚不過了。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穿著旗袍的婦女。旗袍在那時候的香港,是常備出行的服裝。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照片距今有60多年的歷史。
  • 老照片:1950年代建國初期的以色列和「聖城」耶路撒冷
    下面的一組照片是1950年代的以色列建國初期的情景和「聖城」耶路撒冷的景觀。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個特殊的國家。圖為1950年代的以色列,一名猶太男人梳著傳統猶太人的髮型,兩耳邊各梳一個小辮。1950年代的以色列,一個戴著傳統猶太禮帽的猶太老人。1950年代的以色列,四個猶太人男孩。1950年代的以色列,建國初期,以色列人熱情高漲,積極投入建設祖國的勞動中。
  • 老照片;九十年代的香港女明星李嘉欣
    #老照片#20世紀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後一個黃金時代,更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坎城等國際影展中獲獎。李嘉欣,1970年6月20日出生於中國澳門,父親是葡萄牙人,但在李嘉欣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她們母女。混血的孩子不一定好看,但李嘉欣卻繼承了其父母的優良基因,長成後身材高挑(172CM),更有一張稜角鮮明但更東方的臉。
  • 50年代美軍統治下的琉球,商店招牌都是中文,1972年交由日本管理
    琉球的歷史由來琉球群島距離中國東海外圍約700多公裡,南北長約1000多公裡,包含60多個有名字的島嶼,還有數百個無名小島,在中國80年代時有140多萬人口,是一個獨立於海上的王國。琉球群島的漁業發達,盛產甘蔗和菠蘿,也是一個旅遊勝地。其中兩個最大的島嶼是衝繩島和奄美大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