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僅600餘字,為何幾次教材調整依舊被保留

2020-12-23 阿竹讀書

朱自清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清幽抒懷,《背影》細緻深沉的父愛,《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詩意畫境,篇篇成為傳誦的經典,都以「詩意盎然」被稱為散文的典範代表。

在眾多作家散文中,朱自清散文有他獨特的風格和審美,雖然他的散文題材大多取材身邊凡人小事,但是,卻傳達了朱自清特有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正如當年作家趙景深說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

就是因為這樣,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他的散文《匆匆》,僅僅600餘字,為何在幾次教材調整中都被保留了下來呢?

一、完美的語言成就一篇詩意的經典散文

凡是優秀的散文,語言都非常精煉準確。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以自然、親切感人著稱。《匆匆》一文,在表達充滿惋惜的心情、在追索時間的去處時,語言功力盡顯其中。

1、多種修辭表達時間的流逝

《匆匆》這篇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把感情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運用排比修辭,用描述的方法告訴人們時間是怎樣流逝,語句通俗易懂,在平淡的敘述中對前文提出的問題作了回答。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太陽有腳」,「挪移」以擬人的修辭寫出時間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作者以略自責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裡糊塗地過著日子。把對時光的欲留不能、欲追不及,表達的淋漓盡致。

「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裡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把「時間之流」比喻成的浩瀚的大海,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

實際上,一滴水滴落,也是有聲可聽、有形可尋的,作者竭力從聽覺和視覺上去感受時間,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作者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

2、疊詞的運用增強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疊詞的運用,可以增強文章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匆匆》一文,用疊詞來表情達意的地方有很多處,既使文字既輕巧,又蘊含感情。

疊詞「匆匆」「默默」「斜斜」「白白」「涔涔」「潸潸」「茫茫然」「赤裸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作者運用很巧妙,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時間在人們不經意間溜走,表達了作者抓不住時間的無奈。

疊詞在朗讀時會帶動讀者的情緒,讓讀者在反覆詠嘆時,渲染感懷傷時的氣氛,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問句的運用,強烈表達作者對逝去日子的留戀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一共有12處運用了問句。

「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運用了一連串的設問,表達作者找尋時間蹤跡的急切心情。形成一種急切之勢,表達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惱的心理狀態。

文章結尾部分,「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一連串的反問,層層遞進,使文章達到高潮,強烈地表現了作者的慨嘆、無奈、不甘虛度時光,也在正告人們珍惜時間!

總之,《匆匆》一文,朱自清用凝練的語言達意,用樸素的語言傳情,讓讀者和他一起體悟生命,體會時間消逝給人帶來的悵惘。

二、從生活瑣事入手寫感悟,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訴眷戀

朱自清寫散文,善於從生活入手,寫身邊瑣事,捕捉人們忽略的地方,卻能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表達深沉的感悟。

其實,朱自清表達珍惜時間的思想,和古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箴言勸誡是相似的。

只不過他從「起床、洗手、吃飯、默默凝眸、躺在床上」,這些身邊的的小事情寫起,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體的物象,給人以真實、親歷的感覺,與讀者產生共鳴,告訴人們時間一去不復返,切莫虛度時光的道理。

就像作家林清玄說的:感若相似,身心同受。這樣容易的讀者產生共鳴。

《匆匆》一文受讀者青睞,還因為朱自清善用情景交融的寫法。

王國維說過:「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對景物的描寫,其實旨在表達情感,而非單純的寫景,所以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抒情才是目的,寫景只是手段。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於借景抒情的作品佔較大的比重,他的散文注重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善於抒發胸中無限的感慨。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寥寥幾筆,朱自清就勾勒一個春天的畫面。在此,作者不在於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於把讀者帶入畫面情景。

無論是寫燕子、楊柳,還是寫桃花,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情景交融的寫法,容易讓讀者受到作者無奈情緒的感染,同時又作形象的暗示:這畫面裡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

三、作者由文字傳達內心積極向上的追索,催人奮進

1916年朱自清考進北大預科班,那時,正是新文化運動春潮在神州大地洶湧奔突的時刻。

新的環境,新的氣氛,新的思潮,開啟了朱自清的心靈,他如饑似渴地吸吮著新文化知識的甘泉,翻閱著新刊物和新書籍。

1919年,是朱自清進入北大的第三年,他成了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先是加入了鄧中夏發起的平民教育團,繼而參加了新潮社,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的洪流,替人民吶喊。

