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加勒萬河谷,再往前17年的洞朗,印度這個不友好的鄰居從中國成立以來多次主動引發事端。
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同樣的人口大國,這個相信輪迴的「精神國度」不一心搞發展,卻總是在後方對中國動手動腳。只靠著「大國情結」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嗎?
相對優越的基本要素
溫飽,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保障。與中國多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變複雜的地理氣候相比,印度的地理位置要優於中國。
印度整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平原,只有北部部分地區地勢比較高,特別是在跟巴基斯坦有糾紛的地方屬於高地,剩下的從中部到南部基本上都是平原,氣候也比較單一穩定,非常適合農作物種植,自然作物能達到一年三熟。
絕佳的地理位置。與中國被眾多國家圍在中間的情況不同,印度左側隔海與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相望,右側隔海與東南亞地區相接,控制著波斯灣地區和馬六甲海峽兩處航運要道,更是石油生命線的必經之地。
最主要印度周邊除了隔著「世界屋脊」的中國沒有強國存在,出門就是寬廣的印度洋。有著這些自帶屬性加成裝備,印度也算是地主家的娃了。
錦上少的那朵花。其實印度的自身條件能得到更大的提升,雖然印度看不上周圍的幾個曾經共患難的兄弟,但是整個南亞次大陸優良的地理條件對印度的發展無疑是巨大的助力。
在英國大表哥毅然離去後,印度並沒有抓住兄弟們的手,那份吃香喝辣的豪言壯語也卡在了嘴角。
綿長的海岸線被斯裡蘭卡截斷,大片肥沃的平原土地,兩個大有前景的三角洲也被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兄弟帶走,好好的神裝硬生生成了沒打傘的孩子。
文化上的差異
歷史上早早的分道揚鑣。印度與中國一樣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度。歷史上,印度作為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單位存續時間非常短暫,這也使印度沒有形成類似古代中國那種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主體文化。
各種侵入的異族文明沒有有效整合、融合或同化,相反,分裂、分離和「外族」入侵在印度歷史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這也是印度相比中國文化特點比更複雜多樣的原因。
逃不掉兩面性。複雜精密的機械操作起來很難,但是它的作用面也相應的更廣闊,印度的複雜多樣性為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和觀念基礎,但同時也對印度民族、國家構建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如何在這樣的印度跑起來,也是熬禿了一代又一代的聯邦領導人。
扮演重要角色的印度教。聯邦制的體制下,印度各邦有更獨立的政策和權力,由於民族多語言多,各邦有不同的法定語言,個別族群強大的邦。
這很大地阻礙了民族融合。印度現在保持著社會大體的穩定,很大原因是靠著印度教,它在精神層次上給人們創造了一個聯繫點。
欠缺的控制力。印度教是千千萬萬教派信仰融合而成的代表。印度教屬於獨立的個體信仰,它們不搞集體化,這也是印度教雖然讓社會穩定,卻沒有凝聚力。
在這方面中國就有絕對的優勢,雖然中國沒有國家性的信仰,但是國家、整體的思想深入人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在印度這個有100多個民族、多種信仰、種姓制度、性別歧視、多黨執政。這些一條條粗細不同線條編製成一個巨大網將整個印度全部籠罩進去。
無形中將印度分割成數量龐大的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小個體。
莫迪很無奈,印度政府本來在聯邦制下權利就有限,面對這些問題也採用的是「以不動應萬變」。
莫迪也想搞「東亞模式」,政府也強勢帶領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再在合適的時機退居幕後,然而現實是莫迪站在新德裡大喊統一口號,佛系國人在想的卻是今晚的咖喱要加多少香料。
內部的一團亂
精神國度養成的精神。看起來營養豐富的恆河水,時不時傳出的女性慘遭侮辱殺害的新聞,頻發的宗教活動和邊境地區動不動的擦槍走火,印度總是以髒亂差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可能蝨子多了不怕癢,這個國家的人總是對生活充滿了積極樂觀,時間久了就養成了一種不可一世的傲慢。
