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帶魚Q。
最近幾年,我們接觸到的印度電影在不斷增多,不少都是口碑很高的電影,比如《摔跤吧,爸爸》《調音師》《三傻大鬧寶萊塢》等。
這些電影,讓我們對印度的印象有些改觀,畢竟以前認為的印度更多的是,「開掛」、「髒亂差」、「窮」,與電影上唯美的畫面相差很大。
印度聖潔的恆河水。
印度便捷的交通工具。
印度先進的基礎設施。
你也許也像我一樣,用一種幸災樂禍和無比自豪的態度對印度侃侃而談。
但是,
「輕視印度是大多數人都容易犯的一種錯誤!」
印度同樣被世界認為,是最具有潛力的大國,未來是中國和印度競爭的時代。
印度和我國同為亞洲大國,面積相差不大,人口眾多,用不了幾年人口數量就會超過中國。在地理、氣候等天然條件上甚至還優於我國。
印度總是被我們詬病的基礎設施、市容市貌最近10年也發生了天翻地覆地改變。
那印度有沒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呢?
最近,我在得到上讀到一份徐棄鬱教授對《印度能否成為下一個全球製造業中心?》的解讀,這是印度防務研究所的報告,是家影響很大的智庫。
報告很坦率,一開頭就承認,印度在全球供應鏈和中國的差距很大。
印度的製造業對中國依賴很嚴重,像印度的醫藥製造業世界有名,但原料70%都來自中國,科技產業也是這樣,像手機行業大約75%的零部件從中國進口,很大方面受制於中國。
報告說,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印度國內體制、對經濟和投資的各種限制太多。
這和我們的認識有些不同,我們一般認為,印度雖然有人口紅利,但人的素質都不高,底層民眾的致富意願不強,還有種姓制度等等。
而這篇報告卻說主要原因是制度。印度有很強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
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從12.8%上升到17.5%,但這是總量,從分布上說,在製造業某些部門,中國的份額是下降的,意思就是中國「騰出了空間」。
那這騰出的空間被誰接手了呢,是印度嗎?
不是,填補空間的並不是印度,而是越南、孟加拉這些國家,印度並沒有抓住機會。
為什麼沒有抓住機會呢?
按說,印度人口眾多,那些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不正好適合印度嗎,低廉的勞動力不是他強有力的競爭嗎?
你還記得這張照片嗎?
這是印度聖雄甘地,他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一直堅持用紡車,意思就是,我不用英國產的布,而是堅持自己紡紗織布。
這種自力更生的傳統一直影響著歷屆政府的貿易政策,只想著多出口,不想多進口。
貿易保護主義和內向型經濟的色彩很重,防禦性特別強。
加入全球貿易系統,就意味著你必須放棄一部分利益,你也得買別人的商品。
中國把自己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就是在開放市場方面邁出步子相當大,而且是讓自己變成全球分工中的一個環節。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風險,你的產業上遊或下遊很有可能控制在別人手中,你的利潤可能會很低,就是替別人打工,中國敢於接受這種風險換取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加入WTO,現在的越南、孟加拉國走的就是中國當初的路子。
但是印度不願意,它對自己可能被別人控制很敏感,歷屆政府都強調自力更生,保護主義是它對外經貿政策的底層邏輯。
促進出口,限制進口,你這麼幹,誰還和你玩兒!
11月份籤署的RCEP,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對參加各國的經濟拉動就相當大,但是,印度是唯一一個全程參與談判,到最後退出的國家。
因為加入,要開放自己的市場,印度擔心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商品會大量湧入,本國經濟承受不起。
由於印度的保護主義傳統,讓它錯失了一個又一個機會,它缺乏把自己嵌入全球供應鏈的政治魄力。
印度未來不論表現得多麼自信,不論擁有多麼龐大的勞動力隊伍,它要想在全球供應鏈中取代中國的可能都微乎其微。
好了,讀到這裡,我們就放心了,由於印度的「小心眼」,它已經沒機會了,面對中國,它永遠只是一個小弟。
我們再一次感覺到泱泱我中華所具有的氣魄不是別國輕易可以學習的,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