被孫伏園形容為「有一個和平中正的性格,從來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詞,也從來沒有感情衝動的語調」的朱自清,總是在深夜思考著從北大流向全國的自由獨立的洪流。他的嘶喊聲衝破筆桿:「光明,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之後,「五四」運動落潮期的現實情況,讓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於沉淪,依然執著地探尋與追求。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樣發自內心的呼喊,不僅宣告了自己不會白白走著一遭,也在告訴讀者,每個人,都不應該在這世上白來一趟!

在這裡,我們仿佛又聽見杏林子在《生命,生命》的呼喊: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朱自清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裡,有它相當的位置。」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

寫作這篇文章時候,朱自清24歲,也就是文章裡提到的「八千多日子」,他內心充溢著找不到出路的迷茫,經過思想地掙扎後,最後他堅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許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堅決不停留在黑暗中!朱自清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趕路,身後留下他篤定的身影。

總之《匆匆》一文,作者用凝練抒情的語言、抓生活瑣事寫感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既細緻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現了朱自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也傳達了朱自清要整裝待發,積極果敢追求光明的決心。

結語:

時間是一把沒有聲音的銼刀,它在我們的額頭刻上皺紋,奪走我們的青春,「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朱自清僅用600餘字,就驚醒世人:時不我待!喚起了人們珍惜時間,努力奔跑的決心,怎麼可能不長留教科書,鼓舞韶華學子!