種姓制度。作為南亞地區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一直以來都野心勃勃,「大國情懷」更是他們丟不下的包袱,他們總喜歡拿自己和中國相比。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體系,宣布獨立。種姓制度也在國家長久穩定的考慮下,在法律地位上正式被廢除。但是,種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社會,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印度人民都喜歡帶一些飾品,他們手腕上的繩子以及名字往往標定著他們的階級。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
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是毛線,首陀羅和賤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種姓制度的可怕。種姓杜絕了底層群眾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可能,也是變相掐滅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做鹹魚就夠了,只要鹹魚做的好,下輩子自然能翻身。
當然印度沒有把路堵死,還是給底層人民留下了一條向上的梯子,就是教育,印度學生的壓力在一些電影能很好體會到,今天考試不及格,明天嫁人的印度姑娘。沒有走上父母期望職業道路的印度青年,因為壓力過大選擇輕生。
種姓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們。但是可笑的是很多印度底層人民壓根不知道教育的存在。知道就行了嗎?這恰恰也是印度教厲害的地方,他們通過印度教將種姓思想種在了人們心底。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制度的存在,但不會去做改變,或者說,不願意去改變,輪迴已經為他們所以的不幸做了最好的慰藉。多餘的折騰,遠不如多幹兩瓶恆河水來的實在。
高種姓人把持的高等教育。低種姓的人認為沒必要讀這麼多書,做好高種姓人認為低賤的工作就好了。高種姓的人寧願餓死也不會去做清潔工、理髮師等職業。
印度很多大學只招收本種姓的學生,即便是招收低種姓學生的學校,很多專業也被高種姓老師和學生把持著。婆羅門把持著政治學和哲學專業,中種姓把持著工商管理和英語等專業。
這些社會最底層的問題恰恰也是阻礙印度發展的最大內部因素。
更讓印度頭疼的國際關係
「挑剔」的外交。因為印度外交 「左右逢源」,其發展情況也很讓他的大哥們放心,也沒人找他麻煩,南亞次大陸的國家印度又看不上。
可能是美國老大哥混久了,也染上了對周邊的國家恃強凌弱的習性,這也使得周邊的很多小國對印度非常不滿,總想把地上的板磚拿在手裡。
倒黴鄰居們。首先了解下印度看不上的鄰居。印度地處南亞,在南亞的鄰居一共有7個。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裡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
雖然周邊國家迫於印度的淫威而屈服。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先鋒肯定是與印度苦大仇深的巴基斯坦。再是既被印度截制水源又到其國內隨便抓人的尼泊爾。
至於旮旯胡同裡的不丹,更是被印度拿捏的死死的,只能做一個零花錢都要被控制的乖巧小孩。孟加拉與印度就像窮苦人家的兩兄弟,大哥別笑二哥穿的破,二哥別笑大哥吃不起飯,也不可搭夥過日子,天天看著對方的窮酸樣日子也沒好。
馬爾地夫和斯裡蘭卡兩個島國,離的最近的是印度,周圍國力最強的也就印度,經濟上還很難自給自足,只能在印度面前多笑笑,給「三哥」一個好印象。
東南亞的緬甸和東亞的中國。雖然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進口國,中國一直保持的和平共處原則,可惜印度對北美洲大哥愛的深沉。
緬甸位置對印度來說十分重要,因為他是印度東進戰略的必經之地。隨著這兩年來,印度主動向東看。他和緬甸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逐漸增多。
有錢的大舅哥。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印度的石油資源比中國更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更大。印度的2億伊斯蘭,雖然兩口子總是有矛盾,但是畢竟是一家人,在與伊斯蘭國家的接觸上也有格外的優勢。
阿拉伯國家,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是由於本國人口數量太少,隨著資源的開發,造成人力資源不足,大量的印度人跑去就業,阿聯已成為印度人的第二故鄉。
來著偶像大國的愛。美俄對印度的關照,主要還是為了多照顧照顧旁邊的中國。一心想要成為像美俄這樣強國的印度這麼會錯過這樣的機會,能左右逢源還可以佔便宜。
印度也願意大把花錢,從美俄手中購買大量先進武器。印度也沒辜負他們的期望,在今年經濟萎靡,國內狀況不斷的時候,還不忘去騷擾中國。
印度和美俄之間終究不是真愛。他們之間的關係完全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印度自身發生巨大危機和困難的時候,印度:大哥我出事了。美俄:我現在忙著吶,一會兒再說。
同樣在美俄同時落水的時候,印度即便生活在海邊,也肯定不會遊泳。總的來說,印度與美俄接觸是利大於弊。
老關係戶歐洲。印度和歐洲聯繫緊密,也十分深遠,很多印度人都覺得自己是歐洲人,印度的進口國中,歐洲國家佔比很高,由於殖民的影響,印度在英語普及率和掌握程度方面也要早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也為印度高度發展的IT服務業做好了穩定的基礎。
小大人外交。對印度與周邊和幾個主要合作夥伴關係的簡單分析,印度從建國開始所處的環境比中國要強不少,周邊國家的不和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印度自己的選擇。
而幾個世界主要經濟體對印度也沒有過分打壓的態度。在與這些大國的接觸中也給印度造就了自己也是世界強國的假象。
要做一輩子的小弟哦。但是這種態勢要一直秉持在印度一直沒有威脅到一些國家利益的前提下。
1949年後沒少受美國的刁難,但我們就是越被制裁,反而學會了自力更生,建立了強大的工業基礎,現在也是到了不是誰想擺弄就能擺弄地步,從根本上比印度的建交方式要更有話語權,更能建立平等的前提。印度外交處處透露著所謂的大國尊嚴及利益。
印度不可忽視的技能
第一步就走穩了。對待印度還是不能輕視的,畢竟中國也是在世界不看好的情況下發展到現在的地步的。
從尼赫魯創立一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的印度共和國開始,印度就算選了一條比中國相對輕鬆的發展路線。從這最開始的一點,就在看誰都不順眼的美國人眼裡留下及格的印象。
窮是窮,地不少。印度的農業雖然發展不好,但是它的可使用耕地面積比中國多,中國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大豆,玉米,花生等農作物。
印度卻不用擔心,因為他們的農作物完全能滿足自己國家的需,中國短時間內也不能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這是印度發展路上的相比於中國的優勢。
印度的高端行業。與農業和發展不動的工業不同,印度的服務業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抓著英語的福利實現了彎道超車。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他們的服務業生產總值佔了全國生產總值的一半。但是由於印度的IT行業因為本國的基礎設施不完善,還是主要以外包服務為主。
印度的製藥行業,嚴格說是仿藥行業。也算是因果關係,因為印度的窮,人們買不起藥,在疾病面前還得生存,廉價的仿藥行業也慢慢出現。
與正品藥相近的藥效,更為廉價的價格,雖然正品商家大力支持嚴打假藥商販,但是在生存與利益面前,印度政府選擇了睜一眼閉一眼。就像之前熱播的《我不是藥神》中的「假藥」就是從印度偷運的。
還沒發力的人口紅利。同樣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同樣的人口大國,在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時候,印度卻不用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在印度的人口佔比中,青壯年的佔比最高,這意味著更多的勞動力,印度的人口規模、廉價的人工成本、巨大的市場空間的都高於中國。
在中國放緩速度的時候,印度利用好現在的人口紅利還是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
印度洋的霸主。雖然印度海軍實力放在世界上基本排不上號,但是在印度洋附近處於霸主地位卻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而我們中國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被第一島鏈限制住了,導致了中國成為了封閉和半封閉海洋大國。
在最近RCEP上,印度最終沒有加入,雖然表現出嘴臉很讓人不屑,但是從印度國情出發,這樣的決定也不能算是錯誤,只能算是打的一張保守牌。
RCEP創造的市場雖然廣闊但利潤低下,技術上搶不過日韓,二三產業有中國守著,印度加入頂多算是幫著擴大了市場。
不但對可能對印度本國經濟起不到拉動作用,還可能送一波人頭。但是想要進一步發展,只靠印度不積極的內需拉動,這個速度可快不了。走中國的老路做新的世界工廠更是困難重重。
印度會不會是下一個中國?答案是否定。中國獨特的社會主義模式是它複製不來的,可能在經濟體量上能成為下一個中國,但也只基於現在的中國,就像稚童間「再過兩年我就比你年長的對話」。誰還不是在發展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