相關焦點

  • 朱自清散文《匆匆》只有600多字,為何仍保留幾處教科書調整
    朱自清創作了許多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寧靜抒情,《背影》細緻父愛,《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詩畫,這一段成為傳世經典,都被「詩意盎然」稱為散文的典範代表。在眾多作家的散文中,朱自清的散文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美學。儘管朱自清的散文主題大多是以凡人小事為基礎的,但它們傳達了朱自清獨特的人生思想和人生感悟。
  • 再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剛吃罷早飯,兒子就急忙起身,匆匆地把早讀的英語課本和筆記收起來,麻利地找出昨天才領回來的新語文課本及其它應用東西,直奔電腦而去。哦——網絡直播課即將開始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72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摯;他致力國學研究,恪守治學傳統;他堅守氣節和情操,憂國憂民。
  • 長大後,我終於讀懂了朱自清的《匆匆》 | 榜樣閱讀
    手捧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在《榜樣閱讀》節目錄製現場,宋軼正讀得認真。隨著清新的嗓音一字一句念出對時間流逝的感嘆,宋軼與身旁的楊慶祥一起陷入沉思。      今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酷我音樂共同打造的《榜樣閱讀》新一期節目上線,青年演員宋軼與青年學者楊慶祥一起分享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匆匆》。
  • 朱自清散文摘抄賞析
    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朱自清散文好段賞析。朱自清散文好段賞析經典1) 只剩飄飄的清風, 只剩悠悠的遠鍾。 眼底是靡人間了, 耳根是靡人間了 ——朱自清《獨自》2) 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 朱自清散文裡的花兒
    朱自清寫花兒或寫到花兒的散文,多是成篇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間,這正是在他的韶華時光。如《春》《匆匆》《看花》《荷塘月色》等。翻看《朱自清全集》中的日記部分,想看一看他在日記中,對這些有關花兒的篇什的點滴記錄,恰恰在這個時段,其日記缺如。雖然在日記中往往也會是隻言片語,卻就這樣也是缺如。
  • 家長聯名建議課本刪除《荷塘月色》,只因朱自清用了這8個字
    當然,今天我們講的不是嶽飛的《滿江紅》,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有家長建議,應該刪除課本中朱自清創作的散文《荷塘月色》,而刪除的原因就是因為其中的八個字,那麼到底是哪八個字?這其中到底有著什麼含義呢?朱自清出生在江蘇東海,因為他的家族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所以朱自清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之下,形成了一種溫文爾雅的文人氣質。
  • 「重回」《匆匆》誕生地 浙江臨海展出朱自清生前遺物
    這是朱自清《一封信》中頗讓人意外,卻又飽含深情的獨白。1922年春,朱自清應浙江省第六師範校長鄭鶴春的聘請,只身前往浙江台州府城臨海教書。在臨海教書期間,朱自清創作了散文名篇《匆匆》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等名作。
  • 著名詩人余光中:朱自清算什麼「散文大師」!
    這是朱自清《背影》中非常經典的一段話,語言平實質樸,但卻飽含深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學子。但進入21世紀之後,這段話卻為朱自清和《背影》這篇文章招來了不少非議,甚至差點被語文教材刪除。在我看來,朱自清的幾篇散文,可以稱為名篇,但絕不是傑作。
  • 讀朱自清的《匆匆》有感
    朱自清老爺子拋出了一個這麼簡單的問題,就證明出了一件事——我不聰明!(題外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時間和空間做出過解譯,根據他的狹義相對論,如果人能夠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會停滯,這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穿梭時空。
  • 朱小濤浙江臨海憶祖父朱自清:匆匆而去 背影長留
    朱小濤回憶朱自清 範宇斌 攝中新網台州10月29日電(記者 範宇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1922年,散文名家、詩人、學者朱自清於浙江台州臨海寫下《匆匆》,感嘆「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 春花秋月也是他,針砭時弊也是他,散文才子—朱自清
    ----朱自清《荷塘月色》認識朱自清,幾乎都是在我們中學讀書的時候,那個時候學校的課本裡收錄他的《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詩情畫意的語言,真情實感的描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經典片段甚至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 蘇軾這篇散文僅85字,卻入選了語文教材,很多人不解其中緣由
    蘇軾應該是中學生最熟悉的文學家之一,因為他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諸如《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水龍吟》《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等都是中學教材中的千古名篇。不過其中有一篇散文,篇幅短小精悍,表達平易近人,很容易被人質疑,「蘇軾就這麼隨便寫寫的句子,這也能進教材?」
  • 朱自清在揚州搬了幾次家?
    不過,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韋明鏵在邵伯考證萬壽宮舊址時,竟從一堆亂磚中找到一塊鐫著「萬壽宮」三字的古磚。根據相關專家考證,這塊磚是清代所造,應是萬壽宮始建之物。 就在這處居所,朱自清經歷了人生第一次悲歡離合。 當朱自清僅11歲,還在和巷子裡的小夥伴捉迷藏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給他張羅親事了。後來,家人在一個叫「花園莊」的地方看中了一個姑娘,比朱自清大4歲。後來,朱自清在《擇偶記》中寫道:「當時覺得那叫做『花園莊』的鄉下實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
  • 學朱自清《匆匆》的寫作秘訣並仿寫經典句子,你就是下一個作家
    《匆匆》這篇課文經典了。它寫於1922年,當時,24歲的朱自清已經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可以說他的成就是屈指可數的。可是,他仍然感傷時光流逝,青春難在,不願蹉跎歲月,浪費時日。所以他當時的心情是非常焦慮、彷徨、苦悶的。
  • 學習《匆匆》,走進朱自清,感悟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惋惜之情
    讓我們走進課文《匆匆》,看看時間是怎樣悄無聲息的從朱自清先生、從我們的身邊溜走的。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朱自清(1898--1948),中國散文家、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家。原名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
  • 復工了,再讀朱自清散文《春》
    行政區有一大片花園,下班後在花園散步,聞著淡淡的花香,看著綠油油的草地,不由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讀著著熟悉的句子,好像又回到學生時代,《春》基本是語文課的必背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雖然是一篇散文,但如詩歌般充滿了詩情畫意。
  • 朱自清《匆匆》: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的作者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於1922年3月,也是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稍縱即逝的無奈、焦急、和惋惜。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 朱自清經典作品推薦,《背影:朱自清經典散文集》最受讀者歡迎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 家長聯名建議刪除《荷塘月色》課文,只因朱自清用的這8字比喻?
    雖然說前者在網絡上走紅是因為「爸爸給你買橘子」這個梗,後者又產生了流行語「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大家在惡搞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兩篇散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完美體現了作者朱自清散文構思上以小